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诗的生成问题,从二十世纪至今一直是诗歌界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绝大部分诗人、诗评家们认为,新诗更多地吸收了西方文学的养分,得益于“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1]这一观点的主要倡导者有梁实秋,他认为:“我一向以为新文学运动的最大成因,便是外国文学的影响;新诗,实际就是中文写的外国诗”[2]。另外,还有些与这一观点截然相反的声音。而杨景龙先生的见解则比较独特,他认为“横的移植”和“纵的继承”应各占事实的两个方面,尽管中国新诗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西方近现代文学和文化的营养,但也不能不承认,几千年来的诗歌传统已经浸入诗人们…  相似文献   

2.
拜伦作品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开欧洲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我们无法不为风流倜傥的一代浪漫诗才的绚烂的诗篇折服。在英国诗歌王国里,属于这一时代的诗人如夜里的星空,高高地闪烁在天上:他是那窥测生命奥密和探索事物两面的哲学家式的超验诗人布莱克,神秘而又准确地捕捉生命中的每一个象征符号;他是那情感之火犹如火山一样喷发,永远高举反抗一切权威的自由的精灵拜伦;他是那在迷朦高空中洒下一曲清新悦耳、高雅脱俗乐音的雪莱,他的诗歌又如一束灿烂的彩虹,放出清爽亮丽的光彩;他是那在生命才刚刚开始的第二十六个春秋就划上句号,写诗的时间不过六年,然而…  相似文献   

3.
卞之琳是30年代接受西方象征主义影响最深广的诗人之一,他融古化欧,善于把握中西诗歌中的相通特质,并将其诗歌进行智性的选择与转化,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诗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精华所在,它的底蕴深厚,魅力无穷,即使极力推崇西方文学、极欲打倒传统的新潮派诗人,也仍旧摆脱不了传统诗词的影响。因此,近百年来中华诗词在顽强地坚守,在曲折中前进,不断有杰出诗家和优秀作品问世。中华诗词事实上已经成为与时俱进的新诗词,包括古风、歌行、律诗、绝句、词、散曲,这些古老的形式,都焕发了新的生机,足可与自由体的新诗争芳斗艳。广大诗人可以用自己适宜的表达方式,去创作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各种体式的诗歌作品。重新确认中华诗词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启示和机遇。从“去中心化”、“解构与多元性”等后现代思潮观念入手,可以反思中国汉诗在当下的境遇与发展。中国新诗自胡适等人开始,在西方现代性的冲击下所形成的新汉语思维和话语结构依然无法摆脱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这个潜藏的思想编码的影响,不管走得多远,也不管你是否愿意,新诗必然要回归传统诗学的视野之中,因此,我们在关注新诗的同时,更要关注当下的传统诗词,真正做到“还历史以真实”面貌,让现代旧体诗回归文学史的整体框架之中,这才符合我们进步的历史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旧体诗创作是闻一多创作生命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对以后的“诗人闻一多”、“学者闻一多”、“斗士闻一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闻一多旧体诗创作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即基本上是求学时期的创作。可以说,旧体诗是阅读古典的感性报告,主要展现出以下三种精神:发愤读书、砥砺志行、报效祖国,因而具有了感情强烈、直抒胸臆、多用典故等艺术特点。由于受到“五四”精神的感召,闻一多走上了新诗创作之路,但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情结使新诗创作始终笼罩在传统文化(包括旧诗在内)的影响之中。此后,他强调文艺要将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相结合,虽然有过向旧诗创作回归的动向,但却不再发表旧体诗作了。虽然如此,旧诗始终是闻一多传统情结的载体,是我们理解闻一多思想及其变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7.
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改革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探索。作为高校的“两课”教师,更应该探索如何在“两课”教学改革中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一、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当代大学生被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冲得头昏脑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甚少,不能全面地、历史地、科学地分析各种思潮的实质,不少学生“跟着感觉走”。在品德素质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意识带有明显的功利和个人奋斗色彩,陶醉于“自我设计”之中,不能正确处理个人追求与社会需求的…  相似文献   

8.
引言作家的艺术感觉,是与作家的天赋、才清、个性等主体因素密切联系的。一个作家具有什么样的艺术感觉,将直接影响他(她)的叙述风格,并最终奠定他(她)的作品灼基本风貌。因为,艺术感觉几乎贯穿于艺术创造的全过程,作家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碰撞与融合,都有赖于艺术感觉进行整理、凝聚、提炼和加工,然后以“外显”的形式呈现出来。张爱玲具有超凡的艺术感觉,那是毫无异议的。作为一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在青春年华即已写出了空前绝后的凄艳的传世佳作。她的名字虽不见于目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但她“在文学上的功过得失,是客…  相似文献   

9.
个人与社会始终是相互作用的,个人作为社会中唯一能动的主体,可以创造和改变社会。反过来,社会也可以规范个人的活动,塑造和改变个人。因此,在社会中,个人既要对自我负责,又要承担一份社会责任,更有着不同的社会责任感。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尤为重要。 在现代社会,人的个性发展问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培养具有独立个性的人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大学生来说,独立个性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人对自我和社会的责任的履行表现着个性文明及其发展程度,强烈的社会责…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杨骚具有不可忽视的成就和影响。他最主要的文学成就是其新诗创作 ,他最突出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努力解决诗歌与现实、诗歌与时代、诗歌与大众的联系。他该方面主要的代表作 ,当首推其长篇叙事诗《乡曲》。  相似文献   

11.
初盛唐之交,陈元光《龙湖集》在诗歌题材、审美趣味、诗歌风格等方面均有所突破。《龙湖集》记载了诗人在闽地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对于以想象为特征的初唐边塞诗歌,是一种题材的发展。《龙湖集》出现了由雅趋俗的审羡变化,在诗歌当中展现闽南一带人民淳朴的民风,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而开拓了诗歌视野。《龙湖集》与初唐宫廷浮弱的文风不同,展现了清新刚健的新诗风。《龙湖集》是“盛唐之音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12.
李东阳的诗歌既有台阁体的面貌,也展现出其创作的转向,诗风渐趋沉郁、硬瘦,宗杜是他重要的诗歌主张。李东阳的诗歌创作中还有一种倾向,即欣赏、学习宋代诗人,李东阳的诗学主张兼顾宋诗,而他作于不同年代的两批集句诗则印证了其宗宋的诗学观念,说明其创作转向宗宋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武元衡在晚唐诗人及理论家张为的《诗人主客图》中被奉为“瑰奇美丽主”,关于他近世的家族中人,史料多有记载,然散见史书、墓志、姓纂等文献当中,不系统,且多有舛误。文章就武元衡直系亲属中的曾祖以降至其子女,以及其家族中影响较大的从父弟武儒衡及其父亲等进行详细考述。  相似文献   

14.
现代学史研究中有一种“寻找-转变-定格”的评价模式,以此来评价诗人杨骚多有失当。作为一位浪漫诗人,诗骚性情是进入其艺术世界的关键入口,贫病、多情、精神漂泊是他诗骚性情的一体三面。他的创作活动主要活跃于20-30年代,而他最好的诗作就在前期而不是在“转变”之后。即便是“转变”后的创作、爱情生活和社会政治活动也能够从其诗骚性情作由内而外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教授会"与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中国高校管理体制,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关键有二:一是继续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二是在高校内部引入民主管理机制,强化学术权力,约束和监督行政权力,实现“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在此方面,“教授会”这一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成熟的组织形式有着巨大的能量发挥空间。  相似文献   

16.
李东阳作为成、弘年间的诗坛盟主和茶陵派的领袖,以宗唐复古为旗帜,有力地冲击了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诗风,振弱起弊,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初步繁荣。他的《怀麓堂诗话》较为系统地反映了他宗唐复古、贬抑宋、元,提倡法度、格调的诗学思想。但他宗唐而不拟唐,反对摹拟剽袭。在他看来,唐诗不可拟、不应拟,因为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地方文化氛围不同,而诗歌创作既关乎时代风会、气运,又与个人的资质禀赋、性格脾味、兴趣爱好、学养识见息息相关,因此摹拟前人是没有出息,也不会取得成就的。  相似文献   

17.
钱谦益作为一位十七世纪重要的文化人物,他通籍五十馀年,奔波南北,九次往返于家乡与北京之间。后六次南归,其间作诗颇多,具备三重考察意义:从以诗证史角度看,诗人的经历复杂奇特,个人命运多舛,某些事情隐秘不解,赖其南归诗作,略可透析诗人的坎坷经历与艰难行旅;从诗言志的角度看,南归诗作所渲泄的情感折射出那个时代同类文人的共同境遇,在当时即已获得广泛的读者群,也为后代提供了许多真实的历史场景;从创作风格角度看,尽管六次南归的原因不尽一致,但各次南归诗篇的主基调是一致的,不仅表现出诗人孱弱的人格与忧伤的心态,还可表现出这位“东林浪子”创作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劫后重生     
死了,又觉得没死.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正处在死亡边缘时,就更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他渐渐苏醒时,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还活着的缘故.他活着,但他没有意识到,他的意识在边缘地带飘飘忽忽,若有若无.然后渐渐地,他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四周飘荡着,是一些模模糊糊、闪烁不定的光点,除此之外就是一片穿不透的黑暗,而他自己则悬浮在黑暗中.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在这儿,或者自己是否真的还活着.他曾经活过,现在又是原来的他了.那么他的生命曾在什么时候停止过呢?他无法确定他曾经是什么,他只知道他曾经活过,一种对黑暗对光点有感觉(或者说有视觉)的一种生物.  相似文献   

19.
张炜是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位颇具人格魅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具特色的生存忧患意识和对历史的反思名噪一时。《古船》是张炜小说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精神。应当透过意象的解读,探索张炜隐秘在“古船”意象背后的隐喻含义,进而探索张炜小说的思辨范式。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杜甫一直以其忠君恋阙、悲天悯人的热怀衷肠去体察、感知和描叙周围生活的一切。外界的各种人事的变迁总会牵动着诗人敏感多思的心灵,尤以战乱频仍、洊经兵革的社会现实对其触动最深。无论身心如何疲惫,无论生活如何贫窭,他对荆棘丛生的时局战事都倾注了极大关注的热情,并将自己对于时事的见解和谋略一一诉诸诗篇,这便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往哲前贤运用文学作品来阐述军事谋略、摭拾用兵得失的传统。这些诗句在反思现实的广度和深度上,与杜甫忧国忧民、民胞物与的情怀是紧密相连的,也是杜甫之为“诗圣”、杜诗之为“诗史”的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