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学习行为和效率的关系。方法:使用自编问卷对分层随机抽样的大学生样本进行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量化和质性分析。结果:性别、年级、学习绩点、手机机型、性格因素等对手机依赖影响的主效应均不显著,但年级与性格的交互作用明显(F=2.148,df=6,p﹤0.05);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除年级外,其它样本的手机依赖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手机依赖不是影响学习效率的决定因素,但有关联。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手机依赖行为会有哪些特点与差异?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与EPQ问卷中的E(内外向)量表,定额选取宁夏大学的130名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行为;2.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不存在年级差异;3.内外向因素不是决定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决定性人格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我校镇江三个校区的大学生随机抽样发放调查问卷,对大学生手机的使用时间、手机的功能、个人的交际能力、老师上课对手机的约束等相关性因素的分析,探讨分析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通过规则获取,提取影响手机依赖的重要因素,为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减少手机对于大学生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编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MPR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86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⑴手机依赖问卷包括事实行为、行为倾向、认知、情绪和意志五个维度。⑵是否为学生干部和使用手机时间分别在手机依赖上差异显著。⑶被试在内外向、精神质上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在神经质上与常模持平,在掩饰性上低于常模;不同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在人格特征上差异显著;是否学生干部在精神质上有显著差异;使用手机时间在内外向上差异极其显著。⑷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存在相关性。⑸人格特质对手机依赖有回归效应。这说明不同身份(学生干部/非学生干部)与不同手机使用时间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上存在差异,不同类型(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学生干部、不同手机使用时间)被试有不同人格特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人格特质的神经质、精神质对手机依赖有正向预测作用,掩饰性对手机依赖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依赖问卷和UCLA孤独感量表对30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1)性别变量在手机依赖的人际健康和时间管理维度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3.881,P<0.05;F=7.546,P<0.01),年级变量在手机依赖总分及行为(心理)耐受性维度上差异显著(F=2.941,P<0.05;F=3.082,P<0.05);(2)UCLA得分与手机依赖各因子得分均呈正相关(r=0.263,0.206,0.311,0.242,0.195;均P<0.05);(3)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手机依赖的人际健康维度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F=7.791,P<0.001).结论:大学生手机依赖在性别和年级变量上差异显著,孤独感可能会增加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  相似文献   

6.
文章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和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测查云南省5所高校492名大学生,目的在于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内在关系机制。结果显示,手机依赖组和非手机依赖组在基本心理需要、孤独感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手机依赖组孤独感总分高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组在关系需要、胜任需要、自主需要得分及基本心理需要总分都低于非手机依赖组,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基本心理需要存在显著相关,孤独感可以正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可以负向预测手机依赖;基本心理需要是孤独感对手机依赖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值为0.114。因此,可以通过满足大学生心理需要和减少其孤独感来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温州各高校90后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的实证研究,结合访谈、问卷等调研形式,探讨其心理成因并对症下药,运用三层防护六大机制,对手机媒体过度依赖的大学生加以正确引导。手机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手机依赖症侯群"的规模迅速扩张,尤其是90后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心理尤为显著。因此,研究大学生对手机依赖心理的归因并对症下药就显得十分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自尊、疏离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采用自尊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和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对28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测查.结果发现:共41人具有明显的手机依赖倾向,占总人数的14.43%,大一年级学生手机依赖得分显著高于大三年级;疏离感与自尊、手机依赖均存在显著相关,自尊与手机依赖之间相关不显著;疏离感及其各子维度的得分能够显著预测手机依赖的程度.结果说明,自尊不影响手机依赖,而疏离感能够较好地预测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高校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和体育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体育认知和体育行为问卷、手机依赖问卷对高校68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结果](1)大学生的体育认知行为普遍得分较低,表现为对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较低,大多数喜欢在晚餐后到睡前锻炼,整体体育活动等级较低,处于小运动量水平。其中体育活动水平女生明显低于男生,文科生明显低于理科生和艺体生,生源地是县城的学生活动量明显低于城市学生,大二年级的学生活动量最高、大四年级的学生活动量最低。(2)大学生普遍具有中等以上手机依赖行为,但无明显的性别、专业、生源地的差异性。其中大二的手机依赖程度最高,大一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最低。(3)大学生体育活动等级和手机依赖等级存在一定相关性,从小运动量到中等运动量,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明显下降,但大运动量的手机依赖程度反而有所回升。[结论]体育运动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尤其以每周3~5次、持续30~59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为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于理性情绪教育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的情绪教育对初中生情绪稳定性的影响。方 法,选取长沙市三十五中初一年级为实验对象,其中对照班49人,实验班52人,实验班参加为时十用,每周两节的情绪 教育辅导课,对照班不接受情绪教育,最后用艾森克情绪稳定性量表加以评定。结果:情绪教育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情 绪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手机移动参考咨询服务的特点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了基于手机的高校图书馆移动参考咨询服务发展所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袁满  汪金川 《科技信息》2012,(31):7-7,11
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过去高校流水线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需要。中国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对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作出重大调整,要由原来单一的注重智力教育转为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智能手机因其网络接入便捷性,携带方便及其所具有的多种时尚元素,获得了大学生群体的青睐与关注,成为其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但随着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率越来越高,"低头族"越来越多,部分大学生长期沉溺于"手机世界",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应对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进行教育和管理,提高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4.
以萍乡学院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大学生使用手机移动互联网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学生之间或与社会的人际交往、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目的在于指导大学生理性对待手机互联网,而不是沉迷于其中进而影响自身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5.
针对手机资费问题进行了研究,就如何评价资费方案的经济效益,利用有时序多指标决策进行全球通,北京99套餐,上海68套餐方案的综合排序,并给出最佳资费方案.  相似文献   

16.
对小说《手机》进行了客观分析与评价,认为作者敏锐的洞悉到了手机背后蕴藏的危机,从主题、情节、语言三个方面出发,精巧构思,试图引起读者对手机现象的关注,激发人们对当下人生存困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手机界面设计的可用性与视觉性间的矛盾,提高APP产品的认同度和满意度,从情感化设计的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3个层次的特点和关系出发,分析不同层次的情感对用户使用APP产品的影响和作用;在列举APP界面设计案例,说明不同层次的情感化设计激发用户与APP产品情感互动的机理上,总结归纳情感化设计在APP界面设计运用中的方法与原则。  相似文献   

18.
情感教育是大学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形成大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可靠保障和形成完满道德人格的内在需要。本文着重对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价值和方法进行探讨,旨在进一步激起社会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探究大学生情感教育的深层次价值,寻找大学生情感教育的解决途径,为党和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9.
运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CP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情绪稳定性分量表对326名大学生进行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情绪稳定性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男生的情绪状态比女生更为稳定;2)大四学生的情绪最不稳定,其次是大三和大一,大二学生的情绪最为稳定;3)大学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积极应对方式,同时也得到更多的主观支持;4)女生比男生获得更多的客观支持;5)积极应对方式、主观支持、社会支持总分与情绪不稳定性具有负相关系,消极应对方式和情绪不稳定存在正相关;6)社会支持不能直接影响情绪稳定性,而是通过积极应对方式作为中介间接地影响情绪的稳定性水平.因此,善于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有助于人们维持情绪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