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的年代问题,自五四以后,就不断发生争论。有主张春秋说者,有主张战国说者,更有主张秦汉说者。二十年代初时,钱穆提出他的新观点,主张《老子》成于战国晚期,在《庄子》内七篇之后。直至六十年代不断撰文论证,不亚二十篇之多。他的观点,无锡的另一位老庄学者蒋锡昌提出异议。在他的《老子校诂》一书的第二篇序言中系统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他的观点和上述第一种说法相近。最近湖北荆门郭店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老子》一书的残文。经考古学者考释,认为老子先于孔子,孔子曾问学于老子是历史事实。由此也可证明蒋锡昌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本文是对蒋的序言的解读,可以帮助读者疏理蒋锡昌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就《老子》与《论语》这两部道家与儒家的原始经典,讨论在老子与孔子思想体系当中,他们各自道的原貌。从而得出结论:老子与孔子各自所主张的"道"之本源是相同的。经过他们二人的加工与整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阐释"道"的含义,才形成了后世道家与儒家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南朝是一个玄风复阐、三教连衡的时代,表现为儒道会通、佛学玄化及诸家思想的大融合。在本体论上表现为道本儒末,体用一如等特征,在圣贤观上既孔老同尊,又认为孔子高于老子,孔为圣老为贤。刘勰的《文心雕龙》与《刘子》体现了这一时代思潮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同时代的人对老子其人其书的看法就是老子观,它是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史记》是最早为老子立传,同时也是最先使用“黄老”一词把老子和黄帝联系起来的著作,基本体现了西汉前中期的老子观。本文以《史记》为中心分析了西汉老子观的特点,揭示了西汉中期以前,尽管统治阶级十分推崇老学,但却未形成神化老子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黄帝被大肆神化,“黄老”连称的出现推动了老子角色在汉武帝之后向神仙的正式转化。  相似文献   

5.
《东莱书说》是吕祖谦的私塾讲义,体现了吕氏基本的经学思想。他持《书序》为孔子作观点,反映其"信古"的经学思想。吕祖谦解《书》于形式上的问答方式和内容上"一字褒贬"、"正君臣名分"、"发扬圣人理想人格"申发《书》的微言大义,是典型"春秋笔法"。对此的探析是研究吕氏思想体系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6.
孔子毕其一生追求西周时期理想政治模式,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很多从政的观点,成为先秦儒家政治的重要来源。以《论语》为代表的传世本记载诸多孔子的从政思想,随着新出土文献的整理,孔子的从政思想逐渐成为一个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通过传世本和新出土文献相互比对可以进一步研究孔子从政思想的核心,如德性观、学习观、教化观等,从中寻找现代性的资源,对能够体现孔子从政思想的材料进行现代性解读。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关于隐士的言行的记录虽然很少,但从这些仅有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政治和世事的态度。孔子虽然主张积极入世,但他并没有放弃对隐逸的追求,孔子的隐逸是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为前提条件的。隐士们和孔子对归隐的不同追求共同构成了《论语》中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8.
《论语》是中国的圣书 ,它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和事迹。本文从法的视角出发 ,论述了《论语》法思想的核心、主旨、司法观以及诉讼观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汉代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是对先秦文献《老子》的注解。该注在诠释中除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之外,还利用转换论题、切换立论角度等诠释学方法对《老子》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以开拓出新的论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将"自然长生之道"上升为"常道",摆在了比"经术政教"之"可道"更重要的位置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在"自然长生之道"与"经术政教之道"的一升一降之间,开辟出了阐释的新领域。这是本书至为关键的一个诠释学问题。由于其将"自然长生之道"上升为"常道",客观上为早期道教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孔子对《诗经》作"正乐"的工作,其目的是要使"《雅》、《颂》各得其所",这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从音乐风格的差异明确分《雅》、分《颂》的依据,这是就"辨体"而言;其二是从诗的使用场合、方式等方面使《雅》《颂》"各得其所用",这是就"明用"而言。两个层面结合,正是孔子音乐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1.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出,老子是通过运用“自然类推”与“逆向求索”这两个方法论获得这一“可持续和谐发展观”的。他在《道德经》中主张,要使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持续发展就要注意遵循三大定律-守静律,守中律和处柔律。  相似文献   

13.
《老子衍》是王夫之学术著述的开端,王夫之对《老子》进行了批判性的吸收和再造,依据其气本论立场,衍"无"为"有",对《老子》的诸多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不但借鉴了道家的思想,而且将儒学的影响渗透到道家中。  相似文献   

14.
《论语》作为研究孔子的重要资料,其学术价值不容忽视."直"在《论语》中共出现22次,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指正直的人,二是指直率、公平、正直的心态.而且可以上升为儒家伦理哲学的"直道".拙文在此将"直"作为研究孔子君子观新的切入点,并由此说开去.  相似文献   

15.
《左传》中一段"子曰"对"泄冶死谏"的道德评判,看似与孔子一贯的伦理主张不合,乃至有些学者怀疑这里的"子曰"并非孔子的言论。但经过分析尤其是通过与《论语》中类似"子曰"的比较,它与孔子的思想没有矛盾,而毋宁是体现了孔子评价政治伦理行为的慎重态度及其评价本身的复杂面相。围绕君子如何对待善恶政治这一主题,进而分析了《左传》中其它几段"子曰",以作为佐证说明,它们可以与《论语》的相关思想互补,从而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人传统孝道观的形成过程中,孔子在《论语》中对"孝"的阐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孔子的孝道观在某些方面逐步显示其历史局限性和一些消极影响,但有关养亲、敬亲、安亲、顺亲、谏亲、葬亲、继亲、悌亲和孝治的一些孝道观在现代社会仍有其积极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庸思想不仅是孔子的伦理观,而且是孔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一种思维形态,其中含有深刻的辩证法因素。这种思维形态在继承前人思维遗产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在《论语》中得以广泛运用。中庸思想是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主体构架。在他的字宙观、社会观、政治观和教育观中,中庸思想莫不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8.
孔子和老子的德育思想各有千秋,他们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了我国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古代“德治”传统的重要理论渊源。对孔子与老子的德育观从哲学基础、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三方面加以比较,为批判继承我国传统德育思想,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老子》是承载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历来传本众多、复杂,而新出土的简帛文献为我们进一步整理、阐释和利用《老子》的文本提供了丰富而可靠的材料保证,其中就包括对《老子》的韵读材料进行重新的辩证。清代江有诰的《老子韵读》是古音研究的主要著作之一,对它的研究、辩证能够为古音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依据,而利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对其进行对勘则可以发现并纠正江氏的某些疏失;此外,对"韵例"的概括和科学认识也可以对相关材料的整理起到删繁就简的作用,使得《老子》的韵读情况更符合事实。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奠基人。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其中蕴含的自然观,至今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人们的自然观。研究老子的自然观,能够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