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在现代西方哲学某些哲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打出“哲学终结”的口号下,哲学应如何为自己名正?哲学是否真的面临着“终结”?从哲学观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入手,具体从“科学”、“人文”、“生活”哲学思考的三个维度分析,“哲学终结”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4.
5.
作为认知研究的工具,西方经典哲学中的范畴和概念体现了哲学家们探索世界、语言、心智的视角和方法,相对容易把握;现代认知科学中的范畴和概念既反映了学者们的各自取向,也掺杂着研究中的思维混乱,情况非常复杂。从认知本身的多个维度,在同一平面内对范畴和概念进行考察是个新的思路,也呈现出了一幅较为清晰的图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通过对阐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的内涵,联系我国现今高等教育的现状,提出有针对性地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与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但经比较得出:周作人的“中庸”与传统的中庸略有不同,它并非“不偏不倚”,而是有所侧重的调和。受此影响,周作人的生活观带有明显的调和色彩。这种调和具体体现为两个层面:其一表现为“自然地简易地生活”与“微妙地美地生活”的调和;其二表现为超越现实与不忘却现实的调和。 相似文献
8.
汤文益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11):103-105
汤亭亭《女勇士》协调运用了教材叙写、故事重构、鬼叙事、偶像叙事、隐藏的叙事者与不可靠的叙事者等多个主题、手法,实质是多重叙事的变奏。 相似文献
9.
“生”作为《周易》探讨宇宙本源的立足点,其本身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及美学意蕴。由“生殖”到“生存”,又由“生存”到大化生命流行,《周易》在“生”的文化基点上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和审美取向的确立。 相似文献
10.
11.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4,(3)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有许多叙写南洋土著形象的篇章,由于南洋民族生态的复杂多样性,每位作家作品中展现的南洋当地人群像也各不相同,然而却几乎同一标志性地呈示出某类相同的文化性格形象图谱,其中蛮性与野性是其主要通约化文化性格类征之一,作家分别赋予了其多重丰富的生动文化意涵。 相似文献
12.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建筑业能耗居各行业之首,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为30%~40%。但由于多年来对建筑节能的忽视,致使人们对如何搞好建筑节能从认识到实践准备不足。建筑节能也成为安徽省“十一五”征途中一个沉重但不容回避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13.
设计是协调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关系的纽带,是为大众解决问题,以人为中心,促进社会与家庭和谐的人性化艺术。而新媒体在满足人们需求,调节人们日常生活和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创造了消费,引导着社会的时尚潮流。因此新媒体背景下的"大设计"观无论是对大众素质的提升还是经济的发展都赋予了不可估量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14.
邹琼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8,15(2):9-12
“村改居”是政府指导的社会变迁,是城市化潮流中推进的结构性社会工程,引发了大量的社会文化变迁现象。作者关注在东莞“村改居”过程中的生活方式转型问题,分析了近年来东莞社会在文化调适中的各种变化,由村民变成居民带来的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转型效应.行政性社会工程要增加对社会整合的思考,使“村改居”工程带来持久和谐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5.
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马恩、列宁、毛泽东并没有把这一学说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精髓”的高度。这一“精髓”说法在“文革”中是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而衍生出的又一误解。误解给人造成的错觉:中国共产党只是一个善于革命、善于搞阶级斗争的党。新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相似文献
16.
黄永明 《科技导报(北京)》2008,26(21)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的科技进步举世瞩目.轻易地,我们就能想到"神舟"飞船、"嫦娥"工程,我们也会想到杂交水稻、转基因棉花,还有激光照排、乙肝疫苗、南极科考等等创举.这是我们已经做到的,还有更多值得期待的,比如大飞机、百亿转基因项目、靶向治疗、量子通信. 相似文献
17.
具有口语特征的不折腾,跨语域使用后在政治场合中产生陌生化效应,促使源语听者基于共同的历史语境和对过去经验的共同阐释,通过丰富的联想,对其涵义心领神会并倍感亲切。跨语域使用拉近了讲者、听者的距离,引起了共鸣,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同时,以汉语拼音形式出现的不折腾的零翻译在目的语读者中也能产生陌生化效应,但缺乏共有知识的异域受众一番考量、探寻之后很难产生与原作者的语用意图一致的联想。陌生化效应导致文本空白点,最终引发陌生感。 相似文献
18.
审美创新:一种基本的话语立场--欧阳友权《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读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茂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5(1):125-126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里,日常生活形态的审美正逐渐成为技术人员而不是“思想家”的领地,曾很长时间肩负着“载道”和“启蒙”重任的文艺界所感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数字化语境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原始的窥视癖、及时行乐的消费需要和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的表演欲望,日常审美的能指与所指产生了分离,文字的意义与符号成为麦当劳一样一吃就上瘾的垃圾快餐。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文艺界弥漫出一种失落、压抑、无措和浮燥情绪,一些人故作清高,对出现的新情况视而不见,仍然躲在象牙之塔内做着从文本到文本的诠释工作;一些人脱离当下生活,一厢情… 相似文献
19.
先秦语类文献作为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而被系统地加以研究,是近年才发生的现象。《古语有之》较早而又系统地对语类文献加以整体地研究:一是对先秦语类文献做了系统的辑录与整理,二是较早从总体上对先秦语类文献的属性进行规定,将它们视为一种文类,三是着[于先秦语类文献]变的实际,将其划分为重在记言和重在叙事两个类型。 相似文献
20.
吕俊彪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4,(5):75-81
聚居在中越边境线附近地区的京族人,长期以来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弱势地位而以一种他者的身份生活在地方社会的边缘地带。20世纪50年代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一系列民族优惠政策的实施以及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京族人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过,被认为已经成为中国最富裕的少数民族的京族人,仍然不断运用各种社会文化资源来强化族群认同,以维持其他者地位。其不仅凝结了当地人深厚的根基性情结,同时也是其在社会资源博弈上的一种策略性安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