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锡珍 《科学通报》1988,33(13):984-984
近年来在π介子阈能以上核子-核子散射数据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在质心能量为2.1—2.45GeV的能区内,核子-核子极化散射总截面△σ_L和△σ_7中有几个宽度为几十兆电子伏的峰,它们被有些人认为是六夸克共振态(双重子共振态)存在的信号。本文以介子交换理论为基础,给出了同时适用于低能和中能的核子-核子相互作用模型,用Padè近似在  相似文献   

2.
一、奇异原子X射线的产生和特性当低能(1~2MeV)质子入射到靶物质中时,会激发出特征X射线.利用这种射线对元素进行分析,叫做质子激发X 射线荧光分析.由于轻元素激发所放出的X 射线的能量太低,所以用这种方法不能对轻元素进行分析.与质子激发X 射线荧光分析相类似,当一些负的“基本”粒子,如负μ介子(μ~-)、负π介子(π~-)、负K 介子(K~-)等入射到物质中时,  相似文献   

3.
霍安祥  张春生 《自然杂志》1995,17(5):262-265
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1957年国际地球年以来,不同大气层深度宇宙线中子记录器和μ子记录器世界范围网络的建立,以及后来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包括许多卫星在高空长期对宇宙线的观测等购对太阳活动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这些观测能区较低,譬如卫星高度观测能量为几个MeV至几百MeV,地面台站也只到GeV至几十GeV,但是它们可积累较多的数据,能较多地获得太阳活动机制和作用图画。  相似文献   

4.
自然信息     
粲重子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首次观察到粲重子Ac 直接生成的事例.这是一个带正电的粒子,其粲量子数等于1,质量已被确定为2254±12MeV. 早在1975年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就获得了Ac~ 存在的证据.那时所发现的事例被解释为另一个粲重子——带两个正电荷的Σ_c~( )的生成.Σ_c~( )迅速衰变为Λ_c~ 和π介子,而Λ_c~ 再衰变为中性超子Λ~0和π介子.  相似文献   

5.
(π~+,d)反应     
李扬国 《科学通报》1979,24(21):969-969
π介子被原子核吸收的现象长期以来很受人们重视,到目前对它机制的理解仍很混乱。π介子被原子核吸收之后,使原子核的能量、动量发生很大变化,是变革原子核的一种重要手段,自然也为认识原子核提供新途径。但是已经积累的实验现象人们对它的理论探讨发现吸收过程是很复杂的。因此,为了研究清楚π吸收机制,对其他可能的π引起的反应道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马维兴 《科学通报》1986,31(1):21-21
在π介子双电荷交换(DCX)反应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对T=0的核,可观察到很大的非相似态的(π~+,π~-)反应截面。例如氧的同位素,当入射π介子能量为164兆电子伏时,~(16))O(T=0)的截面值和~(18)O=(T=1)的截面值几乎相当,二者比值σ(~(18)O)/σ(~(16)O)为3:1。然  相似文献   

7.
杨涛  李家才 《科学通报》2012,(31):2916-2921
利用电生介子实验测量方法研究夸克-强子二重性,尤其在S1/2=2GeV附近的深度非弹性条件下的单举电子核子散射实验,是验证其共振态二重性最佳的能量区域.本文描述了依据夸克-强子二重性来研究固定靶实验在单举反应中的共振态现象,并描述了利用共振态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计算了介子系统能动量、四动量、散射角等相关参数,同时讨论了实验测量方法,从理论与实验的角度说明了北京试验束装置上的固定靶电子散射实验是研究夸克-强子二重性的重要实验数据库.  相似文献   

8.
核子的结构     
我们已知构成原子核的核子具有有限大小。近年来,随着夸克物理的发展并通过高能电子对核子的深部非弹性散射表明核子具有结构。现在我们可以认为核子是由介子云环绕的“口袋”中三个带色的夸克所构成,即可以将核子分成两区:在内核心区,幽禁在“口袋”中的夸克近似无质量并自由地运动(其间只有弱作用);在较大的外围区,系由π介子和其他介子所形成的介子云。  相似文献   

9.
去年曾报道过在p~-原子核碰撞的μ~ μ~-末态中,观察到能量为9.54±0.04GeV的宽共振。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它很可能是由两个窄宽度共振峰组成的,其质量分别为9.41±0.013GeV和10.06±0.03GeV。现在大多数认为  相似文献   

10.
宇宙绳     
现代的基本粒子理论认为在10~(15)~10~(15)GeV以上的能量,所有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除引力外)有相同的强度。这样的能量是远远超过粒子加速器的范围,而且能够检验这些概念的主要战场是大爆炸不久以后的早期宇宙。随着宇宙膨胀和从极高温度冷却下来,粒子相互作用间对称性出现了自发破缺,一般是分为几步,因此强力、弱力与电磁力变得不同。现代的基本粒子理论认为在10~(15)~10~(15)GeV以上的能量,所有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除引力外)有相同的强度。这样的能量是远远超过粒子加速器的范围,而且能够检验这些概念的主要战场是大爆炸不久以后的早期宇宙。随着宇宙膨胀和从极高温度冷却下来,粒子相互作用间对称性出现了自发破缺,一般是分为几步,因此强力、弱力与电磁力变得不同。  相似文献   

11.
高能加速器     
高能物理是当前研究微观世界物质结构的前沿科学,高能物理实验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是高能加速器。加速器的发展历史还不到半个世纪,但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四十年代初建成的回旋加速器,其直径不过一米多一些,而七十年代初建成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质子同步加速器,其直径已达两公里,在三十年内增大了一千多倍。以能量来说,早先的回旋加速器只能把质子加速到几MeV(兆电子伏)。而目前最大的高能加速器已可把质子能量加速到500GeV(即5000亿电子伏),提高了差不多十万倍。从这一些对比中可以看出加速器规模变化之大,早先的加速器不过是实验室中的产物,到了现阶段,建造加速器,特别是高能加速器,已经是一项规模十分庞大,要求极为严格的工程建设项目了。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180)W(~(40)Ar,xn)~(220-x)U,合成了两个缺中子新核素~(216)U和~(215)U.目标核由熔合反应产生后从薄靶中反冲出来,在飞行中被兰州充气谱仪从大量的本底离子中分离并偏转到探测系统.探测系统对目标核的注入以及随后将发生的α衰变进行探测.探测器上产生的信号经电子学处理后被数据获取系统转换成一定格式的数据保存下来.实验采用能量-位置-时间关联的数据分析方法来寻找和鉴别目标核.在束流能量为187.2 MeV的情况下,新核素~(216)U的两个α衰变态被观察到:一是基态,它的α粒子能量为10.384(30)MeV,半衰期为4.72_(-1.57)~(+4.72)ms;二是自旋宇称为8~+的同核异能素态,它的α粒子能量为10.582(30)MeV和8.182(30)MeV,半衰期为1.31_(-0.48)~(+1.80)ms.在束流能量为205.5 MeV的情况下,新核素~(215)U被观测到,它的α粒子能量和半衰期被确定为8.428(30)MeV和0.73_(-0.29)~(+1.33)ms.此外,实验还观测到从~(217)U的基态产生的两个新的α跃迁,它们的α粒子能量分别为8.210(30)MeV和8.098(30)Mev.  相似文献   

13.
报道在中国原子能研究院HI-13串列加速器上用束-箔技术研究120 MeV的Ti离子和C箔相互作用产生的高电离态离子谱的实验结果.在120-220 nm范围, 观测到53条激发能级的发射的谱线, 其中有11条谱线是新确认的, 实验结果与激光等离子体实验和理论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14.
郑玉明 《科学通报》1994,39(2):120-120
近些年来,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兴趣.这些研究的动机之一是探测高密和高温的核物态方程.这不仅对核物理,而且对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在约每核子1GeV入射能量的核碰撞过程中产生的K介子被建议作为碰撞早期阶段中形成的热的和高密核物质的一个敏感的探针.然而,在以前的研究中,产生的K~ 与核子的末态作用,除了一个图象化的研究外,通常被略去.为了研究这一效应对K~ 特性的影响,我们在相对论性的Vlasov-Uehling-Uhlenbeck(RVUU)模型内,引进了K~ 产生增强法,去处理  相似文献   

15.
中子射线照相的实际应用是从1968年开始的。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家设立中子射线照相服务中心。旅理和设备中子射线照相术原理见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它同X射线和,射线照相术很类似。它的特点是中子束通过物体的减弱同原子序数无关。中子派中子源按能量大小可分为冷中子源  相似文献   

16.
艾小白 《自然杂志》1996,18(3):183-185
格点QCD理论已预言,在极端相对论的原子核碰撞中会产生一种高温高密度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物态,而热高能光子被认为是诊断QGP和热强子物质(HM)的干净的探针之一.最近CERN的WA80研究组首次报导了他们在超质子同步加速器(SPS)上所作的200GeV/AS A_μ,碰撞实验中获得的纯光子谱(图1).在半对数坐标中,数据点呈现出良好的线性,从拟合直线的斜率可以得到温度参数T_exp≈180MeV.基于对实验数据的再  相似文献   

17.
执著与固执     
如果说科学家有时候也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概不会有人相信.科学家总是站在探索大自然的第一线,哪能出这样的毛病.然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正确和错误的认识都会出现,在某个条件下认为是正确的,在另一些条件下可能就不正确了,从某一个侧面看是正确的,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就不正确了.一个科学家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因固执而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O~(16)附近,实验上给出了更丰富的数据。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一些很有兴趣的特点:1.O~(17)等核具有一系列的低激发的反宇称态,它们的能量比激发一个谐振子大壳低得多。对O~(16)还具有一系列的低激发的偶宇称态,它们的能量也比激发两个谐振子大壳低得多。2.在一些态间存在着较强的E2跃迁。例如:Ne~(20)的2~+→0~+跃迁就比单粒子值大9倍;O~(16)的6.92 MeV的2~+→6.05 MeV的 0~+的约化跃迁几率力 11e~2f~4。从而为从理论上了解它们的结构打下了基础。 Elliott和 Flowers以及 Redlich等人  相似文献   

19.
章其初 《科学通报》1986,31(24):1864-1864
a-LiIO_3晶体是一种离子导体,加上c向静电场后,已观察到一系列的异常现象,如中子衍射增强,光衍射增强。因此,引起人们极大注意。在c向静电场作用下,a-LilO_3单晶的沟道效应研究也有报道,但没有观察到沟道行为的变化。本工作用MeV能量的质子束,较精密地测定了a-LiIO_3单晶<0001>轴沟道参数角度半宽度(?)_(1/2)和产额极小值x_(min)。在c向静电场作用下,已观察到<0001>轴沟道行为的变化,并进行了定量计算和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20.
章其初 《科学通报》1982,27(14):845-845
最近十几年来,采用各种粒子束诊断等离子体的研究发展很快。其中利用中性原子束通过等离子体后的衰减,可测量等离子体的线密度。该方法的优点是测定等离子体参数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和时间分辨,且对等离子体没有扰动。 本工作是用几KeV能量的氢原子束通过空心阴极放电产生的氢等离子体后的衰减,测定质子线密度。束的衰减主要是由于氢原子与等离子体中的质子之间电荷交换反应引起。能有效地测定质子线密度的范围是从7×10~(13)到2×10~(15)c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