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土地革命时期,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人民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这一革命斗争产物的苏区文学也具有新民主主义文学的性质,即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当时,党的总任务是:开展武装斗争、深入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赣东北苏区文学服从于这一总任务,正如方志敏所指出的,它坚持“为工农大众和革命战争服务的方向”,为群众所创造,又服务于群众,有力地推动了革命斗争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为了反抗国民党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坚持武装斗争的道路 ,先后建立了一批农村根据地 ,并领导了苏区的土地立法工作。这些土地立法主要有 :土地革命前期的《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县土地法》;土地革命中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土地革命后期的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土地问题议决案》,等等。从内容上说 ,这些土地立法一般都规定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没收、分配、使用等各项内容。虽然有的土地法受当时的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影响 ,但从本质上说 ,都是以红色政权为后盾 ,充分体现农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的…  相似文献   

3.
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下的川陕革命根据地高度重视对党员、军民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形势教育、分层次教育等形式,不断丰富工作载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土地革命时期江西苏区的红色戏剧运动,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第一次有广大军民参与的新型群众性艺术运动,是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它以革命的内容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以及浓郁的地域色彩,卓有成效地起到了教育人民和打击敌人的作用,也是根据地军民革命斗争和生活的真实写照。苏区的戏剧运动是苏区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戏剧文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土地革命时期,党要在农村开辟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就必须得到农民的支持和帮助。但动荡年代的农民的心理却是充满着疑虑和不安的,他们的心态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党对他们进行政治认同教育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总体来说,党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进行这项工作,即土地革命实践、军民共建鱼水情、政治宣传教育和思想文化教育。总结经验,土地革命时期党对农民的政治认同教育主要是以培育阶级意识为中心,并基本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韦拔群是右江根据地土地革命运动的先行者。他大力开展土地革命的宣传活动,指导东兰及周边各县的土地革命,培训土地革命骨干,推动了右江根据地土地革命的开展。建立共耕社,创造了土地革命新模式。加强土地法制建设,丰富了土地革命法制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土地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罗勇  王可珍 《科技信息》2007,(18):13-13
在创立和建设井冈山根据地的过程中,坚决贯彻中央提出的土地革命总方针,深入开展根据地土地革命,初步提出了一条基本上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为其他革命根据地及后来中央苏区大规模的土地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我们党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的形成奠定了开创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在领导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建设实践中,紧紧围绕土地革命的中心任务加强财政经济建设,着重从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封建剥削制度、让人民当家作主入手,大力开展财政经济建设,注意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灵活的财经政策和措施,重视采用武装斗争缴获敌人资财作为革命的主要财源,取得良好的成效,为我党在战争年代提供了财经建设的宝贵经验,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群团组织是川陕苏区群众参与苏维埃政权和革命活动的重要组织,也是党领导苏区群众的重要组织,是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群互动的重要纽带。川陕苏区的群团组织广泛参与了土地革命、戒烟运动、革命宣传、扩充红军以及辅助红军军事斗争等革命活动,是苏区建设和斗争中一股活跃的群众力量。群团组织不仅为苏维埃和红军培养了大批干部和人才,还极大的保护了苏区工农群众的权益;不仅为苏区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更直接参与了苏区的军事斗争,在武装保卫苏维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 鄂豫边界地区的共产党组织领导人,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积极领导农民开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他们高举着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旗帜,于一九二七年冬和一九二九年夏发动农民举行了著名的黄(安)、麻(城)起义和商(城)南起义。起义部队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终于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在大别山创建了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为尔后鄂豫皖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拟就鄂豫边党组织“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过程,谈谈个人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1.
苏区的成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区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建和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当时,中共和苏维埃政府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反复“围剿”,为提高群众的革命觉悟和红军的战斗力,巩固和发展新生政权,制定了一套适合苏区实际的教育政策、措施,开展了以成人为中心的革命教育活动,使苏区成人教育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取得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土地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他强调土地革命是目前革命的主要内容;先试点,再铺开,稳步推进土地革命工作;颁布土地法令和颁发土地使用证,为土地革命提供依据;尊重农民意愿,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土地革命思想和实践的开创者。邓小平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土地革命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而且其自身也成为邓小平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与邓小平理论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川陕革命根据地与其他革命根据地土地政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没收打击和依靠团结的对象,土地分配的原则,土地所有权,优待红军家属及白区投诚官兵的土地分配等问题上,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与其他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政策作一比较,以探讨和总结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南昌起义在政治认同问题上的不足提醒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改变不合时宜的策略,吸取南昌起义的教训,通过张扬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旗帜,以及鼓吹土地革命的意义,促进工农士兵群众的政治认同。虽然在南昌起义中,作为暴动主要动力的正规军事力量表现并不完美,但是为暴动后人民革命军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南昌起义在经历遣散期的洗礼后,最终完成了开辟土地革命新道路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5.
土地革命时期,右江苏维埃政府实行了基本正确的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比较适合右江根据地的土地所有权政策,土地革命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右江苏维埃政府在土地革命中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科学指导,以身作则,深入调研,坚持民族平等,培训干部,严格政策,积累了丰富的土地革命经验。右江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民务实是川陕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治理的重要特点,也是成功处理川陕革命根据地党群关系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川陕苏区为民务实的举措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大力兴办各级各类各层次学校;大幅度地提高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大张旗鼓地开展有益人民健康的戒烟社会改造运动;大胆使用和引入各类优秀、实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1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党内交通为基础组建起赤色邮政,先后经历了萌发、初建与被迫停办、恢复与重建、再次停办与撤销等历史阶段。这一波浪式演进的发展路径与整个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走向基本同步,反映出党领导苏区革命的艰辛与不易。即便如此,各级邮政部门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哪里需要便在哪里建立通信联系,通过增设局所、开辟邮路、拓展业务、发行邮票等举措,逐步建立起上下衔接、集中管理的邮政运行体系,不仅为党政军的通信畅通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有力维护了根据地人民群众的通信权益,为巩固与发展革命政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在闽浙赣省邮政管理局成立后,实现了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邮政运行模式,促进了邮政工作的大发展。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邮政工作实践及其成效是“忠诚于党、便利于民”办邮理念的集中体现,凸显出政治性、公共性与人民性的特点,反映了党对邮政工作的正确领导以及苏区邮工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相似文献   

18.
第一节苏区的戏剧运动在苏区,戏剧一直是最有力的宣传工具。由于它本身特有的艺术力量。由于党和政府的培养,它在群众中影响之深广,往往驾于其它形式的文学之上。苏区的戏剧运动从根据地建立时起一直坚持到紅軍北上以后,它对当时的各項革命运动都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为了叙述的便利,我們把苏区戏剧运动分成两个阶段来談,一是根据地初创时期,一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以后。  相似文献   

19.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规模较大、坚持时间最长的革命根据地。该根据地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苏维埃政府建立的各级各类合作社是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产物,是根据地的集体经济,是经济斗争和建设的主力军,它配合国有经济,协调私营经济,大力发展工商业,为革命积极筹措经费和物资,为打破经济封锁、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打击投机商业、活跃苏区经济、支援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20.
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是土地革命时期极其富庶的根据地.在方志敏领导下,根据地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正确的经济政策:制定的土地政策,使根据地的农民、富农、地主都获得土地,并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制定金融政策,发行货币并确保了币值稳定,率先发行红色股票稳定金融市场;制定税收政策,超低的税率调节了市场货物供需,稳定了物价;制定的贸易政策,保护了贸易自由,沟通了苏区与白区的贸易,保障了根据地人民生活需求.这些经济政策最终赢得人民对革命的大力支持,为闽浙皖赣苏区的建设和中央苏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