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提高改型设计效率,建立了液力变矩器参数化流道模型并进行三维流场仿真计算,与试验数据对比结果验证了参数化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了相对截面积、扁平率、循环圆径向比和进出口半径等循环圆设计参数对液力变矩器性能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各设计参数对液力性能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相对截面积对失速泵轮能容系数影响最大,但对失速变矩比和最大效率影响最小;扁平率、泵轮出口半径和导轮进出口半径对失速变矩比均有较大影响;而泵轮出口半径对最大效率影响最大。研究结果为液力变矩器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轿车用液力变矩器性能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液力变矩器性能计算机测控试验台的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在搭建的液力变矩器试验台上,对无级自动变速车辆液力变矩器进行了性能台架试验研究,建立了液力变矩器数学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设计基于液力变矩器装置自动变速汽车传动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CFD的液力变矩器等效参数性能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保证冲击损失计算精度的角度出发,推导了一维束流理论性能预测模型中各参数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分析的等效表达式.从CFD分析结果中提取各叶轮的损失功率,运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各损失项的损失系数,进而得到液力损失的构成情况,为进一步改进设计提供依据.运用得到的等效参数与各项损失系数修正一维束流理论性能预测模型,修正后的等效参数性能预测模型的泵轮转矩系数与CFD分析最大偏差减小至3.2%以内.改变液力变矩器的叶形参数,使失速时泵轮转矩系数提高6.9%,最高效率降低2.5%.分别使用等效参数性能预测模型与CFD分析重新计算,等效参数性能预测模型的泵轮转矩系数与CFD计算结果偏差在7.3%以内,仍然保持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三维流场计算的变矩器改型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获得满足使用要求的变矩器性能,利用CFD软件对液力变矩器内流场进行了三维流场数值计算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原有变矩器作改型设计,以期得到分布合理的内流场,从而使改型后的变矩器具有更优的外特性.数值仿真表明,变矩器原型涡轮流道内存在的局部高压区和逆压区在改型后被消除,流场分布更合理.外特性试验结果显示,改型后的变矩器性能大大提高,完全满足设计要求,改型设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液力变矩器的性能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多种形式的液力变矩器性能特性的数学模型,并以实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基于液力变矩器流固耦合的叶片厚度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经验性流线公式的液力变矩器叶片厚度设计方法,因难以表达变矩器叶片与流体间的耦合变矩关系,易造成变矩器性能低下.针对此问题提出基于液力变矩器内流固耦合的叶片厚度设计方法,即以高精度流固耦合数值解析的液力变矩器性能为评价,在满足叶片应力强度与叶片厚度变化曲率约束下,推导出叶片厚度曲线方程.通过液力变矩器设计实例,显示液力变矩器叶片厚度分布与其流场分布具有强相关性,验证了此方法对提高液力变矩器变矩比、效率和动力性能的有效性,可作为液力变矩器叶片厚度设计的工程化设计参考流程.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卸荷孔分布形式对叶轮轴向载荷的影响规律,建立不同卸荷孔分布圆半径、卸荷孔数与卸荷孔径参数配置下的某铸造型液力变矩器轴向力计算模型,利用DOE正交试验算法与单因素试验分析,研究各参数对液力变矩器轴向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牵引工况,分布圆半径越大,泵轮、涡轮的轴向载荷越小,而卸荷孔径、卸荷孔数的变化对于轴向力的影响不显著.这三个因素中卸荷孔分布圆半径对轴向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卸荷孔数,最后是卸荷孔径.算例中的最佳方案比一般方案减荷效果提升5%~8%.因此在不影响工作性能要求及工作轮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应尽量增大卸荷孔分布圆半径,并根据变矩器使用工况需求,合理设置卸荷孔数与孔径,以改善轴承受载情况.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液力变矩器性能与叶片形态变量间的复杂映射问题,提高设计效率与精度,提出了采用代理模型取代三维流体计算方法,并结合寻优算法对液力变矩器的性能进行优化设计的方案。首先,在标定基于CFD仿真的液力变矩器性能响应结果前提下,利用正交设计方法,获得液力变矩器性能的大自由度仿真试验数据;然后,分别设计响应面以及神经网络2种代理模型,获取变矩器叶片角变量与其性能的映射关系,比较分析其建模效率和精度;最后,以某型号双涡轮液力变矩器启动变矩比及低速比区最高效率最大化为设计目标,分别通过2种代理模型应用NSGA-Ⅱ算法获取优化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在同一试验数据下,响应面模型的建模效率较高,神经网络模型的变量设计空间外延性较好;采用神经网络模型优化得到的液力变矩器模型与依照出厂参数设计的液力变矩器模型相比,其启动变矩比及低速比区最高效率分别提高了14.27%和10.24%,与采用响应面模型优化得到的液力变矩器模型相比分别提高了4.36%和1.53%。  相似文献   

9.
着眼于液力变矩器在耦合工况之后乃至倒拖工况的仿真计算分析方法研究,以改变在液力变矩器传统的仿真计算中耦合点之后的液力性能计算并不能被很好呈现的缺点,通过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及最小二乘拟合的方式加入了导轮在耦合工况内的影响,对液力变矩器企业开发过程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Simulink的液力变矩器闭锁性能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自动变速箱液力变矩器的闭锁功能,通过研究液力变矩器传动特性和闭锁离合器闭锁规律,制定了液力变矩器闭锁控制策略,应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液力变矩器传动模型、闭锁控制模型以及动力系统模型,并在UDDS工况下对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闭锁控制模型正确,能准确按照闭锁规律闭锁。  相似文献   

11.
12.
提出一种附加一固定凸轮平衡平面连杆机构的输入扭矩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可机构的摆动力完全平衡的基础上,利用平衡摆动力时在输入轴上的附加质量的转动惯量来部分或完全平衡机构的输入扭矩。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新产品设计中考虑兼容性的技术选择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决策分析方法.在该方法中,依据新产品设计的技术评价矩阵和技术兼容关系矩阵来构建关于技术选择的优化模型,通过求解模型可得到技术选择的方案.其特点是在考虑满足技术兼容性的情况下尽可能使选择的技术综合评价值最大.实例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为多层平面电感设计提出了一种全局优化方法.该方法在给出等效物理模型的基础上,以获得最大品质因数为设计目标,以工作频率、单位面积电感值、电感线圈的电流承受能力为约束条件,将优化问题表示为平面电感器结构参数的正项式函数,即将优化问题便捷地转换为几何规划,使之在不同条件下均可快速获得优化结果.采用全局优化方法设计的电感器芯片的测试数据表明,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单位面积电感值大于80mH/m^2,金属条宽度大于10um,频段范围50~400MHz,优化得到的品质因数与测试结果的最大误差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中存在的磁链控制不对称和转矩脉动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重新划分电压矢量对定子磁链和电磁转矩作用的影响范围,改进了电压矢量选择表,使转矩和磁链变化时能正确选择所需电压矢量,以减小转矩脉动,从而避免了传统直接转矩控制方法在选取电压矢量时,忽略转矩增加的必要条件和磁链变化的临界条件的问题;通过求解转矩脉动公式,推导出最佳转矩误差值,提出了转矩脉动全局最小条件下的占空比计算方法,进一步优化了转矩性能,并给出了定子磁链和电磁转矩的控制推导公式。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比传统直接转矩控制策略的系统动态响应速度提高了约30%,同时转矩及电流脉动减小,磁链控制更接近圆形轨迹,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贴体坐标转换原理,建立了贴体坐标下的河道平面二维非恒定非均匀泥沙数学模型,然后应用ADI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求解.在求解过程中,运用最小能耗率原理来确定河道在冲淤过程中的河宽变化及河岸摆动幅度,弥补了大多数泥沙数学模型只能计算固定河宽下的河床冲淤变化的缺陷.以黄河青铜峡水库为实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库区的水流泥沙运动及河床冲淤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一种简便、实用的测量电机转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容量制约下的交通网络流模型是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表现为在路段容量约束条件下的用户均衡网络的优化,这个模型能够描述交通网络的拥挤特征.容量制约下的交通网络流模型可以转换成传统的用户均衡模型的形式,为此对于任意一个给定的结点对,定义了一个新梯度,这个新梯度等于所有使用路径的费用的均值.利用新梯度的特征,并结合惩罚函数方法,可以获得容量制约下的交通网络流的解.数值实验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表现出优良的收敛性能.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高速列车风洞侧风试验的模型选取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对不同模型以200km/h速度运行时,在不同侧向风速下的气动力和流场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同侧向风速下,不同的高速列车缩比模型对头车的气动力系数影响不大,可以采用更短编组长度的高速列车模型即1.2车模型(头车+0.2节尾车)代替3车联挂模型对头车的气动特性进行风洞试验研究;考虑到尾车结构对头车末端区域的流场结构和压力分布的影响,高速列车风洞侧风试验中,不建议采用更短编组方式的模型.  相似文献   

20.
油井防砂方法优选技术及经济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每种防砂方法对各种因素有各自的适应性。根据文献资料和现场调研。对各种防砂方法的适应性进行了归纳,建立了防砂方法适应条件知识数据库,应用模糊数学原理将每一种因素划分为若干个模糊集合,根据适应条件知识库,引入隶属函数和隶属度,计算了各种防砂方法对井的适应性。同时利用权重系数调节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并以此建立了防砂方法的综合模糊技术评判模型。从中得到各种防砂方法的技术评判因子,再根据评判因子优选出技术上可行的若干防砂方法,应用不同寿命方案对这些方法进行经济评价。最后选出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的最优防砂方法,为油田防砂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