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家人文伦理的基石。"孝"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个人、家庭、国家,贯穿仁、礼、忠、信等人伦、教育、政治各社会领域,涵盖民俗礼仪、国家法规进而上升到制度体系。所以,传承并实践孝道对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吕毅 《科技咨询导报》2013,(31):247-247
孝属于中国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孝是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在家庭关系中的表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孝"一直被视为是极高的美德。今天,当我们从空间维度的视角来研究儒家思想中的"孝",会发觉原来它和华裔美国文学中对"根"的考察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本论文以华裔美国作家伍慧明的代表作品《骨》为例,展现"孝"在空间维度中如何冲突与超越。  相似文献   

3.
唐朝继承西汉以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把儒家的孝道伦理普遍运用于政府的施政实践。唐朝统治者将“孝”进一步政治化,一是力图理清“孝”与“忠”的关系,达到移孝于忠;二是将孝伦理变为更具体、详细的法律条文。  相似文献   

4.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文献,《孟子》和《孝经》对"孝"都有着丰富的论述,前辈学者已经指出了两者的相似性。通过从"为何行孝"、"何谓孝"以及"如何行孝"等三个方面比较二者所蕴含的孝道思想,可见《孝经》与《孟子》的论述既有某些契合之处,又有着明显不同。这些不同显示出《孝经》鲜明的"移孝作忠"和"教孝劝忠"的思想特点,反映了先秦时期孝观念变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儒家传统观念认为,"孝"至少应包含尊敬父母与赡养老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儒家所倡导的孝道伦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较好的实践。这一时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孝先于忠、避讳的盛行和孝感故事的兴起等,成为该时期孝道伦理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鲜明特色。由于统治阶级对"孝"的提倡以及法律上的强制规定,儿子供养老人的现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普遍存在,形成了供养型家庭。  相似文献   

6.
张晔 《科技信息》2013,(23):180-180,240
仁是孔子儒学的核心观念。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对仁的内涵的阐发和定位不尽一致,如汉唐时期的儒家学者在论仁时,大多仅仅将其看作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人与人、以及物之间的情感之爱。而到了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受到佛、道二教关于终极本体的超越性的思维方式的激发,把仁提升为宇宙或人生之本体层面,或者为其建构宇宙论哲学基础,同时也以体用不二之方法论来阐发仁。张载作为北宋理学之奠基者之一,张载有着丰富而独创的仁学思想,可谓是有破有立。他为仁建立起宇宙论哲学基础,贯通天道与人道,形成以"仁体义用"为内核的道德性命价值体系,以及"好恶并举"的仁学结构。另外张载建构了一个以"明礼以践仁"为核心的多环节而又统一的践仁体系。  相似文献   

7.
"孝"是儒家伦理哲学的理论起点,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包括生命意识、知性精神和道德观念三大要素。"孝"的文化内涵与儒家经典《周易》的"精义"、"利用"、"崇德"三者统一,和《大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原则是一脉相承的。目前对"孝"文化的研究,弘扬其德性内涵固然重要,挖掘其生命意识和知性内涵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8.
资讯     
对话成龙请教仁孝忠义于丹评点硬汉人生近日,成龙做客北京卫视大型文艺评论栏目《五星夜话》,怀着"虔诚向学"之心对话于丹教授,共聊中国文化的仁、孝、忠、义。成龙透露,他最想演岳飞、楚霸王项羽和成吉思汗,并希望请于丹担任电影顾问。  相似文献   

9.
船山先生从正统儒家之"正本清源"的立场,抱负着"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使命,对道家的"老庄之学"在历史上的流弊进行了清理——即"格道"。其"格道"的方法是"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矣,见其瑕而后道可使复也。"其"格道"的目的则是"返儒",即复归于儒家的"礼乐中和之极"的"圣道"。  相似文献   

10.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义"、"礼"、"智"、"信"为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仁"是先秦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它的内涵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团结友善"、"敬业奉献"可视为"仁"德在今天的体现与发展."义"德的基本内涵是威仪、友谊、情谊、美善、公平、正义、适宜,目的在于实践"仁"."礼"德的核心是"敬",其根本是"孝",其效果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与和谐世界."智"是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明辨是非、分别善恶的智慧."信"德是诚实、有信用,中国近现代的儒商都以诚信为事业之本.<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可视为"义"德在今天的继承,"明礼诚信"中的"明"以及"勤俭自强"可视为"智"德在今天的发展,"诚信"二字则是对传统"信"德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贤杰 《科技信息》2012,(19):494-494,454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自产生以来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层面。中华传统武德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文化。研究认为:中华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当前,加强武德教育,对提高习武者的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女孝是临变之孝,她们常常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乃至生命尽孝道,以其贞孝、节孝、烈孝侍奉父母公婆,表现出孝妇、孝女的悲惨命运。女性能够舍弃自己的利益乃至生命而尽孝,是一种利他行为,是自我牺牲,其道德意义是不容否认的。但女孝在封建时代的伦理道德弊端也明显地表现出来,道德同质与异质的冲突难以调和。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水浒传》核心人物的宋江,一直是《水浒传》研究的热门话题,他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既忠且孝、既忠且义,他的重情重义与无情无义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而他人生理想的错位与现实处境的错位又与义军的成败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仁义礼智信"系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尽管仁、义、礼、智、信各范畴在内涵上各不相同,所揭示的道德生活内容的侧重面各异,但"五常"是一个整体,各范畴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其中"仁"是美德的核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是"仁"的内在逻辑推演,"礼"乃为"义"的外在保障,"智"是道德认知的必要条件,"信"则体现了天道与人道的合一。  相似文献   

15.
作为<水浒传>核心人物的宋江,一直是<水浒传>研究的热门话题,他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既忠且孝、既忠且义,他的重情重义与无情无义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而他人生理想的错位与现实处境的错位又与义军的成败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义(羲)”是儒家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义(羲)”的基本内涵是“善或美”.《说文》:“羲,从我从羊”,这是从字形上给它下的定义.段玉裁注:“从我从羊者,与善美同意.”晋代王弼注《老子》中的“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时说:“仁义,人之善也.”由此可见,“义”和“仁”是不能分割的,是“仁”的一个方面的内容,是仁德的一种表现.由于人具有仁德和善行,这个人就具有内在的美.“义”的其他一些含义均是从“善”这个内涵中引伸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日理万机的一国之君,唐玄宗亲自为儒家经典《孝经》作注,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他希望借注《孝经》,来改善“孝先于忠”、“因孝僭礼”的社会现实,教化天下百姓以及有不臣之心的四方诸侯“以顺移忠”。  相似文献   

18.
赵爱军 《科技信息》2012,(10):311-311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学前期的孩子已经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从一岁开始,就出现了"独立"的反应,此时他们已不满足于事事服从父母的要求,常常会出现与父母意愿不相一致的行为。三岁左右,则进入第二次独立反应的高峰,他们在行动上要"自己来",在语言上要清楚地分清"你"、"我",而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则是"我要……"、"我自己来"。这时,作为家长和老师应不失时机地以恰当合理的教育方式来满  相似文献   

19.
浅谈习武者“为仁”、“重义”的武德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文锋 《科技信息》2009,(14):145-145,147
《大学》中曾提出“明德”、“内外兼修”,武德规范已成为历代习武者的标准,在古代的武德中“未曾习武先习德”、“未曾学艺先习礼’,“德为艺先”,贵仁、尚义轻利、忠国爱国、尚勇治气、贵教重养、诚实守信等伦理思想,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武德文化,逐渐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武术伦理文化体系。东方儒家伦理思想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为仁”、“重义”的儒家伦理思想在武术界形成了大家共同遵循的武德规范和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中西价值观比较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社会长期运行过程中,中西方形成了与自身社会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然而,什么是西方的价值观?什么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中西价值观有何区别和联系以及怎样扬弃等,深究这些问题,对于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推动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比较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以儒家仁义道德为价值信念,以成仁取义,尽忠保国为国家民族献身为价值目标或价值理想,以是否符合仁义道德为价值标准,以忠孝,仁义为价值规范。需强调的是,中国古代传统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