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种新型发光塑料——XYS-1型光致荧光塑料已于1986年12月通过广东省的新产品技术鉴定.这一产品是中山大学化学系与国家教委签订的稀土有机发光材料技术开发合同,由李源英、何宜、龚孟濂、李美球、王金英和杨燕生等研制,并与中山市塑料三厂共同进行工业扩试和进行小批量生产.该产品是从我国蕴藏丰富的稀土元素合成荧光  相似文献   

2.
塑料光纤POF之所以能传光是因为光纤具有芯皮结构,光在POF中传输是按全反射原理进行的,光在SIPOF中的传输方式为全反射式锯齿型,光在GIPOF中的传输方式为正弦曲线型;侧面发光POF和荧光POF也是按全反射原理进行传光的,对于单芯侧面发光POF多是由非固有损耗导致侧面发光,而对于多芯侧面发光POF则是由弯曲损耗产生侧面发光的。荧光POF经过特定波长光激发后发出特定波长的光,且激发光不仅可从端面入射,且可从侧面入射。  相似文献   

3.
QQ不倒问     
塑料也会发光吗周末,爸爸带我去电影院看《哈里波特》,可我们到时,电影已经开映了。我原以为在漆黑的放映厅里一定要花好大的功夫才能找到座位,没想到座位的号码牌会发光,这省了我们不少时间。不过,我觉得很奇怪,那些座位的号码牌是塑料做的,难道塑料也会发光吗?Q:塑料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它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你所见到的发光塑料号码牌是用特殊的方法制作而成的哦!这种塑料与普通塑料的区别在于材料中添加了一些放射性物质和发光物料中添加了诸如硫化锌、硫化钙之类的发光粉。这些硫化物在射线的照射放出一种可见光——冷光,…  相似文献   

4.
正发光材料在各行各业应用广泛。但很多荧光材料只有在溶液中才能发光,荧光分子一旦聚集,荧光就会消失。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个与此相反的现象,分子越聚集,发出的荧光越强,称为聚集诱导发光。具有这种特性的新材料会有什么样的用途?随着科技的发展,发光材料的应用日益广泛。以荧光粉为代表的发光材料,是目前照明和显示技术的核心材料。例如,发光二极管(LED)  相似文献   

5.
用生物超微弱发光探测技术测定了荧光、X光光照不同时间后测量杯的发光现象.结果表明:荧光和X光照射均会使测量杯有明显的发光现象;随着荧光光照时间的增加,发光的衰减速度没有明显的变化;随着X光光照时间的增加,发光的衰减明显加快,发光的衰减参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利用一种改进后的U型管圆锥泡声致发光装置,研究了若丹明6G在1,2-丙二醇溶液中的光致发光现象.测量得到了若丹明6G在不同浓度时的圆锥泡声致发光光谱,结果表明利用圆锥泡声致发光可以激发若丹明6G使其发出荧光,从而证明了在溶液中加入荧光物质的声致发光实验中存在光致发光现象.在较高浓度时,由于若丹明6G存在强烈的自吸收,圆锥泡光致发光的荧光峰值与利用普通激光激发得到的荧光峰值相比向长波方向发生了红移.圆锥泡光致发光能否在光谱测量中被探测到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荧光与圆锥泡声致发光的光发射强度的比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探讨金属离子对胆红素的发光机制,采用荧光光谱法考察了室温下胆红素在不同体系中的发光情况.结果显示,BR-OH--EDTA体系与BR-OH-体系的荧光性质相似;而M2 -BR-OH--EDTA与M2 -BR-OH-体系的荧光性质也相似,其中Zn2 -BR-OH--EDTA体系比BR-OH-体系的荧光强度有显著增强,而Cu2 -BR-OH--EDTA体系比BR-OH-体系的荧光强度有明显猝灭.  相似文献   

8.
利用单步水热法制备了纯ZnO和S引入的双棒状ZnO(S-ZnO)孪晶结构,并系统研究了掺杂对ZnO结构、形貌及荧光发光特性的影响。X射线衍射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引入S的ZnO样品中没有出现可以检测的新物相,S在样品中主要以杂质的形式存在。荧光光谱数据表明,在低温下纯ZnO样品无可见光发光,但S-ZnO样品出现了较强的绿光发光峰;室温下两个样品均出现了可见光发光:ZnO样品的发光峰位于橙光区(570 nm附近),而S-ZnO位于绿光区(500 nm附近)。微区阴极荧光谱的数据表明,ZnO样品的橙光发光非常弱,几乎不可探测;S-ZnO样品的绿光发光则很强,要远远超过带边发光。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S在ZnO中引入的缺陷及其发光机理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增强ZnO的可见光发光特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作者通过离子注入法得到了镶嵌于SiO2薄膜中的Ge纳米晶,并通过系统的氧化性或还原性退火处理,以改变样品中Ge的氧化物成分组成.分析了不同样品在室温下的光致发光(PL)特性,并结合XRD分析表明:300与400nm附近的荧光峰的发光机制是GeO(nc-GeO)纳米晶发光,而不是GeO的缺陷发光;570nm附近的荧光峰的发光机制为Ge纳米晶(nc-Ge)发光,而不是Ge及Si界面的缺陷发光.  相似文献   

10.
浅谈发光微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晓 《科技信息》2008,(18):322-323
自然界很多生物发光现象来源于发光微生物。发光微生物是一类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能够发射可见荧光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海洋环境中。发光微生物在环境监测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常见的微生物(主要是发光菌)发光现象,发光微生物的特征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1.
邻苯二甲酸铕锶体系荧光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类似无机荧光材料中掺杂办法,将稀土荧光络合物掺入络合物基质中,降低稀土浓度,得到新型稀土络合物发光材料。测定了基质及络合物的红外、荧光光谱和部分顺磁谱,讨论了可能的发光机理。  相似文献   

12.
二氢二苯并吩嗪类衍生物具有独特的振动诱导发光机制,该分子可在单波长激发的情况下呈现不同比率形式的红色与蓝色荧光,该荧光双发射特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多领域研究,如有机光电材料、比率式荧光探针及超分子凝胶等。本文对振动诱导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二氢二苯并吩嗪类衍生物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SiC材料发光性能表征方法出发,介绍了光致发光、阴极荧光和离子激发发光三种光学测量方法.不同发光表征技术适用研究材料不同的品质特征,光致发光是一种无损检测,阴极荧光对SiC外延层的位错缺陷具有更好的测量效果,离子激发发光可以观测缺陷发光的原位信息.发光变化与材料中的缺陷中心相关,因而光学测量可以很好地反映材料内部特征.通过不同光学测量方法研究SiC材料的发光性能,为更好地拓展SiC发光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电子俘获材料ZnS:Cu,Pb,Mn发光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电子俘获材料ZnS:Cu,Pb,Mn作了XRD分析,并测试了材料的荧光谱、荧光激发谱、红外激励发光谱、红外激励谱、荧光余辉衰减曲线等光谱特性。结果显示:材料为六方晶系ZnS单相;可受460nm以下的紫外及可见光激发;红外响应范围为(700—1600)nm;荧光和红外激励发光的峰值波长在490nm和580nm。根据光谱特性对ZnS:Cu,Pb,Mn的上转换发光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ZnS:Cu,Pb,Mn的上转换发光机理能级模型,并结合模型对材料的激发和激励过程作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日本岛根大学中村守彦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最近开发出一种在光线照射下能发出荧光的氧化锌纳米粒子。这种氧化锌纳米粒子直径约10纳米,并通过特殊处理使微粒具备荧光物质的特性。这种氧化锌纳米粒子发光比较稳定,发光时间可持续24h以上,但是生产成本不到绿色荧光蛋白的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16.
蓝色荧光硫化锌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扩散掺氯的方法,制备了在室温紫外光激发下发射蓝色荧光的硫化锌粉末荧光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研究了不同扩散温度下得到的样品的晶格结构和形貌;用荧光光谱(PL)仪测量了不同扩散温度下制备的样品的荧光光谱,得出700~1 000℃是扩散掺杂氯制备蓝色荧光硫化锌材料的温度条件,并对发光样品的发光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一系列异核 ( Eu1-x Erx) ( DPSO) 7( Cl O4 ) 3( x=0 .0 0 0 -0 .2 0 0 ,DPSO为二苯亚砜 )配合物 .对配合物进行了组成分析 ,IR谱及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的测定 .荧光光谱测定结果表明 :Eu3 在配合物中所处格位对称性低无对称中心 ,本身不发光的 Er3 对 Eu3 的发光有较大影响 ,随着 Er3 浓度的增大 ,对 Eu3 的发光先敏化后猝灭 .给出了在该体系中 Er3 对 Eu3 发光敏化的浓度范围以及 Eu3 荧光发射强度与 Er3 浓度变化的曲线  相似文献   

18.
从1,3,5-均苯三甲酸出发,制备了一系列铽及镧铽均苯三甲酸发光配合物LaxTb1-x(BTC)·nH2O(x=0,0.1~0.5,0.8).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确定了其组成,并研究了其配合物荧光光谱.结果表明:不发光的La3 对发光的Tb3 的荧光强度有明显增强作用,当n(La3 ):n(Tb3 )=0.3:0.7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研究方钠石型结构过渡金属硼酸盐Zn4B6O13:Dy的荧光及长余辉发光性质.XRD分析结果表明,在900 ℃下烧结7 h的产物为单相,其荧光及长余辉发光来自于同一发光中心,由Dy3 的f-f跃迁产生,样品Zn3.84B6O13:0.16Dy的余辉衰减曲线由一个初始的快衰减与随后的中衰减和慢衰减过程组成.  相似文献   

20.
使用罗丹明B对微塑料进行快速染色,在波长为365 nm的紫外光下显示荧光,从而将微塑料在土壤介质中分离.选择聚乙烯、聚丙烯、聚氨酯和聚苯乙烯为试验材料,将乙醇和去离子水作为溶剂,对罗丹明B的着色能力进行研究;对处在不同条件下的微塑料荧光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乙醇是溶解罗丹明B的最佳溶剂,在红外光谱检测时罗丹明B染色对微塑料识别无显著影响,对处于不同条件下的微塑料仍保持荧光稳定.在加标回收实验中,ZnCl2浮选液对土壤中微塑料分离效果较好,PE和PS回收率均达到99%以上,PP和PU的回收率均高于97%,同组试验回收率稳定,RSD值均小于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