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景东兰津桥与永平霁虹桥均是跨澜沧江的古代铁链吊桥,兰津桥相传建于东汉明帝,闻名中外,常被国内外科技史学者引用。现在根据实地调查和多方考证:东汉明帝建的景东兰津桥并不存在:永平霁虹桥,西汉及西汉前原是渡口,至迟三国巳建桥梁,明成化时改建为铁索桥,是我国现存最古的铁索桥。因东汉明帝于永平十二年正式设立了永昌郡,霁虹渡口(兰津渡)或桥梁便成了联接该郡各县的枢纽,所记兰津桥很可能就是霁虹桥。  相似文献   

2.
翻开中国历史,凡帝王昏庸无能者,其政权勉强维持几十年便改朝易帜,留下的只有黍离之悲,供后人凭吊追忆。隋朝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即是如此,而东汉王朝却是个例外.东汉十二帝,除光武帝刘秀精明干练、寿命较长外,其余多昏庸无能、且寿命都短,致使东汉朝廷外立皇帝四人、垂帘听政六后。这样特殊的王朝居然也能在风雨飘摇中维护了二百年  相似文献   

3.
东汉颂文从一开始就与国家的礼乐建设结合在一起,受到朝廷的提倡,其功用在于纪功与颂德。在发展过程中,颂文受到经学的影响,不仅在形式上取则经典,而且表现了东汉经学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颂文与东汉史学的关系也非常密切,突出表现在颂文叙事和征实的特征以及前序后颂、其序似传的写法。东汉颂文的这些特征使它和辞赋有明显的区别而与碑铭等文体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4.
佛教传入我国以后,深受儒家、道家的影响,一步步走向了儒释道三结合的道路,一步步中国化,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佛教对于我国的哲学、文化、艺术、民族关系、民间习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佛教何时传入我国,是个千古之谜,众说纷纭,总括起来,大致有“先秦”、“泰朝”、“西汉武帝时期”、“西汉末”、“西东汉之际”和“东汉明帝永平十年”等六说。本文考证,佛教的传入时间应在两汉之际。  相似文献   

5.
林硕 《世界知识》2022,(7):63-65
<正>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 3年),班超率3 6名部属以“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的豪气,在鄯善击溃匈奴使节,取得“通西域”的关键胜利。永元三年(91年),班超被朝廷委任为西域都护之后,决定遣使西行赴“大秦”,也就是罗马帝国。  相似文献   

6.
自从佛经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经中亚僧人传入中国以后,佛教用语逐渐对汉语产生了影响。受佛经讲究音韵、便于传授的启发,汉语出现了反切注音方法。佛教的语词也大量进入汉语语汇,仅就对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及《日本佛学大词典》统计,外来词语及专用名词即达三万五千余条之众。比如实际、绝对、相对、平等、世界等等这些词原来都  相似文献   

7.
常华 《科技潮》2002,(11):42
在祖国医学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名医。他们或在理论上有所建树,以其经典巨著嘉惠后世;或在临床上疗效卓著,以其高尚医德为人民所称颂。继东汉的张仲景之后,明代李时珍以划时代的巨著《本草纲目》震动了医坛,从而被尊为集中国药学大成的圣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五个方面解读关于“意象叙事”在鲁迅小说文本中的运用,试图探求中国叙事言说背景下的鲁迅叙 事方略,在其小说文本中如何体现意象的双构或多构性,从而寻找到了以意象为中介,那种作者或隐含作者,与读 者或隐含读者间的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9.
电影作为视觉表述的艺术样式,借助身体符号完成与精神文化的联姻。从身体叙事理论视角入手,剖析《金刚川》人桥搭建过程中战士们具象的自然身体、抽象的英雄身体和永恒的文化身体的符号意义及其内在关联,成功完成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化呈现和精神性素描。同时分析身体叙事如何构建电影形式的问题,实现对以《金刚川》为代表的主旋律影片叙事技巧的全新探索。  相似文献   

10.
行政复议制度建立十余年来,对于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实践,行政复议制度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在于对其蕴含的司法性认识不足,从而在其制度的设计上没有充分体现司法的特征。本文在于对行政复议司法化的内涵进行分析,从而为以后的制度构建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体悟《论语》的文学价值,有必要在参考史家"实录"意识的基础上,辨析并诠释原书的叙述质素、叙述特质,以及由此而致的叙事性和故事意味。事实是,《论语》的叙述质素根源于史传文化,其叙述特质紧密关联着人物与语录,其叙事性鲜明而且独特。从整体上看,《论语》一方面融前代王官叙事于哲学思辨之中,另一方面迥异于其它诸子叙事,从而构成了个性化的叙述品格。  相似文献   

12.
对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进行代际划分不仅是自然时间差异的结果,而且是不同风格的指代,在叙事位格、叙事视角、叙事空间和价值向度上都卓有体现.第五代所持有的历史反思在"戏台"式的展示空间中构架起表演性的叙述价值,而第六代则转向"站台"所代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对个体精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探索文学的种种不稳定因素决定了其叙事的流动性.但不论其如何变化,探索文学的叙事仍有一些基本的立足点和叙事特征.作为一种解构性叙事,它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小说叙事规范的消解和对"深度模式"的拆除上;作为一种极具张力的叙事,它又往往在同一文本中并置两套截然相反的叙事语码.  相似文献   

14.
先秦两汉是介子推故事演变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记录者不断在介子推故事中加入新的元素,逐渐完成介子推的隐士形象塑造.这一时期又是介子推故事与民间传说相互结合的发端期,介子推故事从史官叙事范畴进入民间叙事视野.民间叙事的介入使故事产生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再造空间.  相似文献   

15.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创作题材和娴熟的叙述技巧确立了他在美国小说界中的地位。从顺序、时距、频率三部分对小说的叙事时间进行分析,从而更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小说理论家布斯认为,小说隐含作者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而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环节。唯有把握了叙述角度,读者才有可能对隐含作者的意图、立场、观点、态度甚至价值观进行正确的推断。通过小说《丰乳肥臀》的叙述角度,论证其在建构小说的隐含作者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一些作家发表了代表农民声音的"知青小说",呈现了与以往知青小说极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风格特点。这种农民代言人的知青小说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儿童视角的书写策略,不仅展示了较为独特的表述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以此为手段,完全颠覆了新时期主流知青小说所树立起来的价值系统和知青形象,有利于展示历史与文学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18.
问题叙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良传统。针对当代文学问题叙事的偏颇,《恰同学少年》剧做了较好的辩证处理。它既是一部反映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问题剧”,又是一部成功塑造了诸多红色偶像的艺术杰作,实现了对当代文艺问题叙事的新突破,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汉魏六朝志怪的预叙,最先源自以《左传》、《国语》等为代表的史学叙事中的梦预,继而在谶纬神学、神仙思潮、佛教信仰的多重影响下,呈现出复杂多样、相融相摄的特色。预叙叙事对志怪小说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世代累积和文学演绎,形成“预验休咎”的故事类型,它一方面凸显出“神道设教”的传统内涵,另一方面展示出佛道“自神其教”的叙事策略;而从根本意义上看,它表达出了人们探知命运和前途的生命渴望。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是多重矛盾的复合体,文本中的多重矛盾主要体现在:儒家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矛盾冲突,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保守落后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可谓举步维艰;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文本通过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使人物富有立体感和圆润感;叙事方式上的矛盾性,文本砸碎了传统现实主义直线式的叙事时间和作者万能的手段,使时间走向循环和作者退出叙事,文本还采用了民间理想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