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2P意为点对点式对等网络,它有别于目前处于主流地位的C/S(客户机/服务器)网络模式,是近年来互联网上涌现出的一种新型网络传输技术。本文介绍了P2P技术概况和基本原理,着重探讨了P2P在创设网上协作式学习环境方面的优势,以及P2P在多种协作式学习模式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Peer-to-Peer(P2P)网络被喻为第三代网络,采用的是点对点分散式网络架,它不需要服务器的中转,使 用户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直接.net是微软公司近年来推出的新的软件开发平台,能简单、方便地构 造P2P应用.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net实现P2P应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晓峰  冯小坤  杨光 《科技信息》2011,(29):I0067-I0067,I0071
P2P(对等网络)技术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的核心思想在于整个P2P网络不依赖于专用的集中服务器,而是连接到网络中的各个计算机都置于平等的地位。这与当前因特网所采用的TCP/IP协议思想是不谋而合的,P2P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网络的认识,也改变了人们对网络的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曾涛 《科技资讯》2006,(18):124-125
P2P是英文“Pear to Pear”即“点对点”的简写。它使人们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进行文件交换,从而实现直接共享和交流。由于受早期计算机性能、资源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连接到互联网上的普通用户都没有能力提供网络服务,从而逐步形成了以少数服务器为中心的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但是,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的联系日益紧密和深入,人们需要更直接、更广泛的信息交流,而计算机和网络性能的提升也促进了P2P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P2P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在对等节点间的身份认证方面缺乏简单、可靠的方法来防止非法节点加入P2P网络实施攻击.现有身份认证方法多采用集中式认证,无法充分利用P2P网络特性,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身份凭证"的对等节点间身份认证方法,每个用户登录时从认证服务器获得其身份凭证后便可以不依赖于认证服务器而完成对等节点间的身份认证,减轻了认证服务器的压力,在保障可靠身份认证的同时降低了认证过程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P2P(点对点)对等网络交易中恶意节点对系统信誉的影响并改善网络交易安全,提出一种基于节点行为的信任管理模型PBCM-Trust.模型将网络节点按功能分为自治域超级节点层、代理服务器层和上层服务器层3层,以节点成功交易率和评价粒度为评价指标,根据节点行为将节点分为诚实节点、搭便车节点、一般恶意节点、协同恶意节点和策略性恶意节点5类.仿真实验表明模型能有效根据节点行为识别出网络中的恶意节点并降低其成功交易率,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网络交易环境.  相似文献   

7.
浅谈P2P在资源共享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等网络(Peer—to—Peer,简称P2P)技术是当今互联网技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在资源共享、普及计算、协同3-作、实时通讯、信息检索、广域网络储存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但对普通电脑用户来说,使用最多的在它资源共享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2P下载”.当前,商业通用P2P软件大势已去,商业专用P2P工具方兴未艾,开源P2P软件一统江山,P2P共享软件之间以及与传统下载软件间相互融合,真无服的P2P软件出现并进一步发展,P2P软件的小众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8.
随着P2P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在对等节点间的身份认证方面缺乏简单、可靠的方法来防止非法节点加入P2P网络实施攻击。现有身份认证方法多采用集中式认证,无法充分利用P2P网络特性,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身份凭证”的对等节点间身份认证方法,每个用户登录时从认证服务器获得其身份凭证后便可以不依赖于认证服务器而完成对等节点间的身份认证,减轻了认证服务器的压力,在保障可靠身份认证的同时降低了认证过程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9.
现有的电子邮件系统采用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邮件服务以中央邮件服务器为中心,其性能和可靠性成为了制约电子邮件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基于DHT(CHORD)算法的全分布式结构化P2P网络架构引入现有的电子邮件体系。设计出一种新型电子邮件原型系统。该系统不依赖任何中央邮件服务器,具有耐攻击、可扩张,自组织性和高容错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一种基于P2P网络的信息检索系统,其主要功能包括:显示网络中所有对等点,对本地资源进行上传共享,搜索共享的文件并进行下载。系统设计中使用了JAVA语言和JXTA技术,调用PeerGroupFactory类和Discovery协议、ContentManger的Share方法、DownloadFile类等来实现对等点之间的发现以及资源共享和资源管理。在局域网环境下测试,系统功能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11.
针对点对点(P2P)文件搜索技术存在网络带宽消耗大和查询速度慢等问题, 为专用的P2P系统设计一种基于标签的文件搜索方案. 该方案给出了将系统底层每个节点所控制的相关文件上传到中间层子服务器, 及将顶层中央服务器接收到的文件查询转发到相关子服务器的方法, 并运用标签优先顺序技术实现了查询的快速转发.
性能评估结果表明, 基于标签的文件搜索方法在转发查询过程中, 必须检测的标签个数由一个很小的常数界定, 从而节省了系统的网络带宽, 提高了文件的搜索速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P2P技术的校园网上课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2P技术,即目前较为流行的点对点技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P2P技术打破了传统的C/S网络格式,将中心服务模式转换到边缘服务模式,且所有的客户端又是服务端,因此可以大大降低服务器负担,增强了网络访问的质量。随着校园网的逐渐成型,校园网络中有着大量的闲置资源,因此网络课堂在校园网中逐渐兴起。本文介绍了基于P2P技术的网络课堂在校园网环境中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校园网的潜在资源,也提高了网络课堂的访问质量。  相似文献   

13.
浅谈P2P     
只有短短的十多年,网络环境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能和今天相比,从前网速很慢,普通的用户根本无法实现点对点,我们只能使用BBS和聊天室进行一些简单的沟通。后来出现了QQ、MSN等通讯软件,我们用户间的交流更加的方便。互联网的另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资源的共享。昨天,这种实现方式是采用FTP方式让用户下载,今天,P2P下载方式,可以让我们找到更多的需求资源。本文主要介绍互联机发展过程中的P2P技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为反映P2P网络中节点间自组织的数据传输行为对底层网络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二维阴影模型,用于分析和比较节点间对等访问、异质性访问以及引入代理节点后网络性能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对等访问和异质性访问情况下,网络关键性能参数都出现了相变现象;与对等访问相比,访问的异质性引起相变点的明显左移,表明网络性能恶化;引入代理节点可减缓路由器节点数据包排队长度和丢包率的突变,均衡了网络流量的空间分布,相变点的右移说明网络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张伟 《科技信息》2007,(31):425-427
随着宽带网络的逐步发展,IPTV系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P2P(对等网络)结构的IPTV系统,此系统将传统的IPTV系统中的内容分发网络(CDN)和P2P相结合,设计实现了适合部署和运营的IPTV系统整体方案。系统采用ACE的跨平台网络库编写,易于实现跨平台。  相似文献   

16.
P2P是英文“Pear to pear”即“点对点”的简写,它使人们可以直接连接到其它用户的计算机进行文件交挟,从而实现直接共享和交流。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视频点播系统的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网络编码的P2P视频点播数据传输方案.该方案包括服务器中流媒体数据的预处理,数据块的网络编码和解码过程,Peer节点数据调度算法,Peer节点数据块缓存的设计,以及数据块的处理流程等部分.分析表明,相对于纯P2P视频点播系统,该方案增强了系统鲁棒性,提高了Peer节点下载速度和下载成功率.仿真实验中该方案相对于纯P2P视频点播将Peer节点的数据下载速度提高了约5%.  相似文献   

18.
对等网络(P2P)的出现,在实现效率和公平利用网络资源中引起了新的挑战。特别是,P2P的应用主要依靠低效率的网络节点,缺乏与网络供应商的沟通,导致P2P应用和网络供应商双方潜在的低效率。提出了一个简单,轻量的p4p结构,以便更有效的与网络供应商合作。  相似文献   

19.
P2P网络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泊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5(18):1271-1275
P2P网络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迅速发展,并且已经深入到计算机网络的许多方面。从P2P网络的概念与分类,以及与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比较入手,详细论述了P2P的应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P2P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处于Internet上的主机或处于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协议)之后的主机与网内主机建立对等连接是实现P2P(Peer-To-Peer,点对点)通信的关键.本文在分析了基于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穿透NAT的实现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基于UDP协议P2P通信的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