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探讨血清中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和高尔基体蛋白73(CP7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意义。对原发性肝癌患者(55例)、良性肝病患者(60例)、健康体检者(60例)共175个血清样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甲胎蛋白含量,用速率法测定α-L-岩藻糖苷酶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GP73含量。原发性肝癌组血清AFP、AFU和GP73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FU和GP73阳性率分别为65.6%、74.9%、83.2%,AFP、AFU和GP73联合检测阳性率可提高到95.2%。联合检测AFP、AFU和GP73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率,尤其是AFP阴性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率,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淼等 《科技信息》2014,(14):11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GGT)、α-L-岩藻糖苷酶(AFU)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45例健康人群分别检测AFP、GGT和AFU,分析采用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的阳性率、特异性和敏感性有无明显差异。结果:与健康人群组比较,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GGT、AFU的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使用AFP、GGT和AFU比较,联合检测AFP、GGT、AFU其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和敏感性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FP、GGT、AFU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联合检测三种标志物的方法,能提高其检测的阳性率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α-L-岩藻糖苷酶(AFU)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肝硬化患者140例(肝硬化组),对照比较了两组患者血清ALP、γ-GT、AFU、AFP水平及阳性率。四项检测指标在原发性肝癌组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中四项联合检测阳性率远高于单项检测;两组单项检出阳性率,以及两组4项结合阳性率比较,肝癌组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5)。血清ALP、γ-GT、AFU、AFP联合检测对提高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用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法、 比色法联合检测确诊的原发性肝细胞癌(53例)、 乙型病毒 性肝炎(80例)、 慢性乙肝合并肝硬化(34例)患者同份血清的肿瘤标志物甲种胎儿蛋白( AFP)和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 结果显示, 原发性肝细胞癌组血清TSGF和AFP与其他 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 原发性肝癌组中TSGF与AFP联合阳性检出率为96.2 %. 关键词: 生物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甲种胎儿蛋白;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原发性肝细胞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健康体检人群的甲胎蛋白(AFP)结果,了解昆明地区自然人群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方法:对昆明地区92500例健康体检人员的AFP定量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确定AFP阳性的发生率,并对阳性患者进行进一步检查。结果:在92500例受检者中,AFP阳性共42例,其中AFP〉400μg/L的9例患者经B超和(或)CT等确诊为结节型原发性肝癌6例,小肝癌1例,2例未见异常影像学改变;而AFP介于20~500μg/L的33例患者,B超和(或)CT等检查确诊为小肝癌3例,其余无明显异常发现,在首次检查后1、2、3月动态复查,4例患者AFP呈进行性升高而确诊为“乙型肝炎”。在92500例受检者中,共确诊原发性肝癌14例,发病率为15.13/10万人。结论:昆明地区自然人群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约15.13/10万人,发病与乙型肝炎病史有密切关系。APE普查是早期发现原发性肝癌的最有效检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 or antagonist-Ⅱ,PIVKA-Ⅱ)和甲胎蛋白(AFP)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HC)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PHC患者98例,肝硬化患者50例,慢性肝炎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50名;检测其血清PIVKA-Ⅱ、AFP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并计算临界值、灵敏度、特异度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诊断PHC的临界值:血清PIVKA-Ⅱ为40 mAu/mL,AFP为20 ng/mL.结果 PHC组血清PIVKA-Ⅱ、AFP水平高于其他3组(P<0.05);血清PIVKA-Ⅱ、AFP及联合诊断PHC的AUC面积分别为0.931、0.887和0.934,灵敏度分别为89.80%、84.70%、91.80%,特异度分别为88.70%、87.30%、84.00%;将40 mAu/mL...  相似文献   

7.
SHCSP与AFP检测肝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用SHCSP与AFP检测原发性肝癌126例,转移性肝癌6例,非肝癌患者141例,SHCSP法诊断敏感性90.48%,特异性90.07%,诊断效率90.26%,阳漏本9.52%,假阳性9.93%,LR(+)=9.11,LR(-)=0.11。而AFP法诊断敏感性70.63%,特异位88.65%,诊断效率80.15%,阳漏率29.37%,假阳性11.35%,LR(+)=6.22,LR(-)=0.33,检测SHCSP诊断肝癌比AFP优,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别(P<0. 01),两法在诊断肝癌和排除肝癌有互补性,应联合检测,以提高肝癌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EA、TPS对肝转移癌的辅助诊断和术后随访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酶联免疫吸附法(EIA)检测273例原发性肝癌和127例肝转移癌血清CEA、TPS水平.结果肝转移癌组CEA水平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原发性肝癌组(p<0.01),TPS无显著性差异(p>0.05),CEA、TPS水平和阳性率在不同来源的肝转移癌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TPS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CEA,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转移癌组AFP浓度和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原发性肝癌组(p<0.01).102例肝转移癌治疗后有效果的患者血清CEA和TPS浓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无反应、治疗后再次复发及保守治疗病例在自动出院前与治疗前比较,CEA和TPS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CEA与AFP联合检测有助于原发性肝癌与肝转移癌的鉴别诊断,CEA、TPS可以作为肝转移癌效疗观察、判断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甲胎蛋白(AFP)被认定为肝癌的生物标志物,因此开发出一种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的AFP检测手段对肝癌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设计了无标记电位型溶液栅石墨烯晶体管(SGGT)生物传感器,在栅电极上电沉积纳米金用来捕获抗体AFP,使用牛血清白蛋白(BSA)来封闭活性位点,最终抗原AFP被抗体特异性识别结合在电极上。在该研究中,抗体AFP、BSA和AFP的等电点均小于中性的PBS测试液,因此带负电荷,导致界面电势发生变化,最终引起转移曲线中性点的偏移。实验表明该生物传感器对甲胎蛋白的检测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ΔIDS=45.42lgc+4.98,在5~200 ng/mL的检测范围内,检测限低至1.00 ng/mL。该方法为甲胎蛋白的检测分析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并期望构建便携式传感器,实现高通量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10.
以高纯AFP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和小鼠SP2/0 Ag14骨髓瘤细胞融 合,经2次亚克隆,建立5株稳定分泌抗AFP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应用经纯化 的该单克隆抗体进行了原发性肝癌组织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显示全部5种抗AFP单 克隆抗体对肝癌亚细胞组分均呈现特异性结合。表明已筛选出适于制作甲胎蛋白临床诊断试 剂盒所需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肝癌的早期诊断、肿瘤进展的监测、疗效判定、复发和患者生存率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常用的实验室血清标志物有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血清铁蛋白α-L岩藻糖苷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及其同工酶、人高尔基蛋白7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ULK1和Beclin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数个临床病理因素,探讨ULK1和Beclin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手术取得80对肝癌和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肝脏组织,采用定量Real-time PCR(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织中ULK1和Beclin1的表达情况,联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ULK1和Beclin1在肝癌中蛋白表达及mRNA的表达,均低于在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P0.05),而癌旁组织与正常肝组织中ULK1和Beclin1的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LK1和Beclin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呈正相关关系(r=0.26,P=0.02).ULK1在肝癌中与性别、年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术前肝功能分级、甲胎蛋白(AFP)、嗜酒、肿瘤部位及分级无关,与肿瘤大小相关.Beclin1在肝癌中与性别、年龄、HBSAg、术前肝功能分级、嗜酒、肿瘤的部位及分级无关,但与肿瘤的大小及AFP表达相关.结论:ULK1和Beclin1可能通过影响自噬,进而肝癌的发生发展相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动态检测大鼠肝癌模型造模各阶段血清中TGF—β1和HSP70水平并与传统指标AFP比较,对其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做综合的评价。方法:用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基础上的肝癌模型。从造模第6周起,每两周心脏采血一次,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TGF-β1、HSP70和AFP水平,并取部分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造模第8周发生肝硬化,第10周发生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肝癌结节。造模第10周TGF-β1和HSP70水平即显著升高,TGF-β1在肝硬化阶段无显著升高,而HSP70则略微有升高,二者特异性分别为90%和60%,阳性率分别为55%和70%,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80%,造模第12周的阳性率分别达85%和90%,联合检测阳性率达100%;AFP水平在造模第12周才有显著升高,肝硬化阶段也有升高并与早期肝癌无显著性差异。其阳性率和特异性分别为60%和30%。结论:传统指标AFP对极早期的肝癌不敏感,特异性不高,而TGF-β1和HSP70均较AFP敏感、特异,二者联合可提高检测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与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慢性乙型肝炎(HB)患者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26例HB患者在检测肝功能[包括血清总胆红素、谷胺酰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甲胎蛋白(AFP)水平和血氨水平]同时进行胃镜检查和Hp感染情况检测.根据Hp感染情况分为Hp( )组79例和Hp(-)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总胆素、谷胺酰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甲胎蛋白水平和血氨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总胆素、谷胺酰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时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Hp( )组AFP水平和血氨水平显著高于Hp(-)组.结论:Hp感染可能是HB患者AFP和血氨升高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血清AFP诊断肝癌的合理临界值,本研究收集肝癌患者35例、正常对照者35例。血清AFP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结果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2种方法检测血清AFP水平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78,检测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二者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0.880,说明血清AFP水平对肝癌诊断价值较高。按照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血清AFP电化学发光法诊断肝癌的临界值为3.25μg/L,其敏感度为74.3%,特异度为94.3%,准确度为84.3%;ELISA法诊断肝癌的临界值为1.118μg/L,其敏感度为62.9%,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81.4%。而以目前常规临界值20μg/L来分析,则电化学发光法检测AFP诊断肝癌的敏感度仅为45.7%,特异度100%,准确度72.9%;ELISA法敏感度48.6%,特异度100%,准确度74.3%。因此合理降低临界值可有效提高血清AFP水平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30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 AFP.结果患者血清 AFP 呈高水平者(>400μg/L)预后良好;血清AFP呈低水平者(<100μg/L)常病情恶化.结论观察血清AFP的动态变化对判断重型肝炎的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一种夹心式用于检测血清中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的新型传感器。利用微孔板表面羧基与抗体表面的氨基之间的相互作用,将AFP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cAbs)修饰到微孔板的表面;再利用抗体抗原的定向固定效应,将AFP键合到McAbs的表面,接着将生物素标记的AFP单克隆抗体(biotinylated McAbs)与AFP结合;最后,利用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SA)与生物素的特异性结合作用,将G-四链体-氯血红素DNA酶键合到生物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上,从而制得高灵度、高特异性的AFP传感器。用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H2O2体系检测AFP的浓度,信号值与AFP的浓度在0.05 ng·mL-1至20 ng·mL-1之间成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2 ng·mL-1。此传感器可应用于血清中AFP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原发性肝癌及正常体检人群各56例血清中ICAM-1和TNF-α的表达,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原发性肝癌组织标本的ICAM-1和TNF-α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ICAM-1和TNF-α在原发性肝癌血清中存在异常表达(p<0.05),不同组织分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ICAM-1水平、TNF-α水平无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组织中ICAM-1和TNF-α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216,p=0.000).ICAM-1和TNF-α的表达可能是原发性肝癌病理进程中的普遍现象,检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CAM-1和TNF-α含量,可为患者个性化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肝癌细胞株SMC-7721的裸鼠移植瘤模型使用不同剂量的黄芩苷处理,观察裸鼠移植瘤组织中Cyclin B1基因表达及裸鼠血清AFP蛋白含量的变化,初步探讨黄芩苷对肝癌的抑制作用,为中药黄芩的抗肿瘤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使用传代后的人肝癌SMMC-7721细胞悬液建立裸鼠肝癌移植瘤模型,使用随机数字法分组.使用不同剂量的黄芩苷进行腹腔注射,2周后处死裸鼠解剖瘤体,使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癌组织中CyclinB1基因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各组裸鼠血清中AFP(甲胎蛋白)含量.结果:各黄芩苷组裸鼠的瘤荷显著低于对照组,黄芩苷组裸鼠抑制瘤肝癌组织中CyclinB1基因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并呈剂量负相关性(P0.01);黄芩苷组裸鼠血清AFP阳性例数显著小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黄芩苷对肝癌裸鼠移植瘤肝癌组织中CyclinB1基因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其抑制强度与黄芩苷计量呈正相关关系;黄芩苷对肝癌裸鼠移植瘤外周血中AFP含量有明显抑制作用,其具体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以吉西他滨为主联合奥沙利铂、替加氟治疗原发性肝癌/胰腺癌疗效。方法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替加氟组成的化疗方案对13例原发性肝癌/胰腺癌患者进行全身化疗,并对其疗效及毒副反应等进行观察。结果13例患者中,有效率(CR PR)为30.8%(4/13),SD率为30.8%(4/13),CR PR SD率为61.6%(8/13)。9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1.6%;13例患者中,在前2个周期的化疗后13例患者的CA199、AFP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3例患者均出现血液学毒性,白细胞下降最为明显,表现为Ⅲ~Ⅳ度骨髓抑制。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替加氟治疗原发性肝癌/胰腺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