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12年2月初,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九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首次将“农业科技”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今年中央“三农”政策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人口数量日益增长,耕地面积日趋减少情况下,大力发展超级稻,实现三系杂交稻向超级稻的历史性转变以及水稻单产第三次飞跃,是改善粮食供求格局,缓解人口增长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从2005年起国家设立超级稻推广项目”。推广种植超级稻,既可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粮食安全,还可以解决人增地减矛盾,腾出面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中浙优1号”超级稻具有高产、优质等特点,符合中央的稳定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收入的要求,发展种植“中浙优1号”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7,(21):39-41
根据党中央“十六大”“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部署,围绕国家“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城乡统筹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方针要求,通过建立良好的软、硬环境和完善的创新网络,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的农业大学之际,  相似文献   

4.
李栋 《科学大观园》2023,(12):16-17
<正>一号文件如何定调今年的“三农”工作方向?如何保证粮食安全?如何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日前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先后提出“以人为本”、“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2004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将焦点集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等“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07,(7):61-61
龙薯9号系号120—2,是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8年以岩薯5号为母本,金山57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甘薯新品种,具有早熟、高产、抗病性强等特点。该品种于200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08,(12):56-56
本项目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由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主持,确定哈密瓜“新蜜36号(金龙)”、“新密14号(新红心脆)”等2个新品种为示范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民收入的提高,是拉动内需的关键,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加速器。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道路是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文章从豆芽菜生产、发展的历史,试论述农业产业化对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林瑞思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22):F0002-F0002,1-3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的漫漫长路上,他用严谨和勤奋诠释着自己的责任和信念。20年寒窗苦读,他成长为我国自己培养的首位从事甘蔗研究的博士,为他从事“甜蜜”事业奠定了扎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07,(2):63-63
桂树1号是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于1986-2004年从浙江黄叶早有性群体种中采用单株选育法育成,2003年3月获广西成果登记证书,2003年6月获得广西农作物品种合格证书,2004年6月获得国家农作物品种鉴定证书,2005年获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0万元经费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建国4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太的成就,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问,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但前进中也有挫折。近四年来粮,棉,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出现迟滞、徘徊局面,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应当引起广泛若注。小平同志最近讲:“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这些重要指示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07,(17):61-61
甘肃省临洮县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利用技术,是针对该县以往冬季沼气池难以越冬、农业废弃物未能充分利用、农民冬闲以及农村厕所不卫生等一系列问题,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沼气为纽带,将日光温室、畜牧业、种植业等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优化农业整体资源,使农业生态系统内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创造出的一种新模式,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项目围绕农业干旱防灾减灾服务需求,通过多年努力,针对农业气象业务应用的关键问题进行技术创新,形成农业干旱定量监测预警和损失评估业务化技术成果。该成果健全完善了基于气象、卫星遥感(MODIS)和土壤水分的农业干旱监测指标,以及相应的安徽省分区分天气类型的干旱等级标准,建立了农业干旱单指标和综合指标监测模型以及提前10天预警模型;以冬小麦和一季稻为对象,建立了农作物干旱损失分区动态定量评估模型;研发了农业干旱监测预警业务服务系统,并获软件著作权登记(软著登字第0390618号)。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及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和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位置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提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将农业的地位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也有很大提高,已达到45%左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15.
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发展带来了契机。美国是世界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最早的国家,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各类生物技术和相关产品已经在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必将越来越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取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程度,创新度越高,效益越显著,越能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强力支撑。”——以上是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许旭明在接受采访时道出的对中国农业科研现状及发展前景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基础科学》2005,7(3):43-43
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2005年4月2日在青岛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考任务。此次环球大洋科考的总体目标是对相关的大洋中脊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对海底热液硫化物资源、生物资源和相关环境开展调查,为人类探索和认识大洋,以及和平利用大洋资源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根据计划,“大洋一号”将东出太平洋,  相似文献   

18.
从自然农法看循环农业技术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农业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循环农业的技术体系是生态化的技术体系,自然农法是生态化农业技术体系的理论基础。自然农法的思想体系以生态整体观、人与自然和谐观和物质循环观为基础,对建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具有深远的现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6年9月5日,在波恩市德国前议会大厦举行的国际农业工程协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的隆重授奖仪式,将国际农业工程协会会士的荣誉称号授予了对国际农业工程科技事业和职业活动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汪懋华院士。而在此之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多曾是担任过国际农业工程协会主席、副主席和世界地区性农业工程学会主席等重要职务的杰出农业工程科学家和著名农业职业工程师,汪懋华院士算是打破了这一“行规”。这一年,他已经是74岁高龄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13,(23):73-73
“汾豆56号”由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育成。2007年完成国家北方春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经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国审豆2007013);2008年完成国家黄淮海夏大豆中组区域试验,再次经国审通过(国审豆2008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