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起卢沟桥,北京人部引以为自豪,因为据说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详细描述了它。北京人部相信马可·波罗在元大部(北京)的朝廷做过官,算半个北京人。但不久前,西方一些学者根据《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一些重要疏漏,断言马可·波罗根本没有来过北京,甚至从来没到过中国。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2.
马可来到了认识才几分钟的老何家。就在老人家,在看到欢庆篝火之前,马可领略了中国西部腹地犹存的古风。而在通往延安的路途中,严重超载的公共汽车上的经历,又给他的中国之旅写上了难忘的一笔。  相似文献   

3.
在上一期中,马可提到了幼时的他给空白的中国地图上色的故事。这次马可回顾了那些为他头脑里的中国真正涂上颜色,令他决心成为“汉学家”——至少是“汉学爱好者”——的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期,马可向我们介绍了他的两位中国朋友,以及他们给他带来的快乐和无奈。再来看看“小马可”又有怎样的“中国梦幻之旅”呢?  相似文献   

5.
马可,1968年生,德国波鸿大学德国语言文学和汉学专业博士。曾在上海中德学院任教。现在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中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负责教育和德语方面的合作项目,有十多年在华生活的经历。马可的专栏开了一年有余,终要跟大家说再见了。本刊记者就专栏中一些意犹未尽的话题采访了这位"中德人"。  相似文献   

6.
马可回忆起十数年前乘坐中国火车的场景,对这种既痛苦难捱,又充满勃勃生气的旅行方式进行了仔细的描绘。缓慢的火车旅行令人心生抱怨,但也令马可有时间尽情想起那些徒步前进的古代中国旅行队。  相似文献   

7.
社火是封建落后的东西吗?起码不像石油开采设备一样,让洋人在参观后对王家坪经济的发展大加赞赏,王书记迟疑着。深悉中国人的马可轻而易举地说服了他,马可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场社火到底值不值得他期待呢?这些在本期马可都会告诉你,而且他还让我们与他一起期待下一次的白云观庙会。  相似文献   

8.
"马可"百合组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马可”百合(Lilium bulbiferum cv.‘Marco Polo’)鳞片为起始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以不同激素成分及不同浓度水平来诱导“马可”百合产生小鳞茎。结果表明:“马可”百合的诱导可由外植体直接产生小鳞茎而分化成苗。诱导“马可”产生小鳞茎的最佳外植体为鳞茎内部的鳞片,将其作为不切开处理,并以鳞片远轴面紧贴培养基的方式进行接种,在MS+6-BA(1.0mg/L)+IBA(0.3mg/L)培养基上进行诱导培养,其平均分化系数达2.52。“马可”百合最佳扩繁增殖培养基为MS+6-BA(0.3mg/L)+IBA(0.3mg/L),小鳞茎的增殖系数可达2.60。采用1/2MS+6-BA(0.3mg/L)+IBA(0.7mg/L)的培养基对“马可”进行生根培养,根条数可达8.0,生根率为100%。“马可”生根苗应用质量分数为50%多菌灵800倍液进行消毒处理,移植于河泥和珍珠岩的体积比为7.3的基质中,成活率可达98%。  相似文献   

9.
人们盼望已久的大型彩色故事影片《马可·波罗》,已在我国译制完成,最近就要同广大观众见面了。这部分四集上映的巨片,以许多壮观、瑰丽和扣人心弦的场景,展示出中世纪意大利的迷人风光和中国元代多彩多姿的宫廷生活。它再现了700多年前意大利伟大探险家马可·波罗与他的父、叔爬山涉水远道东来的艰险经历,以及他同元世祖忽必烈可汗的友谊,令人重温了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早期历史。  相似文献   

10.
黄河把各式各样的人吸引到身边,她的名字本身就有魔力,即使被她养育的人、被不尽的岁月磨损,她的磁力依旧,这就是德国人马可不辞辛劳寻访而至的原因吧。在宜川壶口,比瀑布更让马可惊奇的是偶遇的隐士,一位总是带着《庄子》的前同济大学建筑师……  相似文献   

11.
马可.波罗、鄂多立克和马黎诺里是最早来杭州游历并向欧洲介绍杭州的三位欧洲旅行家。他们的《游记》中描述了14世纪中叶之前的杭州城市风貌,这是迄今所知西方人勾勒的最初的杭州印象。明清欧人对杭州的报道是马可.波罗时代的继续,元代旅行家对杭州的描绘,启迪了明清欧人更为客观,全面地揭示杭州。  相似文献   

12.
林彬 《奇闻怪事》2011,(5):20-27
他的名字在历史上若隐若现,他的故事在后世备受争议。 公元1275年的夏天,他随着父亲和叔叔,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东行,来到了元朝大汗忽必烈的夏官上都,从此开始了他17年的传奇生涯;公元1295年冬天,他回到阔别25年的故乡威尼斯,留下了一部“天方夜谭”的奇书——《马可·波罗游记》。 他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他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友好使者,他是成功的意大利商人,他是欧洲探险家的伟大先驱,他是欺世盗名的骗子——其实,无论哪一个身份,在今天看来都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马可·波罗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鸣沙之谜     
世界上有30多处会“唱歌”的沙丘。自马可·波罗以来,人们对鸣沙现象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近两位法国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论证,揭开了这个千年之谜。  相似文献   

14.
马可·波罗(Marco Polo),一个欧洲人。生活在13~14世纪,到过亚洲和中国,留下《马可·波罗游记》一书已经成为古典名著,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游记之一。到今年,他逝世已674年了。9~10月在北京、11月在上海举办了"马可·波罗  相似文献   

15.
去年,正当姑苏枫叶红似火、秋意浓如酒的时候, 吹来了亚得里亚海上和煦的暖风,意大利电视台《马可·波罗》影片摄制组,来苏州进行友好访问,并将在这个曾为马可·波罗游历、描述过的地方拍摄外景。马可·波罗(1254— 1324)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他的名字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二五四年他诞生在濒临亚得里亚海的威尼斯城,十七岁时跟随他父亲和叔叔,冲破了漫长旅途中的重重艰险困苦,前来中国。他们于一二七五年(元朝至元十二年)五月到达中国元朝的上都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受到了忽必烈的欢迎和盛情款待。他们父子叔侄三人留居中国,“很受尊敬,一切需要无不供给”,并“受了荣耀职衔”。  相似文献   

16.
周慧民 《世界博览》2011,(19):79-79
德国中部沿黑森林各地、瑞士巴塞尔等地的饸饹面技术,很难说是从中国传过去的——马可·波罗其实没传播多少中国技术。  相似文献   

17.
马可·波罗来过中国的证据但是,罗萨比在对《游记》的研究中,从另一方面找到许多证据说明马可·波罗的确来过中国。马可·波罗对中国的描述,涉及到几乎各个领域,特别是对中国的政治局势和政治制度的记述,写  相似文献   

18.
霓裳外交     
江行 《世界博览》2013,(7):38-39
日前.陪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的第一夫人彭丽媛的装扮吸引了大众的关注,不管是莫斯科之行中的黑色大衣装扮,还是在南非的一身白衣。或是在坦桑尼亚的蓝色套装,都被时尚圈评价为:简单低调却处处透露着优雅风。据说彭丽媛此次出访时所穿的服饰均出自中国服装设计师马可之手。  相似文献   

19.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入仕元廷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受世祖忽必烈差遣,出使“程途距离有六个月之地”的云南及缅国。本次西南行进轨迹和见闻心影,记录在《马可波罗行纪》第一一二章至一二九章中,而构成西南行纪灵魂的,是沿线多民族的风土民俗和奇闻异事。检视马可瞳孔中的西南民俗事象,既可洞见叙事的结构模式,更能释读出叙述者的文化心理与价值秩序。质言之,马可通过程式化展现形式和虚实相生等叙事手法拱筑成的西南民俗风情图,与其说是现代文类上的民俗纪实,不如说更像一首且认他乡作故乡的田园诗,一幅充满异国情调的道德图谱。  相似文献   

20.
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34号元素,早在1817年就被瑞典化学家贝采列乌斯Be(?)zelius在硫酸矿铝室泥中发现,并命名为硒。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曾提到马群因采食了我国新疆的一种牧草后而发生中毒,以后证明是硒中毒。从此,人们一直认为硒是一种剧毒的微量元素。直到1957年Schwarz等人观察到,用0.1PPM的硒可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