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崔萍 《科技资讯》2006,(19):231-232
人类的本质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环境更加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之中,大多数人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室内环境中渡过,人类创造环境,同时环境影响人。在竞争激烈,生活相对紧张的现代社会,一个完美的空间环境,应该是除了其自身的实用功能之外,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和精神功能。只有这样,环境空间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应用艺术,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要有高度的艺术审美趣味,这是它存在的最基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崔萍 《科技资讯》2006,(25):165-166
人类的本质是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环境更加符合人类生存的需要。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之中,大多数人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室内环境中渡过,人类创造环境,同时环境影响人。在竞争激烈,生活相对紧张的现代社会,一个完美的空间环境,应该是除了其自身的实用功能之外,还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和精神功能。只有这样,环境空间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应用艺术,要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要有高度的艺术审美趣味,这是它存在的最基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住宅建筑是人类社会历史变迁最直接的写照,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科技进步、化繁荣的集中反映.在阐述生命住宅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生命住宅的建议和对策,认为实施生命住宅工程,是促进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住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从人类诞生初期的巢居、穴居,到原始社会后期的氏族、部落,从奴隶社会城市的出现到封建社会城市的大量涌现和飞速发展,伴随着里坊制的产生、发展、兴盛、桎梏,人类住宅的质量、规模、材质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人类已经跨入了新的世纪,伴之而起的信息化和科技化对人类社会生产和居住生活也将引起极大的变化,并将刺激居住建筑与居住环境的建设向更大跨度和更高水平迈进。生态小区的出现必将使人类的住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展望未来,住宅的发展有着欣欣向荣的明天。  相似文献   

5.
住宅设计社区环境住宅商品化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衣、食、住、行,住宅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四大要素之一,也是人们生活消费中的最大商品之一。我国实行住房制度的改革以后,由住房的福利分配方式向住房商品化转变,为城市住宅设计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住宅商品化使住宅设计理念更新,城市住宅产品丰富多彩。本文论述高质量住宅社区环境及城市住宅设计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定位合理。在经济上得到快速回报。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在景观,人文、经济、交通、环境和生活质量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住宅不仅要体现科技进步,更要注重以人为本,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人类自从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物种消亡等,这一系列问题使得人类不得不进行反思和总结。所以。生态住宅是目前城市住宅的发展方向。成为21世纪最理想的居住家园。  相似文献   

7.
梁杰 《广东科技》2007,(10X):16-17
新时期兴起的信息化和高科技化对人类社会工作和生活将引起大的变化,它刺激住宅建筑和人居环境的建设向大跨度和高水平迈进,为此,对理念、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挑战。本文就住宅与居住环境设计如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黄厚华 《科技资讯》2008,(32):66-66
建筑内的物理环境对居住者和使用者的舒适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为了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人类利用各种空气调节手段营造舒适的热环境,但通过传统主动空调形式获得满意的室内环境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能源。居住建筑的节能研究从社会发展来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根据人们生活行为规律,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通过对室内外环境及人类心理环境的分析,论述了住宅内部如装修、家俱、摆设、通风、采光等,应尽量做到室内外融为一体,享受到回归自然的乐趣。展望室内环境的未来,对高效空间住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生态住宅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区的自然环境,也涉及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住宅在功能上更趋于原始状态和自然状态,它将许多自然能源有机地导入住宅,使人在自然状态里选择连通自然的门径。因此生态住宅的建设,是正确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生态社会的一个伟大创举。为授放生态环境的破坏,解决城市发展的生态危机,人类首先必须以谦恭、友好的态度尊重自然,呵护自然,重构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的平衡机制。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和群众越来越意识到生态住宅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舒适住宅全面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满足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自然性、环保性、亲和性和行动性。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人文、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它的目的是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层次的需求,使居住者生活在舒适、卫生、安全和文明的居住环境中。  相似文献   

12.
李捷 《科技资讯》2007,(13):61-62
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建筑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变化,以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功能的需要。自从经历了二十世纪的能源危机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和社会需求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根据本国的经济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生态技术,发展成本低廉、容易建造的生态建筑符合对于我国的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人类社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小区是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内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城市住区。它是我们住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人们对生态环境越来越关注的时候 ,环境社会学应运而生。所谓环境社会学是研究有关包围人类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环境与人类群体、人类社会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的学科领域。在人类的社会行为波及的范围内 ,环境社会学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人类群体 ,而且还包括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的、物理的、化学的环境。其以研究非社会文化环境与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宗旨。基于这种认识 ,日本著名学者、环境社会学创始人饭岛伸子的《环境社会学》 ,最近已由中央民族大学包智明教授翻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全书 13 0页 ,11 6万字 ,定价 10元《…  相似文献   

15.
正如辩证法所言,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科技固然是个好东西,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人类历史、文明的推进就是科技的力量促成的。但是另一面,也正是科技的日渐昌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20世纪末越来越严重的污染问题,就日趋困扰人类。解铃还需系铃人,科技的问题还得从科技上想办法解决。于是,与“污染”相对的“环保”出现了,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环境问题,环保已经成为当今最流行的词语之一。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环保的范围也愈来愈大,人们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都渐渐带上了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作为一种物质和社会现象的人类居住生活空间,必将受到信息科学技术的冲击和影响,利用这些高科技建立起所谓“智能化住宅”,使其具有更为理想的居住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智能化住宅”全称为“智能管理系统住宅”,即在住宅内通过一个高度集成化的计算机网络,将住宅中所有的物业、家务、服务设施、生活及工作设施连接起来,住户能自由、安全地使用住宅内所有的服务设施.目前,我国应用在住宅中的智能系统还急待开发和试点,微电脑控制的数量还比较少,为此,国家科委和建  相似文献   

17.
住宅是人类居住生活不可缺少的载体,方便、舒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住宅区是新世纪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日渐提高,消费者在若干年的发展中已逐渐成熟起来,对住宅消费转向开始追求和注重住宅的品质。如何优化住宅设计,更好的为人所用,创造优质的住宅产品,提高人居环境是今日建筑师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资源和环境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从工业化给人类带来的后果,知识和自然资源都是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资源,人类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资源开发与新能源,环境恶化等方面阐述了人、资源、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环境是人类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如今,环境的不断恶化给人类求生存带来诸多忧虑、困惑、担心和烦恼。然而,也为人类求进步提供了一些研究、探索、保护和发展的新命题。环境问题已成了全人类最关注的热点。改造环境,福祸兼有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引起的问题。其核心是人类在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20.
传统建材的产生时间是人类未意识到建材对于环境的污染问题之前,而随着人们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对新的节能环保材料的选用被突出了出来。对于建筑的材质和施工工艺都有了新的流程要求。这也是建筑业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