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虽然以往的红学研究不乏真知灼见,但它们大都专注一个或数个具体问题.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白盾就小说主题、作者研究、版本比较提出一系列有违传统的新观点,最大程度地接近了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本真.这正是他新时期红学理论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1938年冬至1939年元旦,顾随有呈周作人七绝五首、七律一首,系近年新发现之佚诗.七绝和周氏所示“游僧诗”,七律乃有感而作,均抒写教书生涯及忧国情怀.六首佚诗可视为周、顾二人亲近交往的最后记录.  相似文献   

3.
吴夜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60-1564
虽然以往的红学研究不乏真知灼见,但它们大都专注一个或数个具体问题。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白盾就小说主题、作者研究、版本比较提出一系列有违传统的新观点,最大程度地接近了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本真。这正是他新时期红学理论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1."中兴四大诗人"名称来历考/高翠霞//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期 2.杨万里诗歌"写生"艺术手法探析/韩晓光//景德镇高专学报1期 3.杨万里诗歌中的山意象/冯瑜//宿州教育学院学报1期 4.杨万里佚诗考辨/李小龙//中国典籍与文化2期  相似文献   

5.
红学史上有三个曹雪芹,分别是敦诚兄弟的朋友,兴廉即张宜泉的朋友,以及《红楼梦》文本上的那个"批阅""增删"者。文章将论证三者是否一体,他们中究竟谁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名诗"秋兴八首"的首篇常为诗选家青睐,亦为中外汉诗英诗者瞩目.本文就其英译本对于原诗理解及英译本的格律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一种新的译法.  相似文献   

7.
"重言积字"是陶渊明首先使用、钱锺书首次发现的一种修辞手法,曹雪芹向陶渊明学习、借鉴了这一修辞手法.<五柳先生传>之所以要用一连串"不"字,这是陶渊明不愿有所作为.决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的思想体现.<红楼梦>写晴雯四次连用"冷笑",旨在刻画睛雯光明磊落、不畏权势的"爆炭"性格.  相似文献   

8.
韩元吉是南宋前期一位比较重要的作家.其集稿已散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南涧甲乙稿》二十二卷.关于韩集中两首题巫山图诗,四库馆臣判断失误,不仅误收了范成大的诗作,又怀疑原本属于韩元吉的诗作为他人作品,实在有澄清的必要.笔者又从一些方志中辑得韩元吉的三首佚诗,现一并录出.  相似文献   

9.
关于曹雪芹的祖籍问题,学术界争论已久。本文对此进行了回顾,揭示了丰润说与辽阳说提出的背景,并对两说进行了考论与驳斥。文章认为:曹雪芹祖先曹锡远“居沈阳”,后被俘归旗,著籍辽阳。辽阳说却认定曹氏祖籍辽阳,然后“宦沈阳”。这是持论者忽略了归旗著籍制所犯的错误。曹寅家与丰润曹家不仅同为宋将曹彬后裔,而且同为武阳北迁曹氏,属同宗本家。近年来不少学者关于曹雪芹祖籍的寻访工作,均有利于支持丰润说。如能挖掘出更多的资料证据,当有利于这一问题的最后解决.  相似文献   

10.
《全宋诗》第69册《林景熙·三》据清戴第元《唐宋诗本》卷六二辑录佚诗一首,题《知宗柑诗用韵颇险,予既知之,复取所未用之韵,续赋一首三十韵》,实误。此为宋王十朋诗,见《梅溪集》后集卷十九,应加订正。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文化意象的使用包含着更为广阔、更为深沉的内涵,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内在的文化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霍克斯及杨宪益、戴乃迭对"司马牛之叹"中"叹"字的不同翻译方法,说明译者只有正确理解原语词义及其文化意蕴,才能更加全面、准确地传达文本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时,萧统、萧纲兄弟分别主持编纂了《选》和《玉台新咏》。论对其编撰目的和体例、作家作品录情况、各自的学观和对后世的影响,一一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见出它们的价值与得失。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在英文中,消费需求包括“Needs”和“Wants”,有人把它们分别译为“需求”或“欲望”,“需要”和“想要”,也有人用“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来区分,从意义上讲,这些表述都是有道理的,但从“Needs”和“Wants(也有人用‘desires')”的定义和表述的简洁来讲,本人更愿意把它们表述为“需求”和“欲求”,即消费者“求其所需”和“求其所欲”的意思,从消费需求的发展来看,二者的区别越来越小,甚至可以互换使用;所以,通常情况下,我们只使用“消费需求”这一概念,而不再对二者进行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8.
就《左传》的记载来看,“因”并非一种婚姻关系,而“报”并不见容于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烝”是在婚姻伦理形成之初,在宗法制度可以容忍的范围内的一种事实婚姻。它既非群婚或转房婚的遗迹,亦不同于周边少数民族的收继婚。对于这种事实婚姻,不同地区、不同的人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既非毫不犹豫的承认,亦非旗帜鲜明的反对。这种情况反映了春秋早期贵族阶层婚姻伦理的相对混乱状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与世界制造业的差距,指出中国的设计师应"为中国制造而设计",从而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设计",最终实现"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