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的财富之母,是一切生产和生存的源泉。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改革土地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地区的土地资源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0 引言土地是一种最基本的资源,同时也是一种最重要的资源。它是陆地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场所,是由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要素与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下的高度综合的自然经济系统。由于喀斯特地区基岩主要是可溶性岩石,使其土地资源具有它的特殊性质,不利于人类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时至今日,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土地已成为食物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夺"的焦点。各类"中国特色"的土地违法案件层出不穷,其中以地方政府土地违法问题最为突出。因此,从体制、机制、法制的角度认识和完善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已成为了遏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姜德敏 《大自然》1989,(4):36-37
土地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最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尤其珍贵.据统计,世界人均占有土地49.5亩,而我国人均占有土地15亩;世界人均占有耕地4.4亩,我国人均占有耕地1.5亩.我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却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早在1981年中央就提出控制人口、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础。土地资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土地整理严重不足等问题逐渐出现。该文将就农村土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全国各地土地储备管理工作开展的轰轰烈烈,为强化土地资产管理、激活闲置土地、增加土地资源收益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土资源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它的开发利用不仅影响到生产力布局的经济效果,而且影响与其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如果国土资源在开发利用中没有遵循生态经济原理,只注重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无论古今,经济上的一切重大变革都是从土地开始的。农村改革要深化下去,现在看来、首先必须进一步作好土地改革这篇文章,并以此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发动点,创造新的发展高潮。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处境及其病因解放以来,我国土地制度发生了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1949年至1952年间的土地改革。这次改革彻底推翻了封建地主所有制,把土地分给了每一个农户,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二次是1953年至1980年间的上地合作化运动,即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但自从有了人类以后,人类的活动不断地扰动和破坏着土地.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工具简单,人类对土地的破环还不严重,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特别是随着18~19世纪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土地因城市化和工业化被占用或因矿产开采而遭受巨大破坏.伴随着土地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人类已经饱尝了自然界的惩罚.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0—2010年省级数据,对我国土地财政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土地财政规模与土地财政依赖度均呈大幅上升之势;土地财政收入由土地间接税收为主转变为土地经营收入为主;土地财政规模与土地财政依赖度省际差异明显,且呈东、中、西部递减趋势;省级土地财政规模与土地财政依赖度空间分异格局相似度较高,且变化缓慢;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经济增长、土地供应结构与土地价格、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影响我国土地财政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论:通过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减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治理土地财政问题的当务之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制,减弱地方政府开拓"土地财政"的动力是治理土地财政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其规模之大,位置之重要,影响之深远,在中国水利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因它具有发电、防洪和航运等多方面的综合显著效益,对沿江地带乃至全流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影响,而库区的土地最佳配置,是关系世纪之交库区建设成败的大事。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泵,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土地,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本文针对三峡库区的特残地理位置,采用土地资源学、资源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农业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和发展战略学等基本原理为指导,系统分析了库区建设中土地资源的现状、优势和劣势,研究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途径,结合国内外保护土地资活的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挖掘土地生产潜力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何安华 《科技资讯》2013,(1):148-148,150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的总称,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生态环境自净能力或容量是有限的,当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或环境容量时,生态环境就会恶化,将严重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切旨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的总称,我国现阶段开展的土地整理是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土地整理的一般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对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生态导向下的土地整理方式进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拟和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本文通过建立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动力学模型,运用非线性科学理论,讨论了人口-土地资源系统的演化方向和平衡态稳定性问题.稳定的平衡态是系统发展可能达到的最终状态,在人口与土地资源自治系统中,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人口数量和生活消费水平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研究表明:(1)稳定平衡态时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成正比;(2)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总量与人类消费水平成反比;(3)人口数量和土地资源生产力与耕地面积和土地单产潜力成正比.文章对我国的土地人口承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土地制度是一项农村的基本制度,在农村土地管理中,必须依法行政,科学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应用效率。本文提出了当前农村土地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土地资源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世界面临的几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粮食等,都与土地息息相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指要保护土地的生产能力的持久性、永续性以及土地的生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高速公路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而土地是民生之本,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未来。在高速公路建设用地中,路面和停车场地部分须硬化,除外的用地可以建造生态条件,恢复生态能力,对这部分土地的节约、保护、改造和建设统称为"土地工程"。  相似文献   

16.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人类活动、土地资源、社会需求3方面着手,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类型、方向、幅度。以及产生土地环境效应的原因、土地利用结构的形成和人类的强化与调控等问题,指出了应将需求满足和面积约束作为土地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并进而研讨了土地效用和土地效用梯度的概念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土地是民主之根本,发展之基础。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场所。与其他自然资源相比较,土地资源具有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使用的永久性、土地供的稀缺性、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农业之本,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而土地税是政府对土地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具有良好、稳定的税源,不仅对于增加财政收入,而且对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抑制投资交易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我国目前在土地增值税征收政策以及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文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新<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这是土地管理方式的重大改革,也是管地方式、用地方式的一项重大变革.现就土地利用规划与用途管制的关系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20.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基本理论探讨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分析土地资源类型特征的基础上 ,从土地资源消耗与利用特征及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益特征两方面 ,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衡量标准进行了阐述 .论述了包括维护环境稳定、资源合理开发、资源质量优化和结构优化、系统功能正常发挥等 4个方面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基本内涵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