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蒋国良 《江南学院学报》2001,16(3):12-15,28
美与人生是个永久的话题,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通俗地分析了美的对象与动植物的人的关系,确证了美的产生和存在意义。美是人创造的对象,美与人生相伴相生,对美的追求,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生的审美理想影响着的实现,人生之美,在于不断地创造美,美的实现应该是人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审美为何是人生的节日?美的问题有几个层面?“美在关系”说是谁提出来的?他的理由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否有“美在关系”说的命题?形成美的根源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作为美的关系的系统包含哪些内容?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广告的功利目的使广告创作非常注重意象美与意境美的创造并使之形成自身特征。与文学作品相比,广告意象美与意境美相对而言较为单一、直露,其营造手段常常是文字与非文字并用。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美?从古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对美学史上几家主要观点评述分析之后,提出美学是研究自然界、社会和艺术领域中美的本质、内容与形式、规律、范畴和原则的科学。  相似文献   

5.
丁鹏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0):27-28
作为"九叶"诗人之一的唐湜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从事诗歌创作和研究,在被错划为右派期间历经了人生的种种坎坷与磨难;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诗人重返诗坛,身兼诗人与评论家的双重身份的唐湜,其诗歌创作和诗论在新的时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本文试图通过诗人主体对诗歌理论的建构探寻诗人如何将苦难的人生转化为幻美的旅程,同时尝试性地解读历经现实磨难后心境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把"关系"引入文艺学、美学领域是唯物主义美学家狄德罗所做的重大贡献,他总结前人的理论,提出完整而全面的"美在关系"的说法,开始注意到人的主体性,同时也把理性思辨植入西方理论中.尽管他的学说有不足和局限性,但确实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如果重新审视东方、西方、古代、今天的许多问题,都可看到狄德罗"关系"的影子.  相似文献   

7.
论美     
张昊 《科技咨询导报》2011,(16):241-24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美的本质问题,中国学界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形成了一些基本砚点.笔者认为,一个理论,一个公式,应该是简洁准确的,而不是复杂和模棱两可的长篇累牍.  相似文献   

8.
审美对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是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美学原理》和彩色插图本《美在意象》中,叶朗教授提出美在意象,不存在外在于人的美,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美与美感是同一的;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的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主体的审美体验,可他又用现象学悬搁的方法存而不论,这样叶朗教授所构建的现代美学体系就必然存在巨大的矛盾,因而是不符合审美活动实际的。马克思的审美对象论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审美对象论。客体和对象都是外在的,它们都具有可能或现实的使人愉快的审美性质;审美活动是由对象自由悦人的感性形式引发审美主体全身心投入的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崇高与丑的概念外延以及它们与相关范畴的关系,它们作为对象与主体的关系,它们的内容和形式,它们的心理效应方面比较它们的不同,从形式,量,质等方面的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10.
审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情感性、根源性、直接性的特点。人生境界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生命的升华,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地。审美与人生境界关系密切,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小我之境向大我之境不断攀升,进而实现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最终目的是走向人生的至高境界。当今社会的困境,更加重了通过审美提高人生境界进行审美还原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一生坎坷,却总是以坚毅的精神寻求现实生活中一切真实存在的美。他善于从现实世界中捕捉不为人察觉的美,这种美只有以心灵去体会才能彻悟。《蝈蝈与蟋蟀》歌颂了微小生物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表明美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从而达到生命运动与美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神话作为体现早期人类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艺术表现上虽然仍处在萌芽状态,但在其故事内容中却蕴涵着十分可贵的美学思想。悲剧美和崇高美是古希腊神话的主要美学特色,其艺术效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略论文学美     
文学的本质审美属性决定了文学最重要的价值是美,包括形象的内在美和形式美。文学美是绚丽多彩的,呈现为真实美、情趣美、独创美;文学美是流动、发展的,作为美的创造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以新貌新质的美提升时代和读者的审美品位。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民族生态的审美范式依次形成为依生美、竞生美和共生美三大范式。依生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直接依赖和对神灵的祈求 ,也表现为民族间的依从关系 ;竞生则是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民族间的冲突 ,竞生美一般经历“幻想”、“高扬”、“迷茫”阶段 ;而共生美则是人类对竞生美的一种反思 ,是对最高形态的美的呼唤  相似文献   

15.
论女性语言美与仪表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女人爱美的天性基础上,分析了女性要提升自己的形象、提高自己的品位,必须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得体性、亲和性以及审美性,只有这样才更能增加女性仪表美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16.
技术与艺术之间存在冲突与和谐。广告中的技术美与艺术美既有同一又有差异。广告中的技术与艺术都服务于广告美的实现。广告美的实现有赖于广告中技术美与艺术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美学的角度对图书馆的建筑、环境、文献如何体现静态美和工作人员、读者如何体现动态美两方面进行了探讨与研究。指出:只有创造图书馆的动静美,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郁达夫生活的客观世界相似,但主观心灵不同,一个信奉“中和主义”,一个具有“达夫气质”。他们用不同的主观心灵去感受相似的客观世界,创作出的散文都充满感伤。从中可以看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内心的情感流程,其作品体现出一种文学的苦美。  相似文献   

19.
提出假设一:对自然界和艺术进行美的认知与敏锐感受,可以导致人们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对道德美的认知,这一假设没有实验研究法来证明.是从理性推理上进行探究的;提出假设二:道德美的认知可以导致道德情感,特别是体验“崇高”的道德情感可以导致道德行动的倾向(忠实于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这一假设被近来出现的一些研究证据给以支持。提议设计一些课程和指导来强调道德美的例证,并且鼓励学生们去体验道德情感,特别是“崇高”的情感。在感知自然界、艺术和人类的美的方面,重点是强调“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原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