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山冰川作用流域能-水-质平衡和水文流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康尔泗 《科学通报》1993,38(10):925-925
本项研究基于1986—1989年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开展的高山冰川作用流域气候、水文和冰川综合过程观测试验,探讨高山冰川区能-水-质平衡过程及其和水文流量形成的关系,建立了一个天山冰川消融和水文流量模型.该模型把气候变量和冰川作用流域的物理过程联系起来,而又把该过程和径流的形成联系起来。将常规气象要素输入模型,经过流域响应模拟,再模拟计算出流域出口处的逐日流量过程。  相似文献   

2.
任炳輝 《科学通报》1963,8(7):71-71
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利用研究队和地理研究所冰川冻土研究室为了检閱五年来的科学研究成果,于4月22—30日在兰州举行了第一次学术会議。会上宣读論文和报告70多篇(其中外单位有14篇),大体上可以归納为以下四个方面: 1.普通冰川和冰川气候方面:几年来基本上查明了祁連山、天山、慕士塔格——公格尔山区的冰川分布和数量。上述山区冰川面积为6,800平方公  相似文献   

3.
韩建康 《科学通报》1985,30(8):604-604
冰川表面应变率分布揭示冰川表面运动速度梯度的变化,与各种冰面构造的形成发育关系密切。那么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应变率的时间累积效应如何?它对冰川构造发生什么影响?作者在研究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1号冰川”)表面应变率分布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托木尔峰降水随高度的变化及其对冰川的补给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寇有观 《科学通报》1981,26(2):113-113
天山冰川融水和山区降水是新疆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所在区,有冰川600多条,冰川面积3800多平方公里,是天山最大的冰川作用区。1977—1978年,我们对该区冰川和气象进行了考察研究,在不同高度作了短期观测,并对高山区降水规律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喜马拉雅山中段抗物热冰川的面积和冰储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凌龙  田立德  蒲健辰  王朋岭 《科学通报》2010,55(18):1766-1774
结合实测差分GPS数据、冰川雷达测厚数据与地形图以及遥感数据, 对比研究了喜马拉雅山中段希夏邦马地区抗物热冰川1974年与现在的空间范围, 估算了近30多年来该冰川的变化, 特别是冰川的体积变化. 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冰川处于大幅度的物质亏损状态, 冰川面积减少了34.2%, 体积减少了48.2%, 平均厚度减薄了7.5 m. 这一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冰川体积的减小远比人们预想的要严重得多. 通过对位于希夏邦马地区两个气象站气象资料的分析, 发现该地区自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气温升高显著. 气候转暖所导致的大幅度冰川退缩, 将对水文与生态环境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孙作哲 《科学通报》1981,26(6):366-366
一、研究概况老虎沟12号冰川长10公里,面积21.45平方公里,位于祁连山西部大雪山北坡,是祁连山最长的一条山谷冰川。该冰川的物理特征在我国大陆性冰川中具有代表意义。1959—1962年间,曾在该冰川末端附近设立过我国第一个冰川定位观测站。首次利用地面立体摄影测量方法绘制了该冰川大比例尺(1:10000)地形图。  相似文献   

7.
近期新疆东天山冰川退缩及其对水资源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开明  李忠勤  高闻宇  王林 《科学通报》2011,56(32):2708-2716
新疆东疆盆地属于资源性缺水地区. 流域内大部分河流的补给依赖于东天山高山区丰富的降水与冰川融水. 1981 年中日联合考察和2009 年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站对该区博格达峰3 条冰川考察表明, 夏季消融强烈, 并有加速退缩趋势. 基于1962/1972 年地形图及近期的ASTER和SPOT5 遥感影像资料, 研究了博格达山脉203 条冰川和哈尔里克山75 条冰川的进退情况. 结果表明: 在1962~2006 年间博格达峰地区冰川面积减小了21.6%(0.49% a-1), 长度平均退缩181 m,冰储量减小了28%; 1972~2005 年间哈尔里克山冰川面积减小了10.5%(0.32% a-1), 长度平均退缩166 m, 冰储量减小了14%. 南坡冰川退缩快于北坡, 其中博格达山脉南北坡冰川面积分别减小了25.3%和16.9%, 哈尔里克山脉分别减小了12.3%和6.6%. 小于0.5 km2 的冰川退缩最为强烈,而大于2 km2 的冰川将会成为未来径流的主要贡献者. 东疆盆地水系的冰川消融总体呈增强趋势, 水资源处在不断恶化之中. 该地区坎儿井数量及其水量的锐减, 以及有无冰川补给河流径流量的显著变化均与上游冰川退缩有关, 未来将会对下游的乌鲁木齐市和吐鲁番盆地的水资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华士乾 《科学通报》1964,9(6):560-560
中国水利学会水文预报学术讨论会已于1964年3月26日至4月6日在武汉举行。出席会议的有90名代表。会上收到论文(包括专题综合发言)共132篇,这些论文,大都是各地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成果,是我国水文预报科学水平的一  相似文献   

9.
王立伦 《科学通报》1981,26(17):1060-1060
自然界的氚(H~3)是氢的一种宇宙成因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为12.26年。1954年以来热核试验释放出大量人工氚,使地球上氚的总量增加了几个数量级,天然水中氚含量明显增高,成为研究水循环的一种理想示踪剂,且已被应用于水文、气象、海洋、环境等科学领域。 1977—1978年,在天山托木尔峰地区登山科学考察期间,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  相似文献   

10.
黄茂桓 《科学通报》1990,35(15):1125-1125
现代意义上的冰川物理学到了本世纪八十年代才在我国出现。这时,天山冰川观测站恢复工作并走向现代化,加强了对外交流,一批出国学习学者回国开展自己的研究,冰川物理学在国内发展才具备物质和人才条件,在冰雪热力学、冰川动力学和冰的再结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11.
袁翰青先生在“科学通报”1954年,2月号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造纸在我国的起源和发展”,里面谈到我的一篇关於中国纸和造纸法传入印度的论文。袁先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现在把我的意见写在下面。  相似文献   

12.
昆仑山型石冰川的发现及石冰川的最新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之久 《科学通报》1984,29(13):810-810
“石冰川”(Rock glacier)一词1910年由Capps在美国地质图说明中正式提出。它是水缘区一种舌状或叶状堆积体,通常由块石砂砾组成。源头部分比较低洼,舌部外形上凸。很象是一条小冰川故名。它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山区。石冰川的类型和成因是比较复杂的,至今也还有没有查清的问题和不同看法。已知有多种类型不同的石冰川分布在世界各地,但在我国东昆仑山(35°40′N,94°E)所见之石冰川却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Bomaradzki(1951)  相似文献   

13.
施成熙 《科学通报》1958,3(2):59-59
一会议概况第三届全苏水文会议已于1957年10月在列宁格勒举行。参加此次会议的除苏联水文学家、工程师和专家外,尚有阿尔巴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波兰、民主德国、中国和蒙古等国代表共1,229人,在会上宣读有关陆地水文的论文共434篇,其中包括中国的8篇。  相似文献   

14.
艾松涛  王泽民  谭智  鄂栋臣  闫明 《科学通报》2013,(15):1430-1437
Pedersenbreen冰川是位于北极新奥尔松小镇(Ny-lesund)附近的一条多温山谷冰川,该冰川从2004年开始被列为中国长期监测的两条冰川之一.利用2009年中国考察队员在Pedersenbreen冰川表面采集的GPS/GPR数据,结合挪威极地研究所出版的Svalbard地区A7(Kongsfiorden)片区地形图等高线重建了该冰川不同年份的冰川面积、体积等参数,分析了该冰川1936~1990~2009年的变化.分析发现,Pedersenbreen冰川从20世纪初小冰期结束以后,经历了一个明显的退缩,冰舌退缩了0.6km以上,体积减少了近13%,且在最近20年,出现加速消融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发现,Pedersenbreen冰川的消融主要集中在冰川下游的冰舌位置,而在该冰川的上游,出现了积累,这一趋势与Svalbard地区同类型冰川表现一致,但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近几年积累区面积已经大为减小.  相似文献   

15.
刘东生  郑洪汉 《科学通报》1965,10(2):175-175
第二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和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于1964年10月30日到11月4日在西安联合举行。大会收到论文108篇,论文摘要57篇,会上宣读了78篇,并分别在第四纪地层、黄土、冰川及冰绿、地貌及新构造、一般第四纪地质等5个组内进行了讨论。第四纪地层组的论文反映了孢粉学和微古生物学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进行孢粉研究的地区和对象都有了扩大,对我国第四纪开始以来气候波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如在海拔4,600米以上的希夏邦马峰附近高山地区出现有代表温暖气候的阔  相似文献   

16.
翻越天山     
2000年8月22日至25日,本文作者后维明参加了 乌鲁木齐组织的一支13人小分队,对拟建中的“达板城一天山博格达峰一天池”旅游公路沿线进行了踏勘。4在之中,小分队背负帐篷、气垫床、睡袋、干粮和仪器,在大山腹地跋涉了85公里,跨越了雪山、冰川、沼泽、草地、悬崖、激流、经历了烈日、暴雨、大雪、冰雹、严寒、饥饿……无疑,这是一次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17.
施雅风 《科学通报》1964,9(3):218-218
一我国冰川学、冻土学与干旱区水文研究是三门紧密联系、互相依赖的学科。冰川学研究地表各种冰体(以冰川为主,包括积  相似文献   

18.
易朝路 《科学通报》1998,43(6):655-656
冰碛物测年是冰川地质环境重建的基本要求.由于冰碛物含碳量太低,本文用加速质谱计(AMS)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河源末次冰期以来的羊背石上和冰碛物中的同生和次生碳酸钙进行无机碳测年,以期为解决我国长期以来冰川沉积物测年难题提供一条途径.(1)采样区概况  天山乌鲁木齐河河源位于我国新疆境内的天山山脉中部喀拉乌成山主脉北坡(43°7′N,86°49′E).河源区内的山脊海拨一般为4100~4300m.主峰天袼尔峰海拔4486m.现代雪线高度4000~4100m,发育有现代冰斗冰川、小型山谷冰川和悬冰川,冰舌末端海拔高度3650~3700m.末次冰期以来的冰…  相似文献   

19.
黄建树 《科学通报》1962,7(11):54-54
中国天文学会1962年年会暨代表大会于8月20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收到论文报告61篇,会上印发了45篇。在全体会议上,宣读了“七颗变光小行星的观测研究”和“利用气球卫星的轨道变异研究太阳活动的一些问题”两篇论文,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前者是由张钰哲提出的。该文采用小行星光电测光资料研究  相似文献   

20.
冰川变化的数值模拟及其预测是冰冻圈科学的前沿方向.本文介绍了对山地冰川进行数值模拟的原理和方法,并以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以下简称1号冰川)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求解二维的冰川流动方程,对1号冰川的流场进行了模拟.同时通过线性分析构建了一个未来升温情景:2010~2070年1号冰川地区升温速率为0.17℃/10a,而降水量保持不变.在此气候情景下,从冰川变化的物理过程,预测了2010~2070年期间1号冰川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2040年以前,冰川末端退缩比较缓慢,但消融区厚度减薄较快.2040年以后,冰川末端退缩加剧,最终于2070年左右退缩为冰斗.从冰川流动原理证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山地冰川退缩将会越来越剧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