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鄂尔多斯中南部中下侏罗统储层成因类型与油气聚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野外露头、钻井剖面、地层对比室内编图,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中下侏罗统沉积特征,探讨了沉积微相与油藏聚集关系,认为侏罗系油藏受到了沉积前古地貌和沉积相及其组合条件控制,是古地貌、岩性控制的油藏类型.探讨了储集体成因类型,认为今后油气勘探应主要选择侵蚀河河谷古地貌边缘,以古河道边缘、边滩和分流河道发育的地带为重点,同时必须考虑盖层发育条件好的地区为首要勘探区块,另外还应该重视不整合面上的冲积河谷充填形成的厚层粗碎屑沉积储层.  相似文献   

2.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演武油田长3油层段相对优质储层富集规律,为同类型油藏勘探开发提供借鉴。从研究区长3油层段砂岩储层的沉积背景、成岩作用和微观特征入手,运用古地貌恢复等方法,对古地貌单元中邻近不整合面的斜坡和残丘带的储层发育特征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古暴露面上发生的下渗大气水对不整合面之下储层进行的溶蚀改造最为强烈,是形成相对优质储层的关键因素,有利于油气充注成藏。古地貌单元中的斜坡和残丘带是优质储层的勘探评价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3.
根据224口井的实际资料,结合地层沉积特征和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ESl 2/ES3不整合面的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组合特征进行了平面规划及分类,探讨了该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整合面在油气运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由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配置所决定。研究区凹陷北部茨59井—茨80井、龙12井—龙24井等区域为寻找不整合面之下遮挡油气藏的有利地区,茨67—茨615区域是该不整合面之上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4.
通过大量的测井和岩心等资料分析,采用古地貌恢复等方法,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和三叠系间的不整合面及砂体的配置关系对镇北地区长3及以上低渗透油藏油气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前侏罗系古地貌将镇北地区划分为若干个古河流域,每个流域的主河谷深切延长组地层,通过油气运移所形成的低渗透油藏在平面上主要局限于其古河流域内;不整合面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由于地层纵向相态转化快,油气运移困难,同一古河流域的长3及以上低渗透油藏纵向上主要局限于一个统一的构造附近,即油气主要聚集于不整合面附近古河流域内砂体连片性较好的构造基准域内。  相似文献   

5.
根据 2 2 4口井的实际资料 ,结合地层沉积特征和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Es1+ 2 /Es3 不整合面的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组合特征进行了平面规划及分类 ,探讨了该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不整合面在油气运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由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配置所决定。研究区凹陷北部茨 5 9井—茨 80井、龙 12井—龙 2 4井等区域为寻找不整合面之下遮挡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茨 6 7—茨 6 15区域是该不整合面之上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6.
根据224口井的实际资料,结合地层沉积特征和地震剖面解释结果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部地区Es1+2/Es3不整合面的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组合特征进行了平面规划及分类,探讨了该不整合面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整合面在油气运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由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岩性配置所决定.研究区凹陷北部茨59井-茨80井、龙12井-龙24井等区域为寻找不整合面之下遮挡油气藏的有利地区,茨67-茨615区域是该不整合面之上油气聚集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7.
目的准确划分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地层,为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钻屑、测井、露头观察等综合分析本区延安组标志层特征。结果延安组地层广泛发育构造等时面、煤层及碳质泥岩或油页岩、大型砂体及冲刷面等标志层,其岩电特征明显,可作为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标志层。在延安组所划分的3个三级层序中,砂体主要发育于低位体系域,煤层或油页岩主要分布在水进体系域的晚期或高位体系域的早期。平面上,标志层的岩性、厚度、分布规律等受沉积相控制。结论针对延安组底部及顶部地层厚度变化大的现状,准确的地层划分要注意以标志层控制结合邻井对比,同时充分考虑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及延安组顶部地层的剥蚀情况。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分析,寻找作为层序界面的冲刷侵蚀面与不整合面,认为延长组岩石地层单元的划分存在穿时性。延长组沉积时期鄂尔多斯盆地为克拉通盆地,其沉积层序特征:①三级层序在盆地内厚度变化不大,发育稳定;②沉积坡折带为主要的坡折类型,不会形成巨厚的低位体系域砂体;③物源控制了湖平面之上砂体的分布,坡折带控制了湖平面之下砂体的分布;④整个层序结构具有多物源多旋回充填特征。  相似文献   

9.
古地形地貌是控制一个盆地后期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一个主要因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后期油藏的储盖组合.同现在地貌一样,古地貌形态受到了所处的区域构造位置、气候、基准面变化及构造运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发育在由印支运动主幕所造成的三叠纪顶部不整合接触面上,早侏罗世沉积特点主要受控于沉积前古地形地貌,因此开展侏罗纪沉积前古地貌恢复工作及探讨古地貌对后期油气藏关系对于寻找侏罗系油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主要是从沉积学角度出发,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沉积前古地形地貌的恢复研究,进一步对古地貌恢复从方法上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沉积前古地貌对后期油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曾岔地区延安组与延长组之间的古构造运动等时面、延安组的煤线等各类标志层的特征,并利用这些标志层对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在此基础上,采用印模法对侏罗系沉积前的古地貌进行了精细刻画。结果表明,研究区东南部砂体较发育,地势相对较低,发育古河谷及河间丘等古地貌单元,西北部砂体较薄,地势相对较高,发育斜坡等古地貌单元。延10油藏主要分布在古河谷和斜坡地带,受古地貌控制。本研究为精确把握下侏罗统油藏分布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