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进一步查明江苏沿海沙脊群沉积物的来源,分析了该区域沉积物酸不溶组分Pb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远岸沙脊群陆向区域沉积物Pb同位素比值与近岸沙脊群相似,暗示其在潮波作用下有向岸运移的趋势。铅-钕同位素分析揭示长江及周边河流沉积物在长江冲淡水和东海沿岸流作用下输移至远岸沙脊群海向区域。在苏北沿岸流作用下,老黄河三角洲沉积物输入对近岸沙脊群及远岸沙脊群陆向区域有影响;相反,诸如现代黄河口、济州岛和韩国河流等地沉积物输入对江苏沿海沙脊群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2.
江苏近海水域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6年7月对江苏近海水域水环境调查的资料,对江苏近海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近海水域pH、活性磷酸盐、砷、铜、镉、锌、总铬等指标均达到GB 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中Ⅱ类水质标准,但是溶解氧、总磷、总氮与铅超标率较高,超标率分别达到79.10%,54.35%,34.15%和41.46%,无机氮和汞浓度超标率较低.此外,海水中还有轻微的油污染.从北至南3个海域中海州湾水质相对较好,辐射沙洲与长江口北支海域污染较为严重,并且辐射沙洲海域超标站位分布凌乱,无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海岸沙丘的典型分布区河北昌黎黄金海 岸,对不同输沙量下海岸沙丘表面风沙流中不同粒径组沙粒垂向分布的变化进行了野外观测。结果表明,在风速相近、物质组成一 致和下垫面性质相同情况下,随着风沙流总输沙量的增加,在非均匀沙床面上不同粒径组沙粒的垂向分布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特点 。其中,随总输沙量增加粗沙输沙量总量并无增加,其输沙量下层减少、中层增加、上层减少,垂向分布转变为典型负幂函数模式 ;中沙在不同高度的绝对输沙量均有增加,相对输沙量下层(0~4 cm)减少、上层(4~60 cm)增加或基本持平,其垂向分布基本 符合指数递减规律,尤其是在0~60 cm高度内的分布随总输沙量的增加由负幂函数转变为指数函数;细沙输沙量总量和不同高度的 输沙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相对输沙量下层(0~6 cm)减少、上层(6~60 cm)基本持平或增加,垂向分布符合典型的指数函数 布模式。究其原因,主要应与不同风速气流的携沙极限以及不同粒径组沙粒的运动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The new technology of geomorphology visualization modeling and virtual reality for tidal curr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are the important methods utilized in coastal ocean research. In the project of studying the evolutionary trend of radial sand ridges in South Yellow Sea of China, this method becomes the key to reve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abed topography and the hydrodynamic factor—— tidal current. It is proved that using the geomorphology visualization and tidal virtual reality techniques, oceanog-raphers might be able to intuitively discover the interaction pattern of sand ridges and tidal current, pred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and ridge stability in the future. Furthermore, a prolotypic software system——VROcean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to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ew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on the contrast to traditional methods.  相似文献   

5.
Linear sand ridges on the out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Based on the latest full-coverage high-resolution multi-beam sounding data,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inear sand ridges on the out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ECS) is studied with quantita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study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northeastern part and the southwestern part. Sand ridges in the northeastern area, trending 116°N, show obvious linear character and shrink to the inner shell Sand ridges in the southwestern area, trending 120°N -146°N, tend to have net form. Sand ridges gradually become sand sheets in the center part of study area. Sand ridges are distributed landward to the isobath of 60m, distributed seaward to the water depth of 120 m in the northeast and 150 m in the southwest. Immature sand ridges are observed at water depth of 130-180 m in the southwestern depressions. The acoustic reflection properties of the internal high.angle inclined beddings of the sand ridges a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typical seismic profiles close to the research area. Lithological analysis and dating of 4 boreholes and 12 cores indicate that the widely distributed transgressive sand layer with high content of shell debris which was formed in the early-middle Holocene is the main composition of the linear sand ridges on the outer shelf of the ECS. The dominating factor in formation, developing and burying of the sand ridges is the variation of water depth caused by sealevel change and the rate of sediment supply. In 12400 aBP the cotidal lines of the M2 tidal component were closely perpendicular to the strike-directions of the sand ridges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tidal wave system during 12000-8000 aBP might play a key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linear sand ridges which are widely distributed on the outer shelf of the ECS.  相似文献   

6.
江苏近海水域2007年与1998年水质状况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7年5月和1998年5月对江苏近海的水环境调查结果,统计分析了海州湾、辐射沙洲和长江北支等不同海域的水质状况,并对海水中部分重要水质指标含量的差异性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汞在各海域的均值浓度可达到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但是2007年汞的0.1μg/L质量浓度包络线范围明显大于1998年;除了海州湾地...  相似文献   

7.
风速对海岸风沙流中不同粒径沙粒垂向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选择河北昌黎黄金海岸状态自然、规模高大、形态典型的海岸横向沙脊,野外实地观测不同风速下海岸沙丘表面风沙流中不同粒径组沙粒垂向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风速的增大,海岸横向沙脊表面不同粒径组的沙粒在距地表60 cm高度内输沙量的垂向分布呈现出了不同的变化特点,其中粗沙的总输沙量减少,但中沙和细沙增加,在不同高度层内的变化亦不一致;相对输沙量基本呈现为下层减少、中层增加或基本持平、上层减少的变化特点,但各个变化层位的高度不一;垂向分布模式,粗沙转变为典型负幂函数分布,中沙由负幂函数转变为指数函数,细沙则为典型的指数函数布模式。究其原因,主要应与不同风速气流的携沙极限、随风速增大增加了沙粒的搬运高度以及不同粒径组沙粒的主导运动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8.
基于南海某岛礁典型回填工程面临的钙质砂问题,提出采用环保固化剂高聚物对钙质砂地基进行加固。制作不同级配、不同高聚物含量的固化钙质砂试样,开展一系列直剪试验和SEM微观结构试验,研究高聚物固化钙质砂的抗剪强度、粘聚力、内摩擦角等参数随着高聚物掺量和颗粒级配变化的演变规律,以及高聚物改良钙质砂力学性能的微观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高聚物掺量的增加,高聚物改良钙质砂的抗剪强度明显增大,试样的剪应力-位移曲线由硬化特征逐渐呈现为软化特征;高聚物主要通过影响钙质砂的粘聚力来改变其抗剪强度,对内摩擦角的影响十分有限;钙质砂中粗颗粒含量越多,其孔隙越大,高聚物改良钙质砂的反应越明显,对其强度的提升作用也越明显; 高聚物主要包裹在钙质砂颗粒表面或填充于颗粒之间,从而改变钙质砂材料原本的力学性质,使得土体的抗剪强度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9.
秦皇岛全新世海岸的演化和现代海岸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皇岛海岸东自山海关西至洋河口。经过六十年代与八十年代两个时期对岸带的调查与实验分析资料的对比,作者认为其全新世时期的发育演化分为四个阶段:1)距今七千年前的海退阶段,2)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的海进阶段,3)距今五千年至三千年的海退阶段,4)距今三千年来的海进阶段。本文还论述了海岸带现代侵蚀问题,认为遭受侵蚀的原因有:海面的上升,沿海河流建水坝和茌河床及岸带大量挖砂使海岸带泥沙供应减少。此外,还对海岸的保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海南岛邦塘湾海岸侵蚀机理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位于海南岛东北部文昌县境内的邦塘湾海岸侵蚀机理进行分析与防护对策的探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岸侵蚀不断加剧,大约4km的岸段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侵蚀.这可能与珊瑚礁被破坏后,海岸失去保护,强风浪与单向泥沙流直接作用于海岸有关.海岸不断后退的同时逐步发育为对数螺线形海湾,根据Silvester等人的对数螺线形海湾的平衡判别模式,邦塘湾现在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岸线还需要后退若干米才能稳定下来.而海平面上升又导致了海岸后退量的增加.可以通过修筑护岸堤、建造人工岬角、重建珊瑚礁海岸屏障以及开发水产养殖等措施来防护海岸.  相似文献   

11.
江苏岸外海底沙脊群的物质来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江苏岸外海底沙脊群的沉积物的粒度、矿物和孢粉以及沉积结构、构造的分析研究,并与苏北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古长江水下三角洲、现代长江水下三角洲以及长江三角洲平原第四纪地层的沉积物的对比分析,指出江苏岸外海底沙脊群的沉积物主要是晚更新世冰期古长江入海的物质。  相似文献   

12.
吕四10万吨级进港航道为江苏辐射沙洲首条人工开挖深水航道,关于其建设环境、冲淤特点的研究分析对整个辐射沙洲建港都有重要意义。根据对吕四进港航道实测水文、泥沙及地形资料的分析表明:正常天气下航道竣工后月平均淤强约为0.05 m,淤积原因主要为航道疏浚后过水断面增加造成航槽内流速有所减小,使进入水体的浅滩细颗粒泥沙在航道内落淤。但由于深槽区域航道段潮流动力条件较强,泥沙难以大量落淤,从而使得航道整体淤强不大。  相似文献   

13.
针对苏北辐射沙脊群海域潮滩边界坡度小、存在浅滩显露的地形特点,将渗透法引入到潮流数值计算中,推导出考虑渗透时的二维潮流控制方程,并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从计算得到的流场图中,明显可见潮滩、沙脊对潮流的影响,表明渗透法对于该海域的潮流计算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以辐射沙脊群海域离岸沙脊东沙为研究区,探讨在水文、泥沙、地形等基础资料缺乏的条件下,离岸沙脊人工岛式围填选线布局辅助设计方法。采用1973—2014年长时间序列低潮遥感数据,提取沙脊露滩重复率指数指标,实现沙脊稳定性特征的定量计算,并根据指数分布特征及其栅格数量频率分布特征确定最稳定、最适宜的沙脊围堤外廓线选址;采用地貌演变特征线——沙脊二分水和主要子纳潮盆地分水线,实现围填区沙脊二分水主干内廓线和主要子纳潮盆地分水线辅助内廓线设计。  相似文献   

15.
潮滩作为陆海交互区,面积宽广,测量困难,历史地形资料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潮滩的开发利用。以辐射沙脊群潮滩为实验区,利用1987年前后的TM、MSS影像提取不同潮情下的系列水边线,运用Mike21水动力模型模拟遥感图像对应时刻下的瞬时海面高度,为水边线赋值,进而通过地形反复迭代得到数字高程模型。结果表明,在辐射沙脊群潮滩区,水边线法获取的地形结果与海图上测点的相关性较高,决定系数R~2达0.864,绝对平均误差0.37 m,均方根误差0.41 m,地形结果可用于进一步的潮滩地貌演变分析。  相似文献   

16.
海岸滑坡和侵蚀的存在严重影响着管道工程的稳定性,根据多种地球物理勘察手段的识别,查明坦桑尼亚某海湾管道路由区有海岸滑坡、海岸侵蚀、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等不良地质作用。结合地形、地层、海洋水动力条件等因素,对滑动机理进行综合分析;在分别考虑潮位和不考虑潮位作用下,采用极限平衡理论结合数值模拟分析进行稳定性评价。研究得出:海岸滑坡是第三层淤泥质粉质黏土层液化所导致的,是滑坡向海岸后退式(牵引)滑动的结果。基于滑动原因给出管道改线和防治措施,对海岸滑坡的定性评价有很好的补充,为海岸滑坡的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天山阿拉沟冰碛及冰水扇和塔中沙丘砂的颗粒特征, 探讨其搬运与堆积分异过程。研究表明: 冰川沉积粉砂颗粒占相对优势, 砂颗粒次之, 黏土颗粒最少, 且石英砂表面出现较多的多棱角、棱脊磨损、大贝壳断口、撞击深坑等反映冰川底部强烈挤压研磨动力的特征。冰水沉积颗粒特征与冰川沉积相似, 粉砂仍是优势组分, 石英砂表面显微特征显示轻微的流水改造。风沙沉积中砂颗粒占绝对优势, 石英砂表面出现较多次圆?圆边缘、碟形坑、不规则小麻坑等风力作用特征, 且有少量大贝壳状断口、裂纹、棱脊磨损等冰川作用痕迹, 以及V形坑等流水作用痕迹。推测冰碛物为塔克拉玛干沙漠重要物源之一, 冰碛物中的粉砂为塔里木盆地边缘黄土的主要提供者。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3年夏季浙江沿岸休闲生态型人工鱼礁初选点的本底调查结果,对15个人工鱼礁拟建区的底质状况进行了分析,引用了较适合于人工鱼礁承载力计算的TERZAGHI公式对15个初选点的底质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提出了船形人工鱼礁最大压载量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南黄海辐射沙洲海底地形复杂多变,精细的数字地形模型、不同地形单元的立体可视模型及其定量统计值是进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功能区与海域开发利用的基础.利用在辐射沙洲北翼进行的单波束测深获取的水深资料,根据残差分析,选择研究区现有水深数据最佳插值法——克里金法,生成海底地形的数字高程模型.运用水深分层设色法立体可视地表征了辐射沙洲的四种地形单元:浅滩、沙脊、潮流槽和宽谷.根据地形倾角可以定量地分析脊、槽等地形单元的坡形变化,整个沙洲以水平-微倾斜地形(倾角<5°)为主,占总面积的60%,分布在宽谷、沙脊顶部和潮流槽中部等.地形剖面曲率分层设色可以更细致地刻画脊、槽相间地形单元的微地貌,并可定量分析不同地形单元的面积及所占比例.地形平面曲率和切线曲率可以指示不同地形单元的海洋动力特征,即:负值区水深较小、流场较强;正值区水深较大、流场较弱.  相似文献   

20.
 海岸侵蚀是一种渐进式或突发式的特殊海洋地质灾害。山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分布有粉砂淤泥质海岸、砂质海岸、基岩海岸、黄土台地海岸等类型的海岸。近几十年来,山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海岸受河流改道与入海河流输沙量减少、海面上升、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及在河流上游建设水库拦蓄泥沙、沿岸挖沙及海滩采沙、不合理的海岸工程建设、海岸湿地植被和防护林破坏、不合理的滨海旅游项目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发生了普遍而严重的海岸侵蚀。对此,本文提出了加强海岸带开发管理,严禁海岸带非法采沙,人工海滩补沙,建海堤、丁坝和离岸堤,实施岬控工程和恢复、重建退化海岸盐沼湿地等防治海岸侵蚀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