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构建—整合”的边疆发展模式的历史和现实依据,认为“构建—整合”模式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边疆治理政策的重大创新,必将对边疆地区社会的进步和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前,花费了几百亿元建设起来的几万个中小学校园网其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的占了绝大多数,严重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只有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构建新型教学环境,促进教育深化改革。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学习环境--构建双主型数字化教学环境,支持“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和“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教学方法,实现课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呼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突破口”。本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切入,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具体途径,即将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融合到课程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中,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并提出了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跨不同行政区空间毗邻的旅游区(近域旅游区)主导旅游资源相似和相异的特点,结合当前不同旅游区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理论研究的现状和动态,提出主导旅游资源相异的“整合”和相似的“竞合”的“整合—竞合模式”(3C模式),并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为例,探讨三毗临地域长岗(随州市)、客店(钟祥市)、绿林(京山县)旅游区整合—竞合空间模式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知识型社会中战略管理的动态与整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知识型社会中,寻求战略管理新的动态与整合模式既是企业战略实践的需要,又是构建新的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前提.从“知识与服务”入手,探索知识型社会中战略管理的最新动态与最新形态。系统地设计知识战略与服务战略的层次、架构及其整合模式,最后集中研究知识与服务之间的战略互动过程,提出了构成知识与服务互动型战略的三大分战略.  相似文献   

6.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提升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论的社会整体观点,是理解“和谐社会”的一个视角。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处于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这需要党转变执政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整合能力。通过有效的社会整合以协调社会冲突、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合力,是党保持其执政地位,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张景红 《山西科技》2005,(3):76-77,79
根据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学科辅助型课程整合模式和学科研究型课程整合模式,采用“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设计出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整合的教学模式,即“双主”整合模式。该模式强调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信息技术三者整合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发展高等农林教育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大力提升高等农林教育的战略地位,切实整合农林科教资源,尽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在危机警务学科的理论化教学过程中,学习模式的构建一直是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危机警务理论知识的创新学习过程有赖于有效学习模式的建立。本文从现代教育技术模式出发,探讨优化课程教学结构,创新有效学习方法、拓展“创造型”人才培养为目的危机警务课程学习模式的建构思想,从而,提出对危机警务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学科与教育技术的教学整合,构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10.
酒泉地区地处甘、青、新、内蒙古4省区的交汇地带.从区域整合关系上看,它受西北边境开放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双向牵引,是西北五大重点开发区之间的结节地域.从资源共享和产业共建的角度出发,按照全国劳动地域分工和西北区联动开发的要求,应围绕酒泉地区构建资源节约型、枢纽型、外向型的产业.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汉语谚语的研究主要从修辞、文化、社会等角度进行,而对其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Fauconnier(1997)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及其概念整合网络模式可以被用来深入细致地分析汉语谚语的意义构建和推理机制。研究人员以意义具有双层性的汉语谚语为研究对象,根据概念整合模式从认知层面将它们分为四类,并对每一类谚语意义构建的幕后操作进行探索和分析,以揭示谚语在线理解过程中这种无意识的、动态的概念整合现象,从而进一步地证明了概念整合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活动,具有较强的认知阐释力。  相似文献   

12.
界定了集成创新和知识整合的概念,划分了企业集成创新的生命周期,归纳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知识整合效率、知识整合范围和知识整合弹性的特点;构建了基于企业集成创新生命周期的知识整合模式,包括复制式知识整合模式、渐进式知识整合模式、突破式知识整合模式和混合式知识整合模式;企业根据自身创新所处的不同阶段选择最佳的知识整合模式,提高集成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构建面向“蓝领“的语文素质整合三模块、六步骤的“双线“运行教学模式,全面、有效地整合学生语文素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基础性、应用性、职业性等语文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现教育信息化为特征,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课程的有机“整合”、本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及重要意义、“整合”过程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整合”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等方面对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课程的“整合”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实例说明。  相似文献   

15.
按照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职业技能为中心的理念,阐述高职核心技能的确立,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探讨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构建、整合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试验以来,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发展较快,但在实践层面,多数学校长期停留在低层次阶段,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转变观念,主要是:由改变“教”到改变“学”的转变,由学习工具到学习环境的转变,由课内向课外的转变。通过转变观念并付诸实践,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级跨越,最终推进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7.
高师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高师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整合模式,应将系统的目标要素、管理要素、内容要素和形式要素进行有机整合。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应用“加强理论、突出技能、拓展素质、注重创新、强化实践、完善评价”的管理策略,构建四年全程培养的“五模块十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研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高扬为民服务旗帜在整合中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合”是当前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的时髦用语。打破系统之间的条块分割、将不同的系统、不同的资源“整合”到一起,这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普遍共识。本期《信息化建设》特意将两个以“整合”为内容的政府信息化案例“整合”到一起。广州和慈溪,一个是南国重镇、一个是江南小城,一个是省会城市,一个是小县城,两者无论面积人口还是经济实力都不在一个数量级。但它们都地处东部沿海,都是政府信息化大潮的弄潮儿,电子政务建设都走在全国的前列。无论广州还是慈溪,它们对整合的需求都“发自肺腑”——在实践中意识到原先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影响了电子政务建设应用效能的发挥,制约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有序推进”,再这么搞下去“不能说是成绩,而有可能成为罪过”。于是,一场波及全市的“整合”便在两个城市分别开始了。两者的整合之路不尽相同:广州市是先找病因再对症下药,先弄清与化解阻力,再凝聚力量共同进行整合。在整合过程中,立足“方便市民和企业”(这一点非常好,因为它体现了电子政务的本质),通过开展项目的绩效评估,巩固和扩大了整合的效果。与广州相比,慈溪市的整合仿佛没有这么难。县级市“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在这里发挥地淋漓尽致,通过实施“三中心一网站”工程,一个统一的市域电子政务内外网系统平台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广州和慈溪都尝到了整合带来的好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两个城市都是在信息化建设的中途才认识到整合的重要性。暂且不论最终效果,这种整合模式必将造成许多额外的付出。如果能从信息化建设肇基之初便考虑的整合的重要性,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不亦快哉!中国的电子政务已经进入了一个整合阶段,成功的整合案例值得我们学习,但造成整合的原因也需要我们思考。尤其是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后者似乎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葛培运  郭计敏 《科技信息》2009,(11):163-163,252
我们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中职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试-课堂小结”:旨在探索出既适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又具时代特征的、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职数学课程加以整合的新型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和”与“和谐”的内涵,探讨了如何构建和谐阅览室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指出和谐阅览室的构建关键在于营造和谐人文环境与和谐物理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