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初年,伴随着社会转型,作家的主体意识发生变化,无论是自觉承担启蒙济世的的重任,还是对小说使命的认知,均与传统迥异。这种变化影响到小说创作,既产生了新的形象,也促使内蕴更新,凸显出人本意识;同时导致小说叙事特征的变革,限知叙事视角的引入、革命﹢恋爱叙事模式的产生以及心理描写等叙事特征的嬗变,凸现出中国小说现代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怀旧》,用文言写成,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试从主题表现、情节结构方式、人物形象塑造、美学特征等方面考察《怀旧》的现代小说特质。 相似文献
3.
徐枕亚是清末民初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见证者,也是实践者,他的小说体现了这一时期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而叙事角度转变在《一小时之悲欢离合》中体现明显。本文着重从叙事者这一角度出发分析这一时期叙事模式转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4.
伍尔芙的《论现代小说》体现了她的现代主义小说观,对传统的创作方法提出了挑战,阐释了小说的生活性。伍尔芙不仅对现代小说的改革和意识流小说的理论发表了独特的论点,还指出了作家的使命就是无拘无束地记录人们真实的精神感受和意识活动。 相似文献
5.
阿袁小说以华丽的文笔、独特的选材、细腻的心理描写强势闯入读者视野,并获多项大奖,其小说风格有古典之美,有张爱玲小说的味道,属于学院派作家的谱系。本文以叙事学原理来分析阿袁小说的视角、结构、话语和风格等。 相似文献
6.
蜕变、逆转中的现代曙光--论苏曼殊小说的现代性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曼殊小说在民初文坛别开生面,独标一格。它自觉融合了西方的现代观念,以对“人”的关注、悲剧意识的显现以及艺术形式现代转型突破并超越了中国传统小说观念和艺术技巧,隐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和现代性品格,对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成海霞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8(6)
明清长篇家庭小说不仅详尽地描述了日常态下的家庭生活,还通过多姿多彩的画面探讨了家庭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及阻碍家庭发展的各种制约关系.强烈的"问题意识"是甄别"家庭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于树军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30-35
"十七年"合作化题材小说中的情爱叙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在当时主流政治话语的强力规训下,情爱叙事失去了其本来的面目。"儿女情"被革命、阶级话语深深地压抑和遮蔽了,而呈现出来的乃是两种最为典型的"志同道不合"式与"志同道合"式的情爱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9.
梁冬梅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石评梅所著小说十三篇。皆为悲剧 ,这些作品将爱情、命运、社会悲剧交织在一起 ,演奏出一曲曲人间最悲痛、壮烈、庄严的乐曲 ,具有素朴、阴柔崇高的美学特征 ,写不尽的生老离死、悲欢离合 ;说不尽的春愁秋恨 ,闺怨寄外 ;道不尽的是寒砧明月 ,阳关归梦。抑扬幽咽 ,婉转悲怨 ,悲而壮烈 ,悲而崇高 ;散发出浓烈的抗争意识和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10.
陈晓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2)
新世纪中国文学过去十年,应该如何总结其成就得失?我想再做周全甚至细密的理论概括其实无济于事,最根本之处在于,要紧紧抓住当代中国文学最具有本土艺术品质的那种特性.我们需要在这样的层面来讨论,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到底有什么突破,限定在小说艺术方面,有哪些变化预示着它的未来面向? 相似文献
11.
对传统叙事话语的颠覆与消解——论刘索拉、徐星等“前先锋派”小说的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小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79-82
80年代中期,以写“城市化”为代表的“前先锋派”青年作家群,如刘索拉、徐星等,以强烈的叛逆精神,从生存方式的批判向度,挑战权威,消解正统,其作品刻意表现平庸、琐屑、荒诞、滑稽,以揭示现代人的生存状态、精神 焦虑与迷惘彷徨的情绪。其本叙事广泛采用反讽与黑色幽默的表达技法,在椰榆调侃中达到对传统叙事话语的颠覆和消解。 相似文献
12.
汪淏的小说里,差不多都有一个与作家本人经历极其相似或在性格上极其相近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人物的共同的性格全都是与世俗格格不入。他们虽然极力想为社会做些事情却无论如何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所遵循的精神是与现实完全不能相容的。汪淏小说中的所有矛盾冲突都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具有着共同身份的知识者和广大的市民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关系而展开的。而且其中的对立主要在于他们各自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世界的互不相容。小说主人公们大都以精神上的追求高于一切,甚至可以为了精神的高尚而不顾一切,不惜一切。汪淏理想的小说就是所谓诗意的小说,而他所追求的诗意的小说,又是以“语言”为根本要素,以“叙述”为根本技巧,以“故事性”为核心构成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3.
张春歌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112-116
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越来越注重自身的本体特征,虚构性、叙事性和真实的生命创造正逐渐成为现代优秀小说的基本特征。从两类右派叙事作品的艺术比较中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它们对小说本体倾向上的不同导致了审美效应上的差异。所以,只有从小说艺术自身要求出发,才有可能创作出艺术性较高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14.
“以乐景写哀”的乡土小说——台静农《拜堂》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伟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3-95
本对鲁讯高度评价的乡土作家台静农代表小说《拜堂》进行赏鉴分析,并在与20年代同期乡土作家的比较中,指出台静农创作的独特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黄海霞 《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62-66
“左联”时期,丁玲的创作几乎都带有一个“革命”叙事的框架,在她的“革命+恋爱”题材的小说、与恋爱无关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和表现工农大众题材的小说中,丁玲依循革命叙事模式,在理性层面人为地建构起一个“革命”叙事的框架;在潜意识层面却不自觉地保留着固有的个性化立场,并在“革命”叙事的过程中不时插入自己的个性话语,从而导致了文本的叙事结构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缝。 相似文献
16.
季桂起的《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论“五四”小说“心理化”的精神艺术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以其独特的切入视角、全面的概括总结、深入精到的文本分析,把一段“心理化”的“五四”小说史呈现在读者面前,为现代小说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心理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冯俊锋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8,24(4)
王小波作为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作家,以独特的话语言说方式写出了他心中的"文革".本文以"文革"结束后到王小波创作这段时闻里其他作家所写的"文革"题材小说为参照,对比研究王小波"文革"题材小说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8.
香港小说家西西的作品已在香港文学中日益被经典化,其小说中对于女性意识的建构与丰富渊博的知识性叙述,既是西西小说创作的突出特点,又是西西在众多香港小说家中脱颖而出的成功之处。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西小说是香港的一个新的文学时代最明显的标志,体现了香港文学的较高成就。 相似文献
19.
李春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3-95,100
在唐代仙道小说中,不乐飞升的母题是唐人热衷于富贵功名的时代心理的折射,神仙思凡母题是道教重生恶死的生存观念和重视现实人生的世俗品格的表现。不乐飞升和神仙思凡的母题共同彰显了道教重生的现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汪淏的小说里,差不多都有一个与作家本人经历极其相似或在性格上极其相近的主人公形象,这些人物的共同的性格全都是与世俗格格不入.他们虽然极力想为社会做些事情却无论如何都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所遵循的精神是与现实完全不能相容的.汪淏小说中的所有矛盾冲突都基本上是围绕着一个具有着共同身份的知识者和广大的市民社会的各个阶层的关系而展开的.而且其中的对立主要在于他们各自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世界的互不相容.小说主人公们大都以精神上的追求高于一切,甚至可以为了精神的高尚而不顾一切,不惜一切.汪淏理想的小说就是所谓诗意的小说,而他所追求的诗意的小说,又是以"语言"为根本要素,以"叙述"为根本技巧,以"故事性"为核心构成的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