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11,(17):62-6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世界上的冰川正在稳固消退,对于其中一些冰川来说。这种消退最终让它们走上一条不归路。最易受气候变暖影响的山脉和高地冰川位于热带地区,它们的消融将对当地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数千年来依靠冰川提供的水生存的当地居民以及动植物也无法幸免于难。  相似文献   

2.
《中国基础科学》2012,(3):21-21
除极地地区之外,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拥有最多的冰川。这些冰川是许多亚洲主要河流的源头,但是它们大部分却在萎缩,进而影响了一些比较大的河流如印度河的流量。由此产生的潜在的地质灾害使得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冰川状况进行综合研究十分必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研究组与合作者对在过去30年里该地区的82个冰川的长度退缩、7090个冰川的面积减小以及15个冰川的物质平衡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的冰川状况存在系统的明显差异。其中,喜马拉雅地区(不包含喀喇昆仑山脉)的退缩最为集中,  相似文献   

3.
冰冻圈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与影响已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介绍了北半球冰川、冻土、积雪、海冰近几十年来的时空变化规律,发现夏季在北极中央区出现海冰密集度极低的重要现象,阐明了冰川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明确了积雪、海冰、冻土变化对气候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报告警告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喜马拉雅山上的冰川融化加快,冰川湖泊水位不断增高,最终会造成许多湖泊决堤。这份报告总结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高山综合发展中心多年来的观测和研究结果。该项研究采用了航测、卫星观测和实地考察等手段,对尼泊尔  相似文献   

5.
<正>位于阿根廷南部的莫雷诺冰川,是世界上少数活冰川之一。莫雷诺冰川夏季时常可以看到"冰崩"奇观:一块块巨大的冰块落入阿根廷湖,一声声震耳欲聋的响声让人屏息凝注,但很快一切又都归于平静。莫雷诺冰川有20层楼之高,绵延30公里,有20万年历史,在冰川界尚属"年轻"一族。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21,(24):42-45
昆仑冰川 喀喇昆仑山是中国西部一条十分重要的山脉,其山势高大、宽阔,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众多.它还是世界中、低纬山岳冰川最发育的地区,各山都有冰川发育且规模巨大,雪线由西向东升高.昆仑冰川是青藏线上特有的风景,连绵数峰都是万年积冰.峰顶随处可见角峰、冰斗、刃脊等冰川地貌特征,亘古的冰川沿着谷壑而下,到达山脚已化作冰凉的融水,涓涓溪流遍布西大滩.  相似文献   

7.
模式口冰川:世界唯一的冰川博物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位于石景山区模式口的第四纪冰川基岩冰溜面遗迹旁,面临永定河,背靠翠微山,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的一座冰川遗迹陈列馆。1992年7月正式开放。  相似文献   

8.
《中国基础科学》2009,11(3):F0003-F0003
右图是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2000年的分布范围,三条彩色曲线分别是1870年、1780年和1540年冰川的分布范围。下图分别为1962年、1973年、1980年和1994年冰川的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影响机理与水资源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干旱区是对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地区之一,"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影响机理与水资源安全研究"项目,以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西北干旱区气候-水文过程、水循环机理、水资源形成与转化以及未来变化趋势为主线,重建了过去300年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序列,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关键过程和水系统的影响,构建了适合山盆地貌格局的水文、水资源模型,分析了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得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在过去300年间,西北干旱区以冷干、暖湿气候类型交替出现,存在40年的变化周期;在近50年,温度、降水出现了"突变型"升高,自1997年以来,升温滞缓,处于高位震荡;蒸发潜力由显著下降逆转为显著上升趋势,水循环过程加剧;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度增强、频率加大,水文波动性增强、水资源不确定性增大;天山山区冰川加速退缩,冰雪水储量呈减少态势,部分河流出现冰川消融拐点;水系统安全性降低,供需水矛盾会进一步加剧;伴随气温的高位震荡和地下水的超采,西北干旱区的生态隐忧和潜在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贝利托莫雷诺冰川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冰川,水面上方浮着一堵高达70米的“冰墙”,绵延30千米,总面积达到257平方千米。在这里,旅行者可以呼吸到冰川时代的气息。2003年3月13日,冰墙的一侧出现了倒塌,这是16年来的第一次崩塌。———路透社照片世界最壮观的冰川倒塌  相似文献   

11.
庐山没有第四纪冰川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刊今年第二期发表了施雅风同志的《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一文,对已故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关于庐山有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论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学术上有不同意见,这完全是正常的;只有充分开展自由的学术讨论,才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景才瑞同志的文章是肯定庐山有第四纪冰川现象的。现予刊载,以收争鸣之效。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14,(12):F0002-F0002
<正>当火山的杰作黑沙滩遇到冰川的寒冷水域,将创造出冰火之交的钡觉奇观。一直在世界各地旅游探险的法国摄影师埃马纽埃尔-库普·卡罗米里斯拍摄了一组冰岛壮观冰川河流的照片。这组在1000米高空中俯瞰拍摄的冰川令人惊叹。照片看起来像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让人觉得自己看到的是外星球景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基础科学》2012,(5):48-48
末次冰期的特点是陡峭的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这些气候波动在东亚季风系统的记录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它似乎与北大西洋环流的变化有关。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孙有斌研究组与合作者,获得了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沉积颗粒尺寸变化的记录,  相似文献   

14.
圣洁、严寒、雪白、荒凉,恐怕大多数人对于冰川的了解和认识仅限于此。然而有这样一位科学家,倾其毕生心血执着于冰川科考事业。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被誉为我国“冰川之子”的谢自楚教授……  相似文献   

15.
, 《科学大观园》2013,(15):62-63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随着全球变暖的影响日益加剧,瑞士科学家正采用极端方式保护阿尔卑斯山脉最古老的隆河冰川(Rhone Glacier),包括为其盖上毛毯"保温"。隆河冰川是瑞士阿尔卑斯山脉中部隆河的源头,在过去150年间急剧减小。为了减缓隆河冰川的融化速度,瑞士科学家每年夏季都会把数英里长的保护毯覆盖在波状冰丘上,  相似文献   

16.
年代际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会引发一系列重大灾害事件,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危及人类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因此,研究年代际气候变化的规律,预知年代际重大气候事件,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基于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项目"气候多尺度变化与年代际重大事件的归因及预估"于2016年7月正式立项。该项目旨在:(1)厘清全球气候多尺度变化的时空格局及年代际气候变化的规律;(2)揭示人类活动和多尺度气候变率对气候整体变化的作用及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主控因子;(3)认识人类活动对年代际气候变化的调制作用,诊断年代际重大气候事件的早期信号。本文将对该项目2016~2018年取得的主要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7.
是流水侵蚀形态还是冰川侵蚀形态有的学者认为,大坳冰斗不具备一个典型冰斗所必有的斗门槛和平坦或下凹的斗底,因而,不宜称为冰斗。自然界的地貌现象,在它形成后由于遭受种种外力作用的强烈修饰和严重破坏,一般说都不十分典型,甚至仅有遗迹的残留,地貌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以此来恢复其原始地貌。庐山冰川遗迹不是现代冰川而是第四纪更新世冰川塑造,当然也不例外。为了弄清上述问题,我们今年进大坳冰斗底部观测。它是一个长千余米、宽千米、深百余米的山峰环抱而向北西开口的半圆形洼地,不仅具备了有的学者也承认与冰斗相似的较陡峻后壁和侧壁,而更重要的是它还具备了有的学者认为不具备冰斗所必有的斗门槛和平坦的斗底。大坳冰斗口狭窄,有一由大月山粗砂岩所组成的高出斗底十余米的斗门槛,其长数十米,仅靠右侧有一由后期流水侵蚀破坏的小缺口,而且还有向北西微微倾斜的平坦斗底,故它完全具备了一  相似文献   

18.
庐山真的有第四纪冰川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庐山突峙于江西省北部、长江南岸,是驰名中外、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在学术上,由于已故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倡导,庐山被看作我国第四纪冰川的标准地点。早在1931年,李四光教授带领学生考察,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尽管当时受到一些学者的反对,李仍力排众议,于1937年完成《冰期之庐山》专著(1947年印行),详细论述庐山多种地形和沉积物并给予冰川成因解释,划分出鄱阳、大姑、庐山三个冰期,认为在前二个冰期,庐山存  相似文献   

19.
西藏八宿县然乌镇来古村在青藏高原东南伯舒拉岭的腹部,西藏最美的湖泊之一的然乌湖就在它身边。这条因冰川而出名的来古村距川藏公路只有20多公里,周围遍布美丽的湖泊与宏伟的雪峰,站在这里可以看到6条海洋性冰川,这样的自然景观在中国甚至在世  相似文献   

20.
刘文 《科学大观园》2006,(10):23-24
第一次到然乌湖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它仿佛是瑞士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冰川和九寨沟的溪水的结合。这里风景之美就连蹋足地球三极的科学家也终生难忘, 中科院地理所的张青松教授曾在考察日记中写道:“1975年,我第一次赴西藏考察,从成都乘汽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