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对腿脚这一肢体符号的把握,既承续了诸子对身体意象的一贯重视,也从与当下的联系中缩小对身体的聚焦范围,仅仅从肢体角度切入,折射出庄子对所处社会的无情控诉、对芸芸众生的深切关怀、对超脱万物之"道"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2.
黄琳斌 《凉山大学学报》2001,3(4):116-118,98
畸人是《庄子》中极具代表性的意象,有心理、思维、社会和文献的多元背景。浓重的感情色彩、大幅度的变形和多种艺术技巧的运用使畸人意象呈现出浪漫主义的文学特征,这是齐文化和楚文化双重作用的产物。畸人意象体现了庄子对人之美的看法,即重视精神美,否认形体美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3.
《庄子·德充符》中,三个兀者(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三个恶人(哀骀它、政支离无服、瓮盎大瘿),外在或面貌丑恶,或肢体残缺,但内在品德美好,内外形成鲜明的对比,丑之极的外在和美之极的内在统一成为一体,相互映衬依托,互为延展补充,形成独特的畸人意象系列,成为《庄子》人物意象系列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4.
庄子逍遥的旨趣有两层涵义:一是庄子认为如能够泯除物我,达到物我合一之境界,就会体验到自我之愉悦。二是"万物为一体"乃是庄子对逍遥的本质规定,而此与庄子对死亡的思考有着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如能认识到人之存在与万物为一体,则可以超越生死,达到真正逍遥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汉代学者将"蒙人"定为宋人,认为庄子的祖籍为宋国,但具体籍里不祥.沿着<史记>提供的"周尝为蒙漆园吏"和"濮水钓鱼"的坐标,本文搜寻司马迁在<史记>中提供的相关史料,钩沉<庄子>一书中有关庄子生平事迹的记述,以两汉文献为主证,考析了庄子的祖籍和家居之地,将庄子祖籍锁定为宋国,将庄子之家定位于战国濮水之滨,今东明一带.  相似文献   

6.
混沌是华夏祖先对天地开辟前世界样子的想象。庄子的混沌意象源于原始神话。混沌是和谐 完整。混沌之死的悲剧表达了庄子对人类破坏天人合一的谴责和人性失落的关切。混沌是真与美的统 一。  相似文献   

7.
《庄子》道的一系列意象使得"不可受"、"不可见"的道"可传"、"可得",它们不仅阐释了道,而且转化了道,使道由宇宙本体向人格主体迁跃。  相似文献   

8.
散落在《庄子》中的神话材料通过考据与推理均可还原为神话原型,鲲鹏、浑沌、大木和神人为四大代表意象。庄子的神话思维借由意象而寻绎,亦随意象的走向而展开。庄子对神话的选择和锻造较为彻底地超越了传统的神话思维模式,其对神话的审美追求与神话式寓言的创作实践,体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文学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殷周政治变革入手,探讨庄子处世之道的历史根源。这里的"处世之道"不仅包括庄子对个体"处世"的思考,还包括庄子对人君"处世"的思考。这一重大变革的影响就是春秋时期治世理论对"德"的进一步强调,以至于孔子提出"为政以德"的治世理论。庄子人君的处世之道,或者说治世之道,是对这些方面的继承和再阐释。但庄子对德政中"有为"的方面,即后来孔子所谓"仁"的方面多有批判孔子在构建其政治哲学之余,也有关于个体精神自足、自由、自乐的论述。庄子一方面继承老子之道,发展了这种独立人格精神,另一方面在对意识形态之"仁"的批判中真正回到孔子"仁"的原初意义"仁者爱人"上。  相似文献   

10.
混沌是华夏祖先对天地开辟前世界样子的想象。庄子的混沌意象源于原始神话。混沌是和谐完整。混沌之死的悲剧表达了庄子对人类破坏天人合一的谴责和人性失落的关切。混沌是真与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桃李意象在古诗文中频频出现,"桃"李"最初的"结合"源于其生物属性,而"结合"之后,"桃李"意象得以形成并发生改变。桃李意象形成后,在众多文学作品中衍生出不少意义:用来形容女子之美,用来表现时光易逝、人生失意的感伤,用作妖艳、低俗的象征,表达思乡之情,喻指优秀的学生,作为美好品德的象征。  相似文献   

12.
梧桐意象是《庄子》思想体系中的悖论之一。《文选》中司马绍通的五言诗《赠山涛》隐含着对自己沉冤莫白的辩解,对其人生轨迹具有重要影响。《赠山涛》诗虽以"椅桐"自喻,以"神龙"喻山涛,但司马绍通的思想目的还是为了顾及面子、变换显职和解决前途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篇辞章之内涵,就"意象"而言,乃由"意象"之形成、表现、组织与统合等层层迭合而成.如以其篇章组织来说,则涉及的就是"章法",而"章法",简言之,乃梳理内容"本末先后"之逻辑规律或模式;如镇定"意"与"象"之"二元",单单就其"本末先后"来看,既有"移位"的"先意后象"与"先象后意",也有"转位"的"意、象、意"与"象、意、象".本文即着眼于其"转位结构",先探讨其理论基础,然后观察其辞章表现,以见出意象"转位结构"之梗概.  相似文献   

14.
在<庄子>内篇中,实际上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情".联系庄子的时代背景,追随庄子的哲思理路,可以澄清种种对庄子之"情"理解的偏见,对庄子之"情"作出全面而合理的阐释.其文中的"情"字既有"情况"义,又有"情感"义.而庄子的情感世界,包含有一般的情绪、感情("天情"),经过理解的本真之情("理情")和对世界整全、生命本体的情怀("至情")三个不同层次.  相似文献   

15.
布依族古歌《罕温与索温》属于布依族宗教经典文本"摩经"之《殡亡经》中的一部分,由兄弟夺权和射日洪水两部分故事组成。古歌中出现鱼、龙和太阳等众多文化意象,体现了布依族远古社会这些文化意象的起源与发展以及阶级社会建立后宗法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燕子"意象是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个经典意象,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研究南宋词作中"燕子"意象的多重内涵,要以唐圭璋编著的<全宋词>为基础,采用历史的视角,结合时代特征入手分析.南宋词作中"燕子"意象的具体内涵分为四类:表现春天的美好景色,或盼春或惜春伤时;表现爱情的美好,表达相思幽怨之情;诉说离情之苦,表达羁旅乡愁;抒发人事代谢、国破家亡的感慨.  相似文献   

17.
"镜"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唐诗中"镜"意象的频繁出现与唐代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其自身的流衍是密切相关的。唐诗中的"镜"意象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和对时光易逝的感叹。  相似文献   

18.
庄子对"卮言"的使用具有"一词两义"的特点——既有"曼衍"之义,也有"始卒若环"之义,它们分别指向《庄子》在篇章结构与文本布局上所采用的不同修辞策略与编码方式,因此也承载着各不相同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9.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其写作的乡愁诗表达了他们那一代人对祖国的强烈思念之情。在乡愁诗的写作中,作者成功地运用意象表达了其内心的真实感情。在其乡愁诗的代表作《乡愁》和《乡愁四韵》中,作者各自选取了四个典型意象表达了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中,《乡愁》中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意象层层递进地表达了作者在人生不同时期的乡愁,《乡愁四韵》中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和"腊梅香"四个意象同时在空间中展开,表达了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相似文献   

20.
人鱼意象同时出现在东西方文学作品中,但限于古代地理交通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她们遵循各自文学史的发展形成独立不同的意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东西方交流的深入发展,东西方人鱼意象开始出现汇流。相关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增多也促使人鱼意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与之相关的论文却仍处于发展阶段。因此进一步从创作中提取创作经验,分析创作流变对指导当下创作实践大有裨益。本文即主要对东西方人鱼意象的渊源、流变和当代的发展做一个简单地对比梳理,并在前人基础上对这一文学现象的成因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