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启蒙就是真正做的思考的独立。雅克.德里达以"解构"入手开创了人类思想的新篇章。他质疑语言学、语言和话语中心主义,强调差异,把自己全部溶入了人类的批判生活。  相似文献   

2.
解构主义文学批评自从产生到介绍到我国来,对国内的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同时,对解构主义特别是作为一种文学阅读层面的解构主义,却一直存在着很多的误解,有的简单地从字面意义把解构当作解开或者拆开,是对文章结构、意义等的破坏。认为解构阅读会导致虚无主义;有的简单地从德里达所言解构是对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二元等级秩序的颠覆出发.对号入座似地去寻求作品中的相关内容。于是不免牵强附会,离真正的解构阅读远矣。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分析《卖油郎独占花魁》这个特定的文本,分析文本的目的是为了阐释解构主义。解构解构主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和文学批评理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引起了学界的激烈论争.批评界一些学者认为解构是一种否定性的、并且只消解不建构的哲学.事实上,德里达的书写论、中心观、意义观处处表明:解构是针对语言符号、词语、书写的传统价值定位所进行的一场全面质疑,反映的是一种真正的哲学精神,其实质是一种肯定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苏珊.格拉斯贝尔的《琐事》是女性主义戏剧的经典之作。戏剧通过描写两性之间的潜在差异,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男性和女性在舞台空间上的隔离象征了两性在语言、空间、思维方式等层面的不同。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格拉斯贝尔对两性关系的思忖和对女性权力的眷顾。文章从性别二元对立的角度着手来阐释《琐事》,能深化读者对文本内外所展现的两性关系的理解,进而肯定文本的巨大文学价值和深远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论调,德里达举起了捍卫马克思精神的大旗.他所高举的马克思的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批判,更是一种给人以未来的"弥赛亚的召唤".正武这种批判精神,为其解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打下了链接的楔子.  相似文献   

6.
苏东剧变后,关于"历史的终结"、"马克思主义终结"的末世论学说在西方世界盛极一时。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以非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份在其著作《马克思的幽灵》中论证了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批判精神仍具有现实性和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死亡,从而终结了"马克思主义终结论"。  相似文献   

7.
余华小说《一九八六年》中包含着一系列二元对立体系的建构与解构。表现在作品中,作者设置了疯癫者与正常者,文明、秩序与暴力、混乱以及历史真实与个人生命体验真实之间的对立,同时也对传统的善恶二元对立道德观、新旧二元对立理性世界观等进行了解构,体现了深刻的题旨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意义问题是人类的中心问题,也是现代哲学的中心问题;意义与语言密切相关,建立汉语言哲学以研究意义问题,不但有理论根据、而且有现实需要;泛逻辑主义的意义观不可取,但意义研完加强逻辑分析无可非议;指称论、观念论、行为论、规约论的意义观各有得失;意义不是实体,而是内容、关系和价值,具有无限多样的侧面。  相似文献   

9.
关于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但该研究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得以深入还得归因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解构主义理论的提出与发展。解构主义一反传统,反对将原文看成是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把意义看成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本文旨在从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意义的解构与重构来阐述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意义理论是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的核心,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作为一种哲学理论,它是西方哲学逻辑发展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此同时,它又因在解决一些哲学基本问题上的方法论作用而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梅洛-庞蒂通过改造格式塔心理学有关概念,指出意义内在于人类的行为结构,诞生于人类原初的知觉经验;通过对知觉经验的现象学分析,揭示出意义内在于人类的表达活动并与之同时发生.他进一步认为,语言表达活动奠基于又超越了身体表达活动,这一举措强调了知觉经验的首要地位,堵塞了一切纯粹思维、纯粹思想的超越之路,同时,知觉经验世界与语言世界的划分也为他试图沟通这两个领域带来了麻烦.  相似文献   

12.
意义理论的核心问题是意义理论的形式问题,而意义理论的形式问题的解决主要表现为意义理论的构想。作为当代著名哲学家,达米特从语言实践的特征出发,提出了证实主义意义理论和实用主义意义理论两种新构想,并论述了二者的内在联系。达米特的新构想是解决意义理论形式问题的重要探索,对于当代语言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柏拉图时代,诗与哲学之间的争吵就已经开始了。进入当代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则要解构"诗与哲学之争"。这其中,海德格尔从建构以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本体论"出发,通过阐述"诗"与"思"的关系入手,要求实现了"诗"与"思"的同一;而德里达则从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出发,通过哲学和隐喻关系的分析,实现哲学与文学的同一。两个人的目标都是要解构"诗与哲学的论争"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4.
语言在20世纪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成就的基础上,得到了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以及解构主义的关注,形成了语言论转向。这一派试图从文学自律入手,分析语言在构成文学作品中的构形作用。然而,由于能指、所指的二元割裂,使得语言一度被认为是囚禁人的牢笼。本文试图反思,这一进程中,文学语言对于文学性而言,对于富有意味的形式而言,其本质是诗性智慧照亮内容,展示意义,给审美一个栖居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土地的集体所有制的政治性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逐渐消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的今天,必须把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归还给农民,才可能把土地所具有的社会的政治性意义、经济意义、保障作用充分体现。但是,农村土地权力的回归,绝对不能简单的实行土地私有化,必须采取承包土地的农民通过赎买的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面对新旧时代交替的巴黎,波德莱尔一方面厌恶现实,一方面退守孤独,追寻艺术和美;他把肮脏的现实之恶通过文学创作转化成艺术的花,能移情到任何个体身上寻求故事充当素材,但又永远与观察对象保持距离。其整体生命状态如同寄居蟹,在追求永恒的艺术理想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孤独的成全与颠覆。本文通过探讨波德莱尔的这种寄居蟹特征,试图对他的作品有更深入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肖锐 《科技信息》2009,(32):140-140
系统功能语法对阅读的看法不同于认知心理学,它认为语篇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抛开社会文化因素,读者不可能对所读的材料有真实全貌的理解。本文从社会文化和语言功能的角度来解释语境和语篇对阅读教学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意向性概念一直是西方学术研究的重点。目前,国内学界是在现象学视域下理解意向性概念的。寻求美学突围的学术追求尤其要反思和警惕这一概念的西方学术理路,同时努力捕捉中西文化、思维的恰切点。以实验性的态度重塑东方关学。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西方现代分析哲学中有关宗教语言哲学方面的论述加以概述,主要围绕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福柯哲学思想中的对思想话语的阐释展开,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宗教无疑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态度和取向。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宗教作为人类构建世界的一种活动,它通过语词、文本以及符号性的象征体系;通过心理活动和体验;通过行为方式和行为模式;通过社会组织与人际沟通网络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场域或生活氛围,它是人类社会的现象、经验和知识系统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方法论整体主义与方法论个体主义在社会学领域的运用过程中,造成了整体与个体、宏观与微观、结构与能动、客观与主观"二元对立"的局面,同时两种方法论路线也各自都面临着难以逾越的困境。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提出,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以上问题,对两种方法论进行了调适,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