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五四”时期鲁迅把最深沉的爱献给了农民。而愈到后来,知识分子的命运愈引起鲁迅的关切,《呐喊》、《彷徨》中,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体意象的小说几乎占了五分之三。鲁迅从时代宏阔的高度上俯视“五四”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和多样心态,并塑造了一个基本排列有序的艺术形象的系列。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九种形态和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2.
对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前人更多注重对祥林嫂形象的分析,该文则侧重对"我"的形象分析,文章认为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我"不只是祥林嫂故事的讲述者,也是一个对自己在祥林嫂面前敷衍塞责后深感内疚与不安的自我解剖者。  相似文献   

3.
用新的视角对小说《项链》的主题进行全新的解读,小说描述了一个下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让人们看到小人物生存的悲哀,小人物的奋斗、尊严和挣扎在上流社会那里一钱不值,这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所有小人物的悲剧。同时,女主人公被动的完成了从"小小的女人"到"大大的女人"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呐喊》《彷徨》渗透着深沉的人生悲凉和孤寂的况味。其悲既是一种情,也是一种理;既有困顿的人生失意之悲,又有死亡人物的悉苦之悲;既有庸众之悲,又有孤独之悲;悲剧方式将人物,环境等泻染得阴冷而可怖,道出腐配的封建化对于奴性人格及虚伪的相生相依的影响,同时在小说里,鲁迅无意间还流露出其天才式的悲哀。  相似文献   

5.
《中国小说史略》一直被视为集中体现鲁迅小说的史观之作,为学界所称道。但近年来也有学者指出《中国小说史略》存在着知识结构的不足,而且在研究方法上"切开了整体文学史,孤立地谈小说",比较意识薄弱。针对这些论点进行探究,认为《中国小说史略》在知识结构上的确存在缺陷,但这主要是由文献和精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并非单纯的鲁迅本人的知识结构缺陷。而其规避中国小说的说唱传统,则是鲁迅从教学实际出发,并为撰写中国小说专史而有意为之的。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名著《祝福》自从发表以来,特别是选入中学语文作教材之后,研究这篇名著的文章,真是年年皆有,从未间断。而其中不少的论著,都集中于研究《祝福》的记叙手法。他们认定:“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里并不把这个结局(指“备受人世种种折磨的祥林嫂,终于在人们的祝福声中默默地结束了悲剧的一生”这件事——笔者注)写在情节发展的结尾处,而是别出心裁地把它安排在小说的开头,从全篇来讲,用的是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将鲁迅小说《祝福》置于多重视域下审视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迥异的理论之间的交叉碰撞拓展了经典作品的阐释空间,使文本意蕴呈现出多元化的姿态。本文以对该小说结构特征的探寻为基点,拟从结构的圆满性、复调性和失衡性这三个维度来辨析该篇小说结构与主题意蕴之间的关系,进而试图在审美层次上展现鲁迅的独特匠心。  相似文献   

8.
付阿循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5):76-77,81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写于1924-1925年,收小说十一篇。这是新文化内部发生分化,它的右翼投向敌人以后所写的,因此和《呐喊》的热情反抗有所不同,而更多的是冷静的剖析和刻划,特别是着重考察描写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弱点。  相似文献   

9.
《故乡》作为一个窗口,是联结着鲁迅小说审美风格总体的,这风格是凝重的,它不断地超越着生活的直接性,而负载着历史的深蕴。《故乡》在鲁迅的小说中,又是充满了内省性体验的。同时它以沉郁、凝重和白描的体构成“有意味的形式”。在历史的筛选中,这篇小说的价值和审美意味仍在深化着。  相似文献   

10.
李雯 《科技信息》2008,(13):230-230
用新的视角对小说《项链》的主题进行全新的解读,小说描述了一个下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让人们看到小人物生存的悲哀,小人物的奋斗、尊严和挣扎在上流社会那里一钱不值,这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所有小人物的悲剧。同时,女主人公被动的完成了从“小小的女人”到“大大的女人”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写于1924—1925年,收小说十一篇。这是新文化内部发生分化,它的右翼投向敌人以后所写的,因此和《呐喊》的热情反抗有所不同,而更多的是冷静的剖析和刻划,特别是着重考察描写了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弱点。  相似文献   

12.
1920年鲁迅小说《头发的故事》发表,《头发的故事》和早期的《狂人日记》在叙事层面存在惊人的相似性:除去不同的隐指读者,两者的叙事层次、人物功能和干预评论等均一脉相承。小说形式的"同"与"异"最终透露了作家的思想观念在不同时期的一致性和嬗变性,这对于理清现代文学史上纷繁复杂的鲁迅思想脉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祝福》是鲁迅先生小说集《彷徨》中的首篇,是其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思想束缚下中国传统妇女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的状况以及中国的社会矛盾。《祝福》中倒叙手法的运用、特定环境的描写以及多种人物刻画手法的使用等,凸显了小说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1925年底到1927年初,集中了鲁迅几乎全部牵涉爱情婚姻的作品,而写于此期间的全部六篇小说都在思考至爱者或身份关系上至密者之间的关系形态,这正是鲁迅此期间复杂爱情心态的呈现.《铸剑》写于这一时期的末尾:鲁迅下定爱情决心并付诸实施的时间.通过对鲁迅与许广平书信的考察,认为从眉间尺到宴之熬是鲁迅爱情心路的过程与精神结果,爱情同时促成了鲁迅于此时精神生命大转折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西藏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是西藏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最为剧烈的时期。文学作品如何看待这一百年的历史,如何展现这一百年来人的精神世界所发生的巨大转变,体现了不同时代西藏文学的精神风貌和发展轨迹。文章以《格桑梅朵》《无性别的神》和《祭语风中》三部反映西藏不同历史阶段面貌的现实主义小说为例,分析不同时期的小说叙事话语和风格的转变及其所反映的西藏文学创作中现代性意识从确立、追溯到反思的特征,并结合西藏当代知识分子作家的生命历程和创作变化,来管窥西藏不同时期小说创作所折射的时代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16.
《祝福》中的鲁镇,被鲁迅设置为一个民俗文化空间,这一民俗文化的核心是“祝福”文化,它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它是“不祥、不洁”的寡妇祥林嫂的对立力量,因此,鲁镇对祥林嫂的拒斥与祥林嫂为了生活的谋求进入就构成了《祝福》叙事的深层动机,这也是小说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张力所在。而祥林嫂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被动地变成鲁镇人眼中的“不祥、不洁”之人,则加强了这篇小说的悲剧意义和思想力度。  相似文献   

17.
《潍坊学院学报》2015,(4):29-33
鲁迅以"断片的谈柄"概括六朝小说,本为贬词,但精确道出了《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断片的谈柄"这一文体为中国古代小说所独有,具有独到的文体价值。一条"断片的谈柄"能够强调某个人物的某一个鲜明的形象特征,而多条"断片的谈柄"所形成的合力,不仅能够表现魏晋名士的群体时代特征,而且可以表现某个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断片的谈柄"这一体例,精确概括出了中国笔记小说的本质特征,因而它不仅可以用来概括分门别类的"世说体",还可以用来概括中国古代所有的笔记小说。  相似文献   

18.
《祝福》是鲁迅先生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通过"我"在故乡分别与"讲理学"的鲁四老爷与祥林嫂的话语交往活动,形象地呈现了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中的这两类人进行话语启蒙活动的现实困境。前者反映着启蒙双方的身份认同问题,后者反映着启蒙者对被启蒙者的陌生与隔阂。  相似文献   

19.
1945年太宰治发表的《惜别》刻画了一个独特的鲁迅形象.虽然是受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委托而创作的国策小说,但作者却丝毫没有蔑视和贬低中国人,而是结合《旧约·出埃及记》为世人描述了他所理解的鲁迅弃医从文的经历及其原因.深入考察《惜别》与《藤野先生》的异同处,探讨作者虚构之意图.  相似文献   

20.
报刊杂志是中国现代文学发起的一个主要的阵地。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品,几乎都以报刊为中心,展开对旧社会和旧制度的批判。其中《晨报副刊》就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迅先生重要的小说作品《阿Q正传》最早就在这份副刊上连载。在刊载的过程中,连载的刊出形式和从"开心话"到"新文艺"栏目的转变都对这篇小说的叙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