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液体导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发展了一种计算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液体导热系数的新方法,该方法适用于非极性液体,根据液体和脂肪醇、水等含氢键液体。应用两参数方程对39种物质2294个数据点的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当宽的温度范围(至临界温度)和压力范围(至220MPa)内,导热系数计算值都接近实验值,平均误差仅1.53%;对14种饱和液体226个数据点的计算结果表明,导热系数计算值与文献推荐值的一致性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对温度T、导热系数λ和压力p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建立了一个能够同时预测纯组分气液相导热系数的统一模型,它能够描述高压流体和超临界流体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在较宽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内(T=80~1400K,p=0.1~350MPa),对油气藏流体中常见组分的气液相导热系数进行了计算,22个组分3263个数据点的拟合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2.53%。通过引入常规的状态方程混合规则,将模型拓展应用于混合物导热系数的计算,13种二元和三元混合物260个数据点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1.19%;对3个石油馏分22个点导热系数的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89%  相似文献   

3.
应用拓扑方法计算机有机化合物烷烃的沸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分子结构的特点,用矩阵和染色矩阵表征分子中原子的特性和连接性,用染色因子标识原子性质的差异,发展了一种直接根据分子结构信息计算有机化合物烷烃沸点的方法,对752种烷烃的计算结果表明,沸点的预测值十分接近实验值,平均误差0.43%,计算精度优于献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原PR导热系数模型基础上,改进建立了一个PR导热系数普遍化模型,在温度80~1400K和压力0.1~350MPa内对油气藏流体中常见的22个纯组分的气、液相导热系数总共3263个数据点进行了拟合,总平均相对误差为7.34%。对13个二元和三元混合物总共260个数据点预测的总平均相对误差为7.94%;对3个石油馏分总共22个数据点导热系数预测的总平均相对误差为9.68%。对极性纯物质的总共810个数据点预测的总平均相对误差为6.86%;对极性二元混合物的共439个数据点预测的总平均相对误差为6.03%。该模型的计算精度明显优于石油工程中常用的导热系数模型。  相似文献   

5.
采用基于对应态原理的混合工质迁移物性预测模型 ,对含氮烷烃类多元混合工质的粘度和导热系数进行了预测 .该模型通过引入混合规则 ,仅需输入混合工质各组分的分子量、偏心因子和临界参数即可预测混合工质的粘度和导热系数 .混合工质迁移物性表示为对比压力而不是对比密度的函数 ,可直接由温度、压力和混合物组成进行计算 ,简便可行 ,有效减少了密度对预测精度的影响 .应用于二元轻烃混合物及多元氮烃混合工质高压粘度的预测 ,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 4 .1 3%和2 .1 3% ,二元混合物导热系数预测的平均绝对误差为 4 .4 7% .  相似文献   

6.
根据分子中基团的特性和连续性,发展了一种计算烯烃折光指数的新方法--基团键贡献法,该方法既考虑分子中基团的特性,又考虑基团间的连接性(化学键),同时具有基团贡献献法和拓扑方法的特点,对216种烯烃折光指数的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的一到致性令人满意,平均误差0.48%。  相似文献   

7.
有机物偏心因子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根据Riedel蒸汽压方程确定偏心因子计算式形式的基础上,利用物质偏心因子的献数据.通过非线性回归得出了物质偏心因子关联式;计算了210种有机物的偏心因子,该关联式总平均误差为2.46%.计算准确性优于目前献各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液体混合物泡点体积的估算方法以扼要的介绍,重点是讨论将Bhirud纯液体公式推广应用于混合物。为此目的,建立了一套混合法则。对11个二元液体混合物试算,结果的平均误差略优于目前较通用的SDR方程,故可作为工程计算之用。  相似文献   

9.
应用溶液统计热力学方法和溶液理论,建立了多元液体混合物的统计热力学 模型。将该模型与溶液传热反应速率理论相结合,导出了一个新的多元液体混合物的导 热系数方程。该方程应用于97个二元体系的关联和15个多元(三元、四元、五元〕 体系的推算,方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这表明应用溶液统计热力学模型可以对溶液 的导热系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将统计热力学模型与作者建立的传热反应速率理论相结合,通过液体混合物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分子的大小和形状,将液体混合物的导热系数与汽液平衡相互联系起来,使这两类液体混合物的性质统一到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分子的大小和形状这一液体混合物的共性上,对这两类性质进行统一的描述,研究这两类性质之间的关系。对11对二元体系根据液体混合物的导热系数对汽液平衡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液体混合物的模型能够描述它们的导热系数与汽液平衡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和预测全级配煤矸石混凝土的导热性能,以五种不同的煤矸石粗骨料替代率(0、25%、40%、70%、100%)和四种煤矸石细骨料替代率(25%、50%、75%、100%)设计9组试验,对煤矸石混凝土导热性能进行试验.结果 表明:煤矸石粗骨料替代率越高,煤矸石混凝土导热系数就越低;煤矸石粗骨料替代率为100%情况下,随着煤矸石细骨料替代率增加,煤矸石混凝土导热系数继续降低,其中全级配煤矸石混凝土导热系数最低,相比普通混凝土导热系数的下降幅度为52.56%;定义了煤矸石骨料影响系数M,M值越大,混凝土导热系数越低;对Hasselman-Johnson混凝土导热系数计算模型进行修正,得到煤矸石混凝土导热系数的修正计算模型,修正计算值与试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液体溶解度参数的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液体的监界性质和偏心因子计算了65种液体在不同温度下的Hildebrand溶解度参数值,结果与文献值比较,最大误差7.22%,平均误差2.32%,基本可以满足化工计算要求。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卤代丙烷沸点的变化规律,发展了一种直接根据分子结构信息计算和预测卤代丙烷沸点的方法,对53种卤代丙烷的计算结果表明,点算值与实验值的一致性令人满意,平均误差1.18%,本文方法的提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卤代丙烷沸点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而且为工程上提供了一种预测卤代丙烷沸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分子拓扑针基团贡献法与拓扑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烃临界体积与其分子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发展一种直接根据分子结构信息预测烯烃临体积的方法。对烯烃的预测结果表明临界体积预测值与实验值的一致性令人满意,平均误差1.88%,计算精度优于基因贡献法。  相似文献   

15.
定义了新的用于推算混合制冷剂饱和液体密度的对比温度和对比密度,发现混合制冷剂饱和液体密度与其纯组分饱和液体密度的归一化关系有同一化规律.给出在3种工况下确立混合制冷剂基准密度尺度的方法,并得到了计算混合制冷剂饱和液体密度的通用方程.最后比较了10种二元和三元混合工质的方程推算值与文献值.饱和液体密度的计算结果表明:方法(1)和方法(2)的偏差在1.5%之内,方法(3)的偏差在2%之内,方程计算精度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16.
液体的热压力系数与正常沸点下的摩尔体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改良的对应状态原理,建立了一个新的液体热压力系数计算公式,可适用于从三相点到临界点的宽阔温度范围。式中只有一个仅与分子大小有关的特性参数,该参数与正常沸点下液体摩尔体积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对42种液体热压力系数预测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约为±1.7%。  相似文献   

17.
根据稳定性原理,用热力学方法探讨了液体混合物的稳定性,发现液体混合物过热极限对比温度与对比压力间存在站普适规律,据此提出一种计算液体混合物过热极限的理论方法和用于化工计算的简便方法。对二元液体混合物和三元液体混合物的293个数据点的计算结果表明,液体混合物过热极限预测值与实验值的一致性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液体过热亚稳态研究(Ⅱ)──过热现象热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化学热力学角度分析液体过热现象,据热力学稳定准则δFT.v≥0得二元液体混合物的稳定条件与稳定极限.将P-R状态方程应用到稳定性极限关系式,导出过热极限与临界温度的关系,并修正该状态方程中k表达式中的常数.最后,提出一种全新的计算二元液体混合物的临界温度的方法.根据修正后的k表达式,利用临界温度与过热极限的关系,以实验测定的二元液体混合物的过热极限为基础,对8种二元液体混合物的临界温度进行预测,所得结果与文献值比较,发现与大多数体系相符.  相似文献   

19.
木材弦向导热系数的类比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木材细胞结构的基础上,把细胞形态抽象为中空的圆柱体模型.应用类比推理的物理学方法,从材料的导热与导电的相似性,推导出木材弦向导热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应用该公式计算23种木材的弦向导热系数,与实验值比较,理论计算最大误差为12.8%,平均相对误差在6.5%以内.  相似文献   

20.
液体分子的导热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设液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符合Lennard—Jones作用势能,以此为基础推导出液体分子的导热机理。并选用了四个液态物质导热系数的实验值,验证了这个机理。测定了甲苯,氯苯在一个温度点上的导热系数,利用推导的导热机理,计算了0—100℃各温度点的导热系数,并与实验值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