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的理论与方法, 基于土地生态环境“先保护后开发”的理念, 提出以生态敏感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为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主要影响要素, 选取14 个指标构建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 其评价体系包括基本因素层、派生因素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 并引入模糊隶属度函数改进模型算法, 形成综合评价法、模糊评判法和RS/GIS 相结合的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结果分等级显示土地生态敏感程度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程度的空间分布, 根据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 划定区域建设用地的生态安全格局。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 以长沙市湘江新区为例, 基于2010 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 定量评价该区域土地生态敏感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 根据评价结果得到保障土地生态安全的建设用地格局。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该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状况, 对于适用“两型”社会建设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强化铁路用地的资产意识为目标,把铁路用地同运输生产有机结合起来,首次提出了铁路用地投入强度指标与铁路用地产出指标.在系统分析现行铁路用地统计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社会统计学的理论,构筑并建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铁路用地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废弃铁路线路占地狭长,对两侧城市空间分割明显,阻碍两侧交通联系,常年无人管理,易形成城市消极空间,成为城市安全隐患﹒为发挥废弃铁路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经过对大量实际案例的考察研究,并与专家反复交流论证后,确定以区位条件、土地价值、交通条件、配套设施和景观条件5个方面为准则,进一步提出量化指标,构建废弃铁路改造与再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不同模式下各指标的权重,并计算得到评价结果,旨在为铁路存量用地再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是土地权利与其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是土地市场运作的重要信息和价值判断标准.地价指数作为地价的量化,能反映一定区域内地价变化趋势及程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地价指数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指标选取不详尽、作用机制不明确和数学模型建立不完善等问题,将经济学中的“供需关系”概念引入地理学研究,在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平稳协整分析,建立了多元协整滞后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用地类型下影响地价的因素及其滞后性,研究发现京津冀三地地价分别主要受社会经济等状态、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的影响;三地地价受自身历史数据的影响均大于指标历史数据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太原市土地非农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土地非农化实质的基础上,探讨了太原市土地非农化对农地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影响,提出采取转变全民土地观念、落实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主体经济利益分配、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水平等措施来控制非农用地的数量.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当前综合用地分割、登记及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关于综合用地分割、登记及评估的办法,即基于他项权利的综合用地分割及评估.对土地他项权利进行确认和登记,有利于完善土地的权属管理,适应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宋博文  张维 《科技信息》2013,(15):422-423
本文综合考虑地形、地质灾害和土地用地类型等影响建设用地适宜性的指标,构建了多因子加权评价模型,利用GIS技术集成DEM、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实现了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为今后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价监测点配置关系到城市地价水平的真实反映,影响到我国城市地价监测体系的系统性和规范性.提出以空间分层抽样技术为基础,首先确定城市地价监测点总量,然后选择一定的指标,分别确定地价监测点在城市内不同区域、不同用地类型、不同土地级别中的分布,经综合平衡,最后确定地价监测点配置方案.该模式解决了我国当前地价监测体系建立中如何配置监测点这一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哲 《甘肃科技》2004,20(5):29-30
政府在公益性土地资源上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此类土地收益很难在价格上体现 ,本文通过对公益性土地资源特点及影响进行分析 ,提出了该类土地资源的价值主要反映在社会价值与长期价值上。同时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喀斯特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土地整治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谢高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法测算典型案例在实施土地整治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变化,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土地整治类型和区域的响应规律。结果:(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4类土地整治项目的响应差异较为显著,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较高,其次为农用地整理与土地复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最低。(2)各类土地整治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存在地区差异。(3)单位建设规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投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2个指标在地区和类型间存在差异,农用地整理和土地复垦的2个指标地区差异不显著,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和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2个指标地区差异显著。结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在土地整治生态效益评价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综合效益3大准则、21项单因子组成的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体系,通过征求专家意见,运用AHP方法确定了单因子的权重;运用模糊变换原理与最大隶属度原则来分析和评价模糊系统的方法,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结果显示,聊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总体程度较高.从准则层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一般,集约利用程度和综合效益较高,基本符合聊城市近几年的发展现状,土地利用已经步入基本合理阶段.同时,对今后聊城市土地利用提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推进土地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3个方面的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薛东前  赵奂  王新杰 《河南科学》2013,(12):2249-2254
西安城市扩展以外延式扩张为主,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土地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各方面用地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并且存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西安市城市化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对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现实意义.从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社会生活城市化4个层面选取了12项指标来构建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从而量化西安市各区县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并以西安市各地区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动态和综合土地利用的相关性.最终根据城市化水平、城市化弹性系数和土地综合动态度的变化特点将西安市各区县划分为四种经济发展活力层次,其分布呈现出以西安城区为中心,向外逐级辐射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依据安徽省经济实际,从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等4方面构建安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以安徽省土地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内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09年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度增加了2倍多;(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淮河以南相对较高,淮河以北总体上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重要的外部因素,合肥、马鞍山和芜湖等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01-2007年晋江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参照谢高地等人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计算出晋江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并且评估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一个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重大影响,所以有必要加强晋江市土地利用管理,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15.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系统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核心。以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为基础,从状态指标和响应指标两种类型,自然、社会、经济、技术四个方面构建了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过程,并且应用于唐山地区1991-1999年土地利用持续性评价,结果发现:虽然近十年来唐山地区土地利用持续性在升高,但它是建立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付出生态环境代价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县域全域范围内土地多用途的复杂性,构建了基于GIS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并以嘉禾县城乡一体化规划为例,从城乡空间一体化和生态安全格局出发,评价出嘉禾县县域最适宜的城镇建设发展用地、生态林业用地、生态农业用地、农林复合用地和农城复合用地,评价结果为嘉禾县城乡一体化用地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长春市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运用多样化指数、洛伦兹曲线、集中化指数、区域组合类型、区位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长春市及各市县(区)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市土地利用的多样化指数不高,主城区和其他行政区的土地利用多样化差异很大;耕地的集中化和区位意义突出;整体土地利用程度较...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配置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研究土地利用配置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四川省为研究区,设定了生态效益型、经济效益型和综合效益型3种发展情景,通过CLUE-S模型模拟研究区203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了各情景下相应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和经济效益,分析了3种情景下模拟结果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相同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服务价值量在情景1下达到最大值,为108 405.5亿元;经济效益则在情景2下最大,为78 346.3亿元。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上来看,3种情景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生态用地中林地和水域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攀西地区;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攀西地区和四川盆地。研究结果可对四川省未来的土地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 基于土地利用转型分析和土地多功能利用评价, 探讨2000—2014年期间土地政策对多功能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 黑河中游土地利用转型明显, 生活用地增加一倍, 生产用地增加1/3, 生态用地基本上平衡; 2) 土地利用功能增加近一倍, 多角度利用更加充分, 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是主要的土地利用功能, 且提升较大; 环境功能和文化功能相对较弱, 提升较小; 3) 土地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多功能利用。土地开发整理对就业支持、土地生产和资源维持等功能有显著的影响, 耕地非农化管控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保障功能和经济供给功能,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