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景泰蓝还是故宫博物院展示的明清时期的样式,或者说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模样.而实际上,近些年来创新产品已成主流,景泰蓝技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时期.近十多年来,景泰蓝市场由国外转移到国内,生产特点表现为品种繁多,但数量很少.一个品种少则两三件,多不过十几件,非常符合高档工艺美术品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正>2009年12月23日-2010年1月3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济南市博物馆推出"首届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泰蓝获奖珍品展",让人们一睹中华国粹———景泰蓝的风采,形成了一股景泰蓝鉴赏、收藏的热潮。据了解,购买景泰蓝的人大部分  相似文献   

3.
<正>景泰蓝的主要原料景泰蓝是我国著名的特种工艺品之一。它是用红铜做胎,在铜胎上用铜丝粘上各种图案,然后在铜丝粘成的各种形式的小格子内填上色彩,经过炼焊、打磨等工序,最后入窑烧制而成的色彩明丽的手工艺品。  相似文献   

4.
<正>在古老之中力求创新,是潮流永恒不变的规律。景泰蓝,正以它崭新的面貌展示出它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百科 《科学之友》2010,(7):17-18
<正>景泰蓝工艺画是一种高档家居装饰品,分为无金丝和有金丝等多种制作方法,它融合各种工艺美术的手法与技法,由纯手工精制而成,以金属丝为线条,天然彩石为颜料,镶嵌成各种精美的图案。画的厚度在几厘米左  相似文献   

6.
曾身世显赫的景泰蓝可谓命运多舛--由深居宫廷的皇家用品几经周折后,变成了当今的"景泰滥",连能否活下去都成了问题.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接薪者在矢志不渝地为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景泰蓝制作第一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亚洲太平洋手工艺大师张同禄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半个世纪以来,张同禄坚持走宁缺毋滥的精品路线,不仅创作出了一批清逸新颖、超凡脱俗、题材广泛、造型多姿多彩的景泰蓝艺术精品,还成功地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铸胎景泰蓝",研创出了"银胎景泰蓝"、"珐琅珀晶"等新产品.  相似文献   

7.
<正>从古到今,景泰蓝一直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日本的七宝烧就是仿制我国的珐琅工艺制作的,它的釉色亮丽有余,但是不带釉中的掐丝。现在市场上见到的景泰蓝绝大多数为新工艺品,因为景泰蓝工艺从古至今一直没有断过,且产量越来越大。新工艺的景泰蓝价格都  相似文献   

8.
<正>曾身世显赫的景泰蓝可谓命运多舛———由深居宫廷的皇家用品几经周折后,变成了当今的"景泰滥",连能否活下去都成了问题。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接薪者在矢志不渝地为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景泰蓝制作第一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亚洲太平洋手工艺大师张同禄  相似文献   

9.
从古到今,景泰蓝一直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品.日本的七宝烧就是仿制我国的珐琅工艺制作的,它的釉色亮丽有余,但是不带釉中的掐丝.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2月23日-2010年1月3曰,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在济南市博物馆推出"首届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泰蓝获奖珍品展",让人们一睹中华国粹--景泰蓝的风采,形成了一股景泰蓝鉴赏、收藏的热潮.  相似文献   

11.
正火锅,又名火碗、暖锅,兼顾北方气候严寒与炙烤的饮食习俗改良而生,既有典雅含蓄之静,又不失炽热奔放的自然野趣,是制作佳肴的上等炊具。植根晋北乡土的大同火锅,从岁月的严寒中锤打出绵延古今的生命火种。火锅的材质虽有砂、瓷、铜、景泰蓝等数种,铜火锅却因其可繁可简、亦华亦朴的随和品质,普适各方,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12.
《自然杂志》2015,(2):76
<正>(2012CB822000)曾存在一些时期,极地地区被森林而不是冰盖覆盖;曾存在一些时期,极区的海洋是温暖的;曾存在一些时期,热带雨林在中纬度也有发育。对地球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来说,这个星球是处于温室状态而非我们目前所处的冰室状态。当前,大气中的CO_2含量达到了0.42百万年以来、甚至是20百万年以来的最高值,导致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地质历史时期原生植被类型, C3/C4植物的时空演化规律等, 一直是黄土研究中争论较多的问题, 而黄土剖面元素碳碳同位素(δ13Cec)记录可能为植被演替变化提供新的依据. 元素碳(EC)是植被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其碳同位素较先体植被变化很小, 从而可利用δ13Cec记录反演植被变化. 采用化学氧化法提取黄土高原中部灵台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EC物质, 并进行δ13Cec分析. 结果表明, 该地区为C3, C4植物混合植被类型, 大多数时段以C3植物为主. 晚第四纪以来, 黄土高原C3, C4植物变化可能并不遵循简单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模式, 而是呈现波动变化: L4时期C3植物逐渐增多, S3时期C3植物较多; L3~L2时期C4植物增多; S1~S0时期C3植物再次增多. 在古土壤发育时期中, S3, S1时期C3植物较多, S2和S0时期C4植物相对较多. 在黄土堆积时期中, L4和L1时期C3植物较多, L3和L2时期C4植物相对较多. 在冰期-间冰期旋回尺度上, δ13Cec揭示的植被变化与孢粉资料得到的结果较为一致; 与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org)所揭示的植被变化仅在末次冰期以来的时期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4.
<正>突尼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北非地中海国家。远在4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柏柏尔人是这里最早的居民。从公元前12世纪起,突尼斯历经腓尼基时期、罗马时期、汪达尔时期、拜占庭时期和七世纪的阿拉伯帝国时期。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来自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与当地的传统文化艺术交相融合,创造出了绚丽灿烂的文明,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末次冰盛期以来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勇  丹利  董文杰  季劲均  秦大河 《科学通报》2005,50(11):1119-1124
利用AVIM(植被与大气相互作用模式)模拟了末次冰盛期(21 ka BP)、全新世中期(6 ka BP)及现代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大小与分布特征, 计算了3个时期陆地植被NPP的碳总量. 研究结果表明, 冰期-间冰期尺度下的东亚夏季风的变化是影响中国陆地植被NPP变化的主要原因, 21 ka BP时期中国陆地植被NPP最小, 平均值为208 gC/m2·a, NPP碳总量为2.05 Pg/a; 6 ka BP时期NPP最大, 平均值为409 gC/m2·a, NPP碳总量为3.89 Pg/a; 现代陆地植被的NPP年平均值为355 gC/m2·a, NPP碳总量为3.33 Pg/a, 温暖湿润时期中国陆地植被的NPP比寒冷干旱时期要高. 对3个不同气候时期温度和降水与陆地植被NPP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温度是影响21 ka BP中国陆地植被NPP的主要气候因子, 而降水是影响6 ka BP以及现代植被NPP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白欣  尹晓东  袁敏 《自然杂志》2009,31(3):168-172
明清时期中国力学知识,是与西方力学知识交汇融合的重要时期,数学符号的传播、使用成为明清的力学知识自身发展的一个缩影。数学符号在明清力学知识中的普及,蕴含着西方科学文化向中国普及与传播的过程;随着科学国际化的不断深入,明清时期的力学知识采用了西方数学符号语言来描述,并很快被推广到明清时期的力学著作中。  相似文献   

17.
割舍 《科学之友》2010,(7):17-17
<正>清早期嘉庆以前的清早期,慕古之风盛行,这时期的景泰蓝严格规定只有皇家可以使用,只有少量景泰蓝制品用于封赏二品以上大员和对于宗教高僧及其庙宇供奉之用。这时期的景泰蓝,色泽与明代相比,追求艳丽,纹饰复  相似文献   

18.
曹剑 《科学之友》2009,(7):59-61
本文分析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其中包含有唐玄宗时期的政治由开明到黑暗腐朽的;有反对不义战争的;有天宝时期的政治和政策脱离社会现实的;有李白个人怀才不遇,说明当时轻视贤才、重用小人等方面的内容,集中反映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社会现实性。  相似文献   

19.
不同发育时期玉米株高QTL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玉米株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 而且是发育生物学研究中较理想的模式性状之一. 以优良玉米杂交组合综3×87-1的266个F2∶3家系为材料, 利用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分子标记连锁图, 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并结合条件分析法, 在不同发育时期, 研究玉米株高QTL的动态变化. 通过一年两点(武汉和襄樊)的随机区组的田间实验, 考察了5个不同时期的株高. 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数据进行QTL分析, 在5条染色体的不同区段定位了8个QTL(LOD≥2.5), 但在检测的时期和效应值上有一定的差异, 有3个QTL在5个时期都检测到, 不同的测定时期, 单个QTL所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8%~17.1%之间, 表明控制株高的QTL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是不一样的. 根据不同时期的净增长量数据, 共检测到7个控制株高的条件QTL, 几乎在各个时期都检测到条件QTL, 其中Ph1-1, Ph1-2, Ph3, Ph5-2和Ph9在2个点均同时被检测到. 单个条件QTL所解释的表型变异为3.8%~12.3%之间. 这些结果表明, 控制玉米株高的QTL以一定的时空方式表达, 因此, 在对株高等数量性状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时, 应对不同发育时期的QTL进行选择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20.
周秀骥  赵平  刘舸  周天军 《科学通报》2011,56(25):2060-2067
利用气象仪器观测资料、降水和温度代用资料以及气候模拟结果, 综合分析近1000年东亚夏季风区海陆热力差异和降水的年代际、百年际尺度变化规律, 对比了现代、小冰期和中世纪暖期东亚季风环流和降水的基本特征, 以及与太阳辐照度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 得到以下结论: 在近150 年里, 用东亚陆地与其周边海域大气温度差异指示的东亚夏季风环流与降水呈现出显著的年代际波动特征, 并且在过去50 年全球增暖最快时期东亚季风偏弱; 在百年尺度上, 中世纪暖期东亚夏季风环流是过去1000 年里最强时期, 而在1450~1570 年期间东亚夏季风是过去1000 年里最弱的时期; 对应于偏弱的东亚夏季风环流, 中国东部季风雨带总体上位置偏南, 伴随着华北降水偏少、长江降水偏多(即“南涝/北旱”型)异常分布特征; 从20 世纪初到20 世纪20 年代, 降水呈现出长江流域偏少、华北偏多的反“南涝/北旱”型特征; 与中世纪暖期相比, 在1400~1600 年期间发生的是一个更长时间尺度的“南涝/北旱”现象; 此外, 东亚夏季风环流和降水变化与全球气温变化的趋势有不同步特征, 在近150 年里, 尽管全球和中国区域表面年平均气温显著增加, 但是东亚季风环流和降水没有表现出一个增强或者减弱趋势, 在过去1000 年里东亚夏季风最弱时期要比北半球最冷时期出现的早, 并与太阳辐照度的最弱时期相对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