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段小月  刘伟 《松辽学刊》2009,30(2):115-117
用活性炭、酚醛树脂和乌洛托品制备了活性炭电极.通过不同前处理方法处理了活性炭,对比评价了几种前处理方法对电吸附除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活性炭粒径的减小,除盐率稍有增加;酸洗和碱洗的活性炭电极除盐效果略好于水洗的活性炭电极;载钛处理后的活性炭电极在施加1.2 V电压下较水洗活性炭电极的除盐率提高了62.7%.  相似文献   

2.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CO在Pt-TiO2/C、Pt-TiO2/Ho3+/C电极上的氧化,发现吸附稀土Ho3+后,在0.5 mol@L-1H2SO4溶液中,对CO的吸附明显减弱,但表现出的对CO的催化作用较小;在0.2 mol@L-1Na2SO4中性溶液中,不仅电极表面对CO的吸附明显减弱,吸附量减少,且CO的起始氧化电位和氧化峰电位分别负移150mV和440mV.Pt-TiO2/Ho3+/C电极在中性溶液中对CO的氧化有明显的电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原油/盐水界面张力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滴体积法测定了原油/盐水的动界面张力,在三种不同的温度下,当非离子原油破乳剂存在时(水相或油相中),在不同的破乳剂浓度下,测定了各体系的动界面张力.结果表明:原油中的天然表面活性剂分子较慢地吸附到界面上;破乳剂分子较快地吸附到界面上具有竞争优势;破乳剂的浓度和使用温度对界面张力的下降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不同含量甲醛在不同管径硅碳纳米管上的吸附,进而评估硅碳纳米管在设计气体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甲醛分子能化学吸附到硅碳纳米管外表面,吸附能约为-1.48 eV,同时约有0.15个电子从硅碳纳米管转移到甲醛分子.因此从"电荷转移"角度来说,硅碳纳米管是一种良好的HCHO传感器.但是,两者间强的相互作用不利于甲醛分子的脱附,因而不利于硅碳纳米管的重复利用.因此,硅碳纳米管不适合作为甲醛的传感器.  相似文献   

5.
以水杨酸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为交联剂合成了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在B-R缓冲溶液中,采用差示脉冲伏安法研究了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平衡结合实验结果表明,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明显大于非印迹聚合物NIP的吸附量.选有与水杨酸分子结构类似的对羟基苯甲酸研究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水杨酸的选择性,表明此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水杨酸的吸附量总是大于对对羟基苯甲酸的吸附量,水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水杨酸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气体吸附的统计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用Keesom势描写气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应用统计力学理论研究吸附作用,推导出实际气体的吸附等温方程式,该等温式能较好地描述实验吸附等温线.同时指出,BET吸附等温式是实际气体吸附等温式在忽略气体分子间相互作用情况下的极限形式.  相似文献   

7.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当前诱发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不仅会造成人体出现癌变、畸变,还会与其它污染物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丙酮是VOCs的一种,其排放需受到严格控制.研究了孔道结构和压力对丙酮吸附过程的影响,从分子层面解释了其在CHA,BETA,MFI,STT分子筛孔道结构中的吸附规律.结果表明,在室温饱和蒸汽压范围内,丙酮分子在低压下并不吸附于分子筛中,只有当压力超过某一压力后,才开始发生物理吸附现象,并且随着压力的增大吸附量急剧增大,之后逐渐趋于饱和;丙酮在分子筛内部的吸附量随孔隙率的增大而增大;对于CHA和STT等笼型分子筛,丙酮主要吸附于笼腔内;对于MFI和BETA等孔道型分子筛,丙酮优先吸附于孔道交叉部位,少量分布于孔道内.  相似文献   

8.
透明型白碳黑粉体比表面积的测定和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的讨论了用ST-03型表面与孔径测定仪测定透明型白碳黑比表面积.基于白碳黑粉体在低温和气体饱和蒸气压范围内的多分子吸附平衡,依据BET多层吸附原理,采用流动色谱法测定白碳黑对氮气的吸附量.利用图解法确定工作曲线的斜率和截距,测定其样品的比表面积.由BET吸附公式计算出透明型白碳黑的比表面积为315.64 m2/g.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用碳糊电极阴极吸附伏安法测定诺氟沙星的方法.在DR(pH=8.0)缓冲液中,诺氟沙星在碳糊电极(CPE)上有一灵敏的吸附还原峰,峰电位为-1.12 V(vs.SCE).氧化峰的二阶导数峰电流与诺氟沙星的浓度在8.0×10-9~2.0X10-7 mol/L(富集90 s)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4 6,检出限为4.0×10-9 mol/L(S/N=3,富集110 s),探讨了诺氟沙星在碳糊电极上的伏安性质和电极反应机理,并且成功应用于胶囊中诺氟沙星含量的测定与回收.  相似文献   

10.
用强酸或强碱作水解催化剂,容易腐蚀设备。癸二酸与其二甲酯性质非常接近,它们又都溶解于乙醇、醚、酮中,用普通过滤及重结晶无法达到分离目的。利用树脂的酸碱催化与选择吸附两种功能,将树脂先后应用于癸二酸二甲酯水解反应与吸附分离,此方法在工业生产上也同样适用,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对n-ZnxCd1-xTe为基的光电化学电极进行FeCl3,Pb(NO3)2的修饰,消除了光电极在1M NaOH 1MS 1M Na2S多硫溶液中的钝化现象,电池效率可达10.2%,通过光谱响应,循环伏安曲线等的研究,探讨了FeCl3,Pb(NO3)2对电极的修饰机理以及与电池稳定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由N-CdTe薄膜电极构成的液结太阳电池的基本光电化学性质.电池可表示为:N-CdTe/1MNa2S、1M NaOH、1MS/C测量了电池的电流-电压、电流-电极电位曲线,确定了光强与光电压、光电流、转换效率的关系.在60mW/cm2光强下,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为1~2%.电极的禁带宽度为1.43eV,借微分电容及最大光电位的测定得到平带电位为-1.1~-1.2V (VS·SCE).此外,还试验了对电极与电解液对转换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用浸渍法和化学沉积法来制备Pt-MoO3/C催化剂,用线性扫描法(LSV)研究了甲醇及CO在Pt-MoO3/C和Pt/C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结果发现无论在酸性还是在中性溶液中,催化剂中MoO3的加入对甲醇和CO的氧化都具有更好的电催化活性.其主要原因是Mo的存在能够增加电极表面的含氧物种,有利于甲醇的氧化,同时减弱了CO在Pt上的吸附,促进了COad的氧化,减少了CO对催化剂的毒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用活性炭、酚醛树脂和乌洛托品制备了活性炭电极.并研究了吸附时间、电压、溶液初始浓度和体积对电吸附除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吸附时间的增加除盐率也增加,吸附平衡时间为120min;电压越高电吸附效果越好;溶液初始浓度越大除盐率越低;处理溶液的体积越大除盐率也越低.  相似文献   

15.
邻苯三酚红修饰碳糊电极吸附伏安法测定痕量锑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制了采用邻苯三酚红(PR)作修饰剂的碳糊修饰电极,并利用所制备的电极作工作电极建立了测定痕量锑的方法.在0.050mol/L的H3PO4溶液中,于0V(vs.SCE)搅拌富集时,Sb(Ⅲ)与修饰电极表面的PR生成电活性络合物并吸附富集于电极表面,然后在-0.50V静止还原后,再进行阳极化扫描,在0.05V左右获得一灵敏的锑溶出峰,二次导数峰电流与锑浓度在8.0×10  相似文献   

16.
用准静态分析法分析了铌酸锂光强度调制器的电极结构参数.为了尽可能减少微波和光波之间的折射率失配,提高光强度调制器的工作带宽和降低驱动电压,电极的宽度和间隙必须具有特定的要求,特别是电极的厚度.为了实现10 GHz的带宽,在无缓冲层的X-切铌酸锂光强度调制器的电极设计中,在同时考虑电极传输损耗的情况下,地电极宽度S2为1 000μm、中心电极宽度S1为32μm、电极间隙G为8μm、电极厚度d可取6μm.  相似文献   

17.
盐酸中CPB在铝表面上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腐蚀失重法研究了溴代十六烷基吡啶(CPB)对铝在盐酸介质中的缓蚀行为。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测定及CPB在铝表面上吸附热力学函数的计算,确定了CPB与金属铝表面之间发生的是物理吸附,并且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  相似文献   

18.
甲酸在Pd-Ru/C催化剂上的电催化氧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液相化学还原浸渍法制备高分散的炭载钯钌(Pd-Ru/C)催化剂;运用X射线衍射(XRD)、能谱(EDS)、循环伏安法(CV)和线性扫描法(LSV)等技术分析催化剂的结构、组成及催化剂对甲酸的电催化氧化性能;通过不同温度线性扫描曲线获得不同电位下甲酸在Pd-Ru/C催化剂上氧化反应的活化能.结果表明,与Pd/C、Ru...  相似文献   

19.
运用迎头色谱技术和TPD方法,考察了苯和环己烷分别在颗粒或纤维氧化2铝上的可逆吸附和苯的不可逆吸附,室温下苯在氧化铝上能形成3-4分子层厚的吸附层,可逆吸附热小于苯蒸气的液化热。环己烷在氧化铝载体上的吸附比苯弱,脱附速度比苯快。苯的不可逆吸附量仅为氧化铝上单层吸附量的1/4-1/5,脱附活化能在40kJ.mol^-1左右。苯在纤维氧化铝上的可逆吸附可以区分为孔口外表面吸附和孔内凝聚吸附,其脱附曲线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失质量法研究了糠醛对铝在氟硼酸体系中的吸附及缓蚀作用,并应用吸附理论和Sekine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结果表明,糠醛对铝在氟硼酸介质中的腐蚀有良好的抑制作用,糠醛在铝表面产生了吸附,且低浓度下吸附基本符合Langmuir等温式,缓蚀率随温度和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根据这些结果,讨论了吸附与缓蚀作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