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多重缠结和多重蠕动模型及高分子熔休丙能量耗散机理,高分子熔体的粘弹性是由高聚物起始分子量及其分布和缠结链组(点)在高分子链上的序列分析(Nijk)三重效应所决定,其三者的统一体现物理量就是高分子链远程缠结空莘的平均限制维数V和V,又称之为标度指数,根据多重缠结和蠕动粘弹性分子理论,推导出了V=∑ikiNik(单分散试样)v=∑ijkiNijk(多分散试样),v=2(2-2Me/Mk)和v=2(  相似文献   

2.
根据多重缠结模型和多重蠕动机理.用统计力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具有缠结限制作用的非线性粘弹性分子理论,计算了处于多重缠结态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得到了高聚物熔体的粘弹性形变自由能,推导出了4种简单形变方式下的应力-应变关系、高分子流体的回忆函数、简单剪切流下的物料函数.推出了一种测定参数η0,n’和a的新方法.从理论和实验上证实了非线性粘弹性理论的时间效应和形变影响是相互独立的.并以聚乙烯,聚丙烯和聚苯乙烯熔体的大量流变性能实验数据加以验证.结果证明,该理论能较好地预测高聚物熔体的非线性和线性粘弹性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3.
根据多重缠结模型和多重蠕动机理,用统计力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具有缠结限制作用的非线性粘弹性分子理论,计算了处于多重缠结态高分子链的构象统计,得到了高聚物熔体的粘弹性形变自由能,推导出4种简单形变方式下的应力-应变关系,高分子流体的回忆函数,简单剪切流下的物料函数。  相似文献   

4.
从前一报所提出的具有多重缠结限制作用的高分子非线性粘弹性理论出发,推导出了高分子流体的回忆函数、一般化的积分型本构方程和多种流场分布下的多种物料函数:1)稳态简单剪切流;2)稳态单轴拉伸流;3)小振幅的振动剪切流;4)稳态剪切流前和后的应力增长和应力松弛;5)稳态拉伸流动停止后的应力松弛.提出了一种从流动曲线来测定物料函数中的粘弹性参数ηo,G,n'和α的新方法.从多重缠结和多重蠕动机理推导出了ηo和τt同M的定量关系式,并得到了实验证实.最后以大量高分子流体的流变性能实验数据(η(γ),ψl(ω)和η(ω))对所得的静、动态剪切物料函数进行了验证,证实了所提出的非线性粘弹性分子理论与实验有较好的符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特性粘数[η],重均分子量Mw和GPC,以宽分布的高聚物试样得到单分散的粘度—分子量关系式的方法,建立了由聚已二酸丁二醇酯(Mn=1750),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扩链剂1,4—丁二醇(BDO)形成的低硬含量聚氨酯在25℃时五种溶剂中的单分散Mark—Houwink关系式: DMF[η]=1.540×10~(-2) Mw0.748 THF[η]=1.211×10~(-2)Mw0.783 二氧六环:[η]=7.623×10~(-3)Mw0.820 环已酮[η]=1.157×10~(-2)Ww0.785 DMSO[η]=4.550×10~(-2)MW0.647 按照上述式子计算得到的Mη与单分散的Mark—Houwink关系式相吻合,而与试样的分布宽度无关。  相似文献   

6.
高分子熔体和浓溶液的流变性能研究(Ⅱ)高分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前一报所提出的具有多重缠作用的调子分子非线性粘弹性理论出发,推导出了高分子流体的回忆函数,一般化的积分型本构方程和多种流场颁下的多种物函数;1)稳态简单剪切流:2)稳态单轴拉伸流;3)小振幅的振动剪切流;4)稳态剪切流前和后的应力增长和应力松驰;5)稳态拉伸流动停止后的应力松驰,提出了一咱从流动曲线来测定物料函数中的粘弹性参数η0,GN,n和a的新方法,从多重结的多重蠕机理推导出了η0和τ1同M  相似文献   

7.
采用以自增强高聚物(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液晶)的非晶区中伸直应力集中链系数作为自变量,建立了等速形变下微区伸直应力集中链(Taut Tie Molecule和/或Trapped Entarglement Chain)的断链动力学方程,经积分和化简后,得到了自增强高聚物的抗张强度同其形态结构、起始分子量和其分布、成型工艺和断裂时间等最一般化定量关系式。当引入起始分子量和成型过程中牵伸化趋近于很大后,再同光子强度理论结果相结合,最后得到超高取向高聚物的抗张强度同理论强度、微区中伸直应力集中链(TTM和/或TEC)的重量分数和热涨落等间的定量关系式。基于该式建议一种从等形变实验来测定取向高聚物理论强度新方法,用该法测定了聚乙烯和尼龙6的理论强度,并讨论了液晶的抗张强度同起始分子量分布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以开始流体力学体积收缩浓度C_S作为起始边界条件来推导单分散和多分散高分子的有效流体力学体积和GPC峰值流出体积同分子量及其分布和浓度间的依赖性方法,最后结果证实它同以浓度为零作为起始边界条件所得到结果是完全一致的。其差别只在于起始有效流体力学体积收缩系数β。不同,前者,而后者β_0=e,当对同一高分子-溶剂体系,其C_S为定值,则为一常数。若令为一个常数后,结果使两种计算方法所得到的有效流体力学体积和GPC峰值流出体积同分子量及其分布和浓度依赖性关系式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9.
聚丙烯腈-离子液体稀溶液体系特性粘度值的修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40℃下测定聚丙烯腈-离子液体([BMIM]BF4)稀溶液的特性粘度[η],发现其比浓增比粘度(ηsp/C)与浓度C并不成线性,而是在低于某个浓度时曲线发生向上弯曲,这种现象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很多高分子溶液中得到证实。发生这一情况的原因仅仅是由于高分子链在毛细管表面的吸附效应。利用在朗缪尔等温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吸附效应理论,能很好地修正实验中得到的粘度数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橡胶类型—聚异丁烯的浓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用多分散试样的模型理论所推导出的关系式,处理了多分散聚异丁烯(=2.8×10~4~22.0×10~4;=2.20~3.92,C=0.05~1.20g/100ml)试样实验数据,得到了理论与实验很好符合的结果。这证明了所提出的多分散试样的模型理论适用于柔性链线型高聚物。  相似文献   

11.
在INSTRON1185型试验机上进行单向拉伸试验,得到了多重网络高聚物弹性体(可结晶炭黑填充硫化橡胶,简称CCVR)的应力应变实验数据,以所得的实验数据对大变形粘弹性分子理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理论与实验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2.
作者研究了多分散聚苯乙烯(PS)试样的浓度效应,并对其谱图同时呈现峰值位移、峰加宽和拖尾效应进行了讨论.以多分散PS和PMMA试样的GPC实验数据验证了我们所提出的多分散试样浓度效应新模型理论。得到了理论与实验符合.从而为用“多分散试样建立绝对单分散标样标定普适标定曲线”提供理论依据.讨论了(dVes/dC)C→0同,A_2和分子量分布多分散性的相关性,并证实了从此关系式得到的第二维利系数(A_2)同光散射法得到的A_2值较吻合.  相似文献   

13.
设X1,X2,…为标准化平稳正态序列,相关系数ρli-j1=EXiXj(i≠j),N(n)为取正整数的随机变量且N(n)/n P→η,η为大于0的随机变量.得到了:当ρnlog n→γ∈(0,∞)时,最大值MN(n)和部分和SN(n)的联合极限分布.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介绍一个高分子科学综合实验——“甲基丙烯酸甲酯本体聚合及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分子量的测定”。该实验以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课程所学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合成出有机玻璃棒,然后通过热机分析仪测定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乌式粘度计测定其分子量。  相似文献   

15.
以1,4-丁二醇、己二酸和乙醇胺为原料合成了聚'(己二酸/丁二醇-co-己二酸/乙醇胺)(PBEA)预聚体,再以对苯二甲酰双己内酰胺(TBC)为扩链剂对其进行扩链,合成出了高分子量的聚酯酰胺。研究了预聚体分子量、扩链剂/预聚体摩尔比、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扩链反应的影响。在扩链温度为220?℃,预聚体的分子量为1700左右,扩链剂/预聚体的摩尔比为1.1时,扩链效果最好,所得PBEA的特性黏度达082dL/g。并采用GPC和DSC分别对扩链前后的聚酯酰胺的分子量和熔点进行了表征,发现其分子量成倍增加,而熔点则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红外光谱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研究1.聚乙二醇分子量的测定邓奎林(化学系)张荣珍(理化中心)本文根据聚乙二醇的红外吸收,研究了测定其分子量的吸光度比值法、斜率法,并在指文区筛选出羟基和亚甲基的面外变角振动作为定量谱带,建立了测定高聚合度聚乙二醇分子量的方...  相似文献   

17.
纤维素可以在氢氧化锂/尿素的混合水介质中溶解.选取三种不同分子量的纤维素,在N,N-二甲基乙酰胺/氯化锂体系中进行溶解,并通过粘度法,准确确定其分子量.而后,在4.2%氢氧化锂与12%尿素的水介质中溶解它们.通过粘度法测定其特性参数,得到该溶液体系的M—H方程:[η]=1.695×10^-3Mη^0.914(mL·g^-1).并测定了体系的ML和q值分别为387.5nm^-1和6.1nm,显示纤维素在该溶剂中以半柔性链的形式存在.同时,采用SEM和POM(polarized optical microscopy)分别研究了纤维素在溶解前后结构的变化,同样证实在氢氧化锂/尿素体系中纤维素可以很好地被分散,且通过不同的组装方式形成新的集聚态结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用矩阵方法研究共聚型高分子链近程序列结构的一种理论方法,并以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V—D)的共聚链段结构及其热裂解物分布之间关系为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从而证实用矩阵方程所得到的各“元素”之解及其过程速率常数(k_1k_2……k_j)不仅能够反映分布状况,而且反映出共聚链段结构和热裂解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根据辐照前后高聚物特性粘度的变化,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醋──苯乙烯共聚物、聚异 丁烯在苯(或甲苯)中溶胀态的辐射效应,由此推算了单位苯环有效保护范围。 比较了聚异丁烯在芳烃(苯和甲苯)中及异丁烯──苯乙烯共聚物的辐射效应,获得了 以下概念:辐照时,分子激发能量在高分子主链上的迁移速率与高分子主链间的传递速率基 本上一致。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辐照温度(-78°~70℃)对苯环保护范围无显著的影响。 聚异丁烯在不同性质的有机溶剂中溶胀辐照时,可发生不同类型的能量传递过程,在含 苯环的化合物中(苯,甲苯,苯甲醚和氯苯),呈现“海绵保护效应”;而在含卤素化合物 中(氯仿和溴乙烷),则呈现敏化保护现象;在饱和烷烃中(庚烷和环巳烷)高聚物与溶剂 之间不发生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20.
张婷  陈景东  刘晓暄 《江西科学》2009,27(1):116-119
在紫外光辐照下,采用溶液聚合获得了4-丙烯酰氧基.1,2,2,6,6-五甲基哌啶醇酯(APMP)(M1)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M2)的共聚物,用’H-NMR测定了单体摩尔比分别为10/90,30/70,50/50,70/30,90/10时的聚合物结构。采用Mayo—Lewis积分法获得体系的竞聚率为0.32〈^〈0.58,0.10〈r2〈0.30;采用扩展Kelen-Ttidos方法计算的竞聚为r1=0.40和r2=0.19。结果表明,APMP与MMA溶液光共聚体系为非理想共聚体系,并且在投料比^=0.62时有一恒分点。根据竞聚率结果获得了APMP与MMA的共聚物主链结构的序列长度分布:f1=0.1时,单个APMP被MMA单元体均匀地隔开;f2=0.5时,APMP和MMA单元体在共聚物主链上的序列分布交替性比较明显。f1=0.7时,MMA主要以单个单元体分布在APMP主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