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栖类交感神经节广泛地用于神经生物学研究,包括突触和膜生物物理学研究。交感神经节细胞体积大,细胞的形状简单,无树突,突触位于细胞体上,神经节结构简单,但同时又具中间神经元,在体外易于长时间存活。两栖动物交感神经节表现出多种突触后电位,包括快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慢抑制性突触后电位(sIPSP),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sEPSP),晚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同时还表现多种突触塑性,说明该神经节  相似文献   

2.
中枢兴奋性传递的突触后电位小波熵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细胞内记录方法提取了离体大鼠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应用小波熵研究了EPSP所包含的信息.在计算了EPSP的小波熵、幅度、上升和下降相速率等参数并对其进行相关矩阵分析后,发现EPSP小波熵与其幅度、上升和下降相速率等参数均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是EPSP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特征参数.进而分析了大黄酸对中枢兴奋性传递的作用,发现神经元在灌流大黄酸前后小波熵参数值变化显著.研究表明,小波熵能较全面地表征EPSP信号特征,比传统参数更具代表性,并能较灵敏地反映神经元兴奋性改变,较好地反映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2000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和慢突触传递的发现,讨论了多巴胺在神经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化学机制以及与快突触传递相比较,慢突触传递的区别、特点、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经颅磁声电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o-acoustic-electrical stimulation, TMAES)不同磁场强度和超声功率强度对工作记忆信息编码相关的皮层神经元钙信号及突触传递特性的影响,首先通过搭建基于磁声电效应改进的皮层锥体神经元模型,引入钙依赖神经递质释放的计算方法以计算TMAES引起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以EPSP作为评价指标来评估不同TMAES磁场强度和超声功率强度下突触传递的短时程可塑性.随后使用光纤光度检测技术实时记录TMAES下小鼠前额叶皮层神经集群的钙信号,以揭示TMAES下钙依赖神经信息传递机制.仿真结果表明:TMAES不同磁场强度和超声功率强度对突触后响应的大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中,突触传递产生的短时程增强和抑制是由于TMAES下胞内钙浓度的变化引起的囊泡释放和囊泡耗竭.实验结论表明:TMAES对前额叶皮层神经元集群钙信号幅度和频率均有明显的调节作用,TMAES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钙浓度进而影响突触间的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5.
由于突触在神经信息传递中的极端重要性,引起了神经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近年来有关突触形态机能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已从亚微结构层次向分子水平深化,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向传统观点发出挑战。本文就突触超微结构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分辨学习中海马CA1区不同传入通路的突触传递效能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电生理学与行为学的结合方法,通过慢性埋植微电极技术,观察到大鼠在明暗分辨学习的建立过程中,海马CA1区不同传入突触上(Schaffer-CA1与Perforant Path-CA1)均同步产生传递效能的长时程增强(LTP)变化,在产生这一习得性LTP的幅度上,PP-CA1大于Sch-CA1,而对照的假性训练动物却均未见到有这种变化,差异显著(P〈0.01)。结果表明CA1区的不同传入通路在参与  相似文献   

7.
海马是完成学习与记忆活动的神经基础,海马部位突触可塑性增强与学习记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种可塑性的增强主要是以谷氨酸为神经递质的,因此本文就有关海马部位突触可塑性增强与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联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αCaMKII在小鼠前脑过量表达对岛叶皮层兴奋性锥体细胞基本电生理特性和突触传递的影响,利用脑片膜片钳技术研究αCaMKII-F89G转基因小鼠岛叶皮层锥体细胞的基本电生理性质及突触传递.结果显示:野生型和αCaMKII-F89G转基因型小鼠岛叶皮层锥体细胞在静息膜电位,动作电位及电流—电压曲线方面没有显著性差...  相似文献   

9.
植物体内的电波传递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电波传递现象,电波传递可能是植物体对外界刺激的最初反应。植物体内存在由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的动作电位和由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变异电位。动作电位的传递需要活组织参与,而变异电位的传递则可以逾越生理障碍,关于植物电位的产生有“双稳态理论”和“双通道理论”。动作电位在植物体内的传递被认为是通过胞间联丝在组织之间进行传递,变异电位的传递被认为与一种化学因素伤素有关,伤素在受伤组织处产生,可通过维  相似文献   

10.
健康黑松幼苗中的电波传递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健康黑松功苗为材料,用非伤害性刺激(如冷冻)和伤害性刺激(如烧伤、刺伤、化学伤害等)引发植物体内的波形的变化。研究表明,非伤害性刺激能在幼苗体内引起动作电波的传递,伤害性刺激除了能引起和电波的传递外,还能引起较复杂的变异电波的传递,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利用扩展的双曲函数法的基本思想,求得了一维非线性传输线电位方程的孤立子解和其它具有奇异性的类孤立子解,并对此孤立子解和具有奇异性的类孤立子解的物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运用数理统计中的均值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跨栏跑的两种教学模式:单向信息传递与多向信息传递,结果证明:采用多向信息传递优于单向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13.
汽车自动变速技术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讨论了车辆自动传动装置的类型,介绍了液力机械式、机械无级变速器和电控机械式3种自动变速器的原理、特点、关键技术和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分析了自动变速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在中国的市场前景。明确指出自动变速器是汽车动力传动装置的发展方向,在中国有巨大的需求潜力;所以,要尽快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器。  相似文献   

14.
汽车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汽车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分类,以及部件和控制系统方面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几种典型汽车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单论述了信息在传播过程时的增益、受众对信息的选择以及信息价值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指出在现代社会,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信息的增益效应;随着信息流量的大量增加,一方面增加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机会,但同时也增加了受众对信息的选择难度;信息价值在传播过程中,因传播速度、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6.
以游梁式抽油机皮带减速箱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皮带与减速箱传动系统的弹性,建立游梁式抽油机皮带减速箱传动系统有阻尼多自由度扭转受迫振动的力学与数学模型及各振动元件参数的计算模型;以传动系统扭转振动仿真结果为基础,建立皮带减速箱及皮带瞬时传动效率的仿真模型。分析影响皮带减速箱传动效率的因素。仿真结果表明: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对系统的运动规律与动态参数有显著影响;系统瞬时传动效率并非常数,受曲柄扭矩影响较大,特别是在正负扭矩换向点附近瞬时效率显著降低;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降低了皮带减速箱的传动效率。皮带减速箱平均传动效率的仿真结果为70%~82%,与实际测试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7.
车用功率分流式自动变速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车用功率分流式自动变速系统由一组二自由度行星轮系和一组可变带轮半径的带式无级变速装置以及磁粉离合器等组成.以微型客车与经济型轿车为应用对象,介绍了其基本设计思路与技术方案,以及在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和样机设计与研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工程车辆传动系统的换挡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对工程车辆传动系统中的发动机、工作油泵、液力变矩器、自动变速器进行了建模分析,建立了传动系统模型并推导出传动系统动力学方程.通过对自动变速器离合器换挡过程分析,利用解析法推导出换挡过程中变速箱输出角速度、转矩与发动机角速度、发动机油门开度、变矩器变矩系数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得出发动机、液力变矩器参数对换挡品质的影响效果.为提高换挡品质,分别采用缓冲控制、定时控制以及综合控制方法对工程车辆发动机--传动系统进行整车控制,并进行了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缓冲控制和定时控制策略能不同程度地改善工程车辆传动系统的换挡品质、综合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针对葛洲坝水利枢纽至武昌500 kV输电线路(葛武线)输电塔塔基改造中出现的问题,以ZB41型杆塔为原型,利用室内制作的模型装置对大板基础和大板+微型桩(板桩)基础两种形式的杆塔塔基承载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大板基础和板桩基础的地基土竖向承载力均达到设计要求,但大板基础的抗水平承载性能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板桩基础抗水平承载力是大板基础抗水平承载力的3倍多;板桩基础方案达到了葛武线输电塔塔基改造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定量研究了 1个3人家庭环境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气溶胶传播在COVID-19传播中的作用.研究表明,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在COVID-19传播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和患者交流时保持1.5~2 m的空间距离对控制飞沫传播至关重要,洗手和保护环境表面清洁是控制接触传播的最有效手段.虽然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