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夷平 《科技信息》2012,(18):173-173
意象是诗的要素。英美意象派提倡的意象脱节、意象并里、意象叠加等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血缘"关系,许多英美译者认为:中国文字的表意性能够提高诗歌的视觉形象表现力,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因此,中国古典诗歌的另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的境界也被他们所接受,并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庞德正是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成为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之一。汉诗译作《神州集》把欧美现代诗歌接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提到了历史的高度。本文用以"愁"为题材的两首中英诗歌结合庞德译本,对比中英诗歌的语言及意象。  相似文献   

2.
陈晓燕 《科技信息》2012,(32):I0087-I0087
佐藤春夫是日本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也是一位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很深的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日本诗歌,同时,他还凭借自己诗人的天赋和对古典汉文学独特的理解,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为汉诗和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本文通过将佐藤春夫的译诗与原诗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特色,并阐明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比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是诗人突出意象,传达诗歌美感信息,特别是模糊美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汉诗英译中,如何能恰当翻译比喻,以便突出原诗的意象,传达美感成为诗歌翻译重要问题。因此,译者通过分析汉诗中比喻的构成及其如何再现美感信息进行分析,旨在找出几种比喻翻译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4.
英汉诗歌互译中意象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而意象的传达是英汉诗歌翻译的一大障碍。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要保持意象的完整性和诗歌的魅力,依赖于对意象的转化手段作有效的理解。本文试从诗歌中意象的不同组合方式问题入手,探讨英汉诗歌互译中意象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诗歌形式美是构成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英汉诗歌各自具有的独特织体形式为诗歌翻译带来挑战.但诗歌翻译中如果置诗歌形式不顾,忽略"形美"的传递,单纯追求"神似",必将影响读者获得等同于原诗的审美体验,因而本文通过译例分析认为诗歌翻译应该尽量追求"形""神"兼备,不可忽略"形美"传递.  相似文献   

6.
汉诗之美,离不开诗歌的语言之美;英诗之美,也离不开诗歌的语言之美.同样道理,汉诗英译之美,也多在于译诗的语言之美.因此,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应将汉诗的语言之美,转变为英诗的语言之美.诗歌的语言之美,主要包括典雅之美、通俗之美、简隽之美、借鉴之美、和谐之美、精当之美等.  相似文献   

7.
指出汉诗形式的翻译是译诗的难点,以霍姆斯提出的诗歌翻译理论为依据,就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可译性、翻译手法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运用接受美学基本原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进行审美分析,提出了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美应遵循审美对等的原则,并通过运用词汇转义、语域对等、最佳协调的策略,对汉诗英译过程中更为理想地再现原文的美学要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诗国,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中,诗词是最为丰富的艺术遗产。中华诗词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祖国的精神面貌。日中友好汉诗协会会长柳田圣山说:“中国的诗词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是中华民族思想的表现,不理解诗词就不能理解中国。”在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中,乐府五言的兴盛和律诗的形成是两次飞跃。代表中华诗词最高艺术成就的格律诗形成后,保持了经久不衰的势头,在提倡白话诗以来,格律诗仍为许多人所喜爱。解放以后,除了少数著名人士发表少量格律诗词外,一般人对此不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文化记忆和文化经验和九十年代汉语诗歌中的呈现,特别是以解读大陆青年诗人、翻译家马永波的长诗《电影院》为契机,分析了目前大陆先锋诗歌所遭遇的批评、误读、失语状态,从而阐释了汉诗面对已经过去的九十年代存在的独立美学意义、文本价值、艺术倾向和必须面对的文化与审美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道关怀的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11.
房瑞丽 《开封大学学报》2003,17(4):29-32,39
<诗经>中的<郑风@风雨>、<王风@君子于役>、<郑风@溱洧>、<唐风@葛生>、<郑风@女曰鸡鸣>、<秦风@蒹葭>六首爱情诗,表达了人类的基本情感,揭示了传统中华民族性格形成的积淀.它们侧重于探测人物内心世界的角度,在表现人类至情方面具有开山之功.  相似文献   

12.
汉诗作为与唐人交往的重要手段,是衡量古代东亚国家国际化程度和文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在古代东亚文化圈中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El本汉诗起源于七世纪中期,通过吟咏汉诗,中日文人们能够进行一种超越时空界限的抽象的意境交流,展示出东亚文人的文化共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以建筑物为题材的诗词曲赋,不仅记录着中国古典建筑的华美、庄严、精巧,还寄托着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抱负和情怀,从宫殿、寺庙、亭台、楼阁、书室等不同类型的古代建筑及其诗词作品中,可以读出诗人们面对不同建筑物时所产生的不同思想和情怀。  相似文献   

14.
中国诗歌流变,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的过程,显示了诗词发展的独特规律--音乐化运动、俗化运动,因而唐诗宋词元曲之后的流变方向则应该是当今的歌词,而不是“五四”以来的新诗,并且歌词必将主宰未来诗坛。  相似文献   

15.
以探讨中法两国各自的人文背景及其发展脉络对不同诗风形成的影响为出发点, 分为四个部分论述: 从中法爱情诗歌各自的源头 《诗经》和骑士抒情诗探究爱情诗歌不同风格形成的原因; 中法爱情诗歌的成熟及其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 中国爱情诗歌的婉媚幽约和法国爱情诗歌的热烈奔放; 中国爱情诗歌的“怨” 和法国爱情诗歌的“慕”奠定了两国爱情诗歌抒情色彩的基调; 中国爱情诗歌内倾型与法国爱情诗歌外向型的不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6.
潘岳是西晋太康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其诗文风格以善为哀诔而著称。潘岳悼亡诗现存仅四首,然而单凭这四篇诗歌,潘岳就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别——悼亡诗。总览后世论家在历代诗话中对其悼亡诗的接受,主要体现出其感情深挚、延续汉魏风及嫌其繁冗费词等方面的评价。然对于其悼亡诗以其情深取胜这一点,自古以来没有异议,并籍此一点对后世悼亡类诗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语言学家、音乐家、教育家赵元任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最早把西洋作曲技法引进中国创作艺术歌曲的作曲家之一,在他的艺术歌曲中涉及西洋和声与民族和声、西洋作曲旋法与民族旋法以及歌曲音调与民族语言的结合。本文选其艺术歌曲的旋律与音调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歌曲中的中西元素。  相似文献   

18.
针对1990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中:“《大纲》吸取传统语文教学精华尚嫌不足,如……‘吟诵涵咏’等,应予以适当的肯定和强调”一项,具体探索分析了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曲教学中现行教学模式的局限,及吟诵朗读、配乐朗育、现代谱唱和观摩演出等各种辅助教学方法的尝试,倡导以“适可而止”和“循序渐进”为原则,恢复《九宫大成》等曲谱所刊载的明清以来曾经盛行的以传统昆腔(宋曲、琴歌、弦索等)谱曲歌唱古诗词曲篇目的辅助教学方法,以丰富吟诵涵咏的形式,增强教学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围绕“日本八景汉诗探源与潇湘八景诗之比较研究”课题,从分析课题委托人的信息需求、选择检索工具及数据库、确定检索词、制定课题文献文本等方面,总结了咨询馆员为科研人员提供的单项科研课题的定题跟踪服务.  相似文献   

20.
从强调诗歌语言的自身特性出发,纪弦等现代诗社诗人反对诗的语言音乐化,主张“诗”与“歌”的完全分离。首先是字词的口语化的提倡和运用,其次是音步的非规范化提倡和运用,再次是无分行音步的提倡和运用。从他们的理论与创作实践看,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纯诗话语的接受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既与他们接受纯诗话语的现实背景有关,又与中西语言的基本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