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从腹泻实验兔分离到的大肠埃希菌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对一株从因腹泻而死亡的SPF级实验兔体内分离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遗传谱系、抗生素敏感性、消毒液敏感性以及细菌携带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结果 该大肠埃希菌属于B1型遗传谱系,携带毒力基因eaeA,属于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常用的5种消毒液敏感,对于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霉素、红霉素、麦迪霉素、万古霉素、复方新诺明等11种抗生素耐药,携带aadA1,gyrA,sul1和tetA等4个抗生素耐药基因。结论 从因腹泻而死亡的SPF级实验兔体内分离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一株B1型遗传谱系的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对常用的消毒剂均敏感。  相似文献   

2.
墨西哥科学家最近利用转基因技术成功培育出可用于防治腹泻的蔬菜。 这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塞尔希奥·罗萨莱斯介绍说,他们将大肠埃希氏菌基因植入菠菜、胡萝卜和苋菜等蔬菜后,这些蔬菜会在该基因编码控制下生成实际上对人体没有威胁的病菌蛋白质,进而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达到防治因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腹泻的效果。 美国发现新生星系转基因蔬菜防腹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吉林地区儿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特点,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115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情况,并用K-B纸片扩散法对其耐药性进行了检测.结果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为36株,阳性率为31.3%;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所有大肠埃希菌均对亚胺培南敏感.结论吉林地区儿童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并呈多重耐药性.临床治疗中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并动态监测其耐药性变迁,防止ESBLs大肠埃希菌的局部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癌患者肠道菌群中大肠埃希菌携带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GUS)基因序列变化特征,为肠癌的防治与诊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集肠癌患者晨起粪便,常规方法分离大肠埃希菌,提取细菌基因组DNA,设计GUS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 10例肠癌患者肠道菌群中大肠埃希菌均携带GUS基因,与Gen Bank(Acession No.S69414.1)uid A基因序列同源性为99%,分别在第1141和1148位A缺失,第1149位A突变成T,第1158位A突变成G.结论肠癌患者大肠埃希菌GUS基因同时出现基因突变和缺失,可成为肠癌诊断的新标记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紊乱及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GUS)与结直肠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肠癌、肠癌前病变患者及其同期健康人员粪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并计数.水煮法提取大肠埃希菌DNA后行PCR扩增,采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质粒,进行DNA测序比对.结果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酵母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在肠癌、肠癌前病变患者及健康对照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测序结果显示:肠癌前病变患者大肠埃希菌uidA基因序列第1497位置G突变成A.结论肠癌前病变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在癌变早期已发生改变,大肠埃希菌uidA基因存在突变,肠癌的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理学院附属医院2009年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标准进行ESBLs初筛、表型确证试验和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各科室共分离肠杆菌科细菌286株,其中大肠埃希菌17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有72株,检出率为42.4%(72/170),产ESBLs菌株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1.4%、4.2%、16.7%和16.7%.结论: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株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因此加强产ESBLs大肠埃希菌酎药性监测很重要,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产ESBLs菌株的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陕西省致仔猪腹泻大肠埃希菌的流行血清型。对分离自腹泻仔猪粪便的131株疑似大肠埃希菌进行生化试验、溶血性试验分析,并对其血清型进行鉴定。121株分离菌符合大肠埃希菌的生化特征,鉴定率为92.37%;有溶血性的菌株占总分离株的81.82%(99/121),其中23株出现β溶血现象,76株出现α溶血现象,22株溶血现象不明显;血清型定型104株,占分离株的85.95%(104/121)。这些定型菌株涵盖了13种血清型,其中O80血清型分离率为28.85%(30/104),O141血清型为19.23%(20/104),O139血清型为9.62%(10/104);O6,O9,O20,O101各有6株;4株及以下的血清型的有O38,O45,O93,O138,O147,O157。血清型O80,O141和O139为陕西省致仔猪腹泻大肠埃希菌的优势血清型。  相似文献   

8.
在患腹泻的金黄地鼠体内分离出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其血清型为O44:74,小鼠LD50测算为2.04亿。实验证明,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对金黄和小鼠有一定的致病力,是引起金黄地鼠湿尾病的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9.
MUG单管定量检测法对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UG单管定量检测法对实验室制备的菌悬液、天然海水、水产品进行定量检测,并与大肠埃希氏菌多管发酵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MUG单管定量检测法与大肠埃希氏菌多管发酵法对菌悬液、天然海水、水产品的检测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MUG单管定量检测法检测数据的精确性高于大肠埃希氏菌多管发酵法,而且更为快速、经济.因此,该法适用于海水和水产品中大肠埃希氏菌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xtract of Ginkgo biloba Leaves,EG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方法通过测定抑菌环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检测EG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 EG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环直径为16.5 mm,MIC值为12.5 mg/mL;EGb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环直径为14.5 mm,MIC值为25 mg/mL.结论 EG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都有抑菌作用,EGb作为天然抗菌剂与防腐剂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本地区婴幼儿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1月.2002年12月细菌性腹泻住院患儿15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3例细菌性腹泻患儿共检出病原菌7种,其中福氏志贺菌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致泻大肠埃氏菌;不同喂养方式的患儿福氏志贺菌检出率有显著差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对7种病原菌的耐药率高,而丁胺卡那霉素、头孢类药物等的敏感率较高。结论本地区婴幼儿细菌性腹泻以福氏志贺菌感染为主,其次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注意饮食卫生可减少婴幼儿细菌性腹泻发病率;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常见致病菌L型的实验室诱导作用,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纸片弥散法和试管稀释法,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菌进行L型菌的抗菌药物实验室诱导。结果:头孢唑林、头孢哌酮、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均可不同程度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菌形成相应的L型细菌,相同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L型未诱导出。结论:部分抗菌药物在一定条件下能使某些细菌失去细胞壁转为L型菌,继而发生生物学性状的改变,临床诊断治疗时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ELISA检测大肠埃希菌方法条件进行优化研究.方法以大肠埃希菌为对象,通过Box-Behnken设计星点响应面实验进行优化实验.结果优化后ELISA检测条件:抗原包被浓度为6.25μg/m L,抗原包被最佳时间为7 h,抗体稀释度最佳为1∶625 0,大肠埃希菌ELISA检测OD值为2.12.结论经实验得证,通过星点响应面实验方法进行大肠埃希菌ELISA检测条件优化,结果合理有效,优化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本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的状况及其耐药性 ,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推荐的初筛和确证实验 ,对大肠埃希菌进行ESBLs的检测 ;并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从 70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ESBLs阳性 11株 ,占 15 .7% ;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舒普深、头孢西丁、丁胺卡那的敏感率分别为 10 0 %、90 .9%、81.8%、72 .7%、72 .7%。结论 :本院大肠埃希菌产ESBLs情况尚好 ;临床治疗应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选用亚胺培南、头孢吡肟、舒普深、头孢西丁、丁胺卡那等药物  相似文献   

15.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外膜蛋白OmpC与细菌耐药关系密切,但有关其高表达与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的关系研究尚不清楚.为深入探讨OmpC的耐药功能,将ompC克隆到pET-28a载体上进行诱导表达,采用MALDI-TOF质谱分析证明,重组OmpC能够在外膜上大量表达.以此高表达菌株进行四环素耐药试验发现,ompC-pET-28a-BL21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是对照菌株pET-28a-BL21的64倍.研究结果从蛋白质水平进一步证明OmpC在大肠埃希氏菌耐药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非临床标本中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b)的情况及检测最佳底物,以利于ESBLs菌的监控,防止ESBLs菌的传播和区域性流行.方法:用NCCLS推荐的双纸片协同筛选试验和表型确证试验对50例大肠埃希菌进行ESBLs的检测.结果:非临床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产ESBLs阳性率为896,用于ESBLs筛选的最佳底物是CTX,其次为CRO,而CAZ敏感性较差.结论:检测ESBLs,应用双纸片协同法进行初筛,对可疑菌株再用表型确证实验确证.对底物选择应使用两种以上的头孢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大肠艾希氏菌(E.coli)中的大部分菌种是人与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一般情况是,对机体无害,并能在肠道内合成维生素B和K,产生大肠菌素,对机体有利。随着kaufman的血清分型方法的广泛应用以及细菌鉴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也有部分菌种对人和动物有害,是肠道致病菌,可引起感染性腹泻,这一类大肠杆菌称为可致病的大肠艾希氏菌或致泻大肠艾希氏菌。目前已确知的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能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的大肠杆菌(ES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等。大肠艾希氏菌O抗原已有180种,H抗原有60种,K抗原已超过100种,能引起人出血性腹泻的目前认为有O_(157)∶H_7、O_(26)∶H_(11)、O(111)∶H_8、O_(125)∶N_M等血清型,其中O_(157)∶H_7是主要血清型。现将肠出血性大肠艾希氏菌O_(157)∶H_7(ECOH)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大肠埃希氏菌的致病性血清型菌株可引起幼龄动物严重的腹泻与败血症。采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剖检死亡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并取肠道和实质器官做组织学观察,发现其病变特征为坏死性肠炎及败血症。从肝、脾、肾中无菌分离培养出致病菌,经革兰氏染色及16S rDNA测序鉴定为大肠杆菌。经小鼠毒力实验测得该菌半数致死量LD_(50)为6. 5×10~7CFU,并且从攻毒小鼠脏器分离得到了相同的大肠杆菌。结论:该小熊猫致死原因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9.
以N,N'-二(邻羟亚苄基)-1,2邻苯二胺为配体合成一个新型双核Schiff base镉配合物1.通过红外、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应用Kerby-Bauer纸片扩散法分别测试其对临床分离的不同多药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真菌的抗菌活性.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合成配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低杀细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配合物1对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都有明显的抑菌效果,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较大肠埃希菌强.配合物1对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15.625~62.5μg/m L,MBC值为31.25~125μg/m L;配合物1对对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的MIC值为31.25~62.5μg/m L,MBC值为62.5~125μg/m L.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宁夏牛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和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的耐药性和基因型分布,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08年推荐的双纸片确证试验,对宁夏地区100株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进行产ESBLs确定,并采用PCR扩增法和克隆测序法对产ESBLs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宁夏地区有42株产ESBLs菌株,阳性率为42%;其中31株菌扩增呈阳性,产TEM型菌17株,产SHV型菌14株,产CTX型菌15株;同时产3种基因型菌1株,同时产2种基因型菌13株,产单一基因型菌17株,分别占产ESBLs菌株的2.38%,30.95%,40.48%;多表现为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