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圆盘旋转技术,研究了锌液流速对Fe-B合金耐锌液冲蚀性能和冲蚀界面形貌的影响。在锌液温度和冲蚀角度一定时,随锌液冲蚀速度的增加,与316L不锈钢相比,Fe-3.5B(质量分数,%)合金的冲刷腐蚀率呈现较为缓慢的线性增加趋势,表现出低的锌液冲蚀率。在较低的锌液冲蚀速度下,Fe-B合金的冲蚀率仅为316L不锈钢的1/3,传质过程主要通过锌液在Fe2B网状间隙中的物理流动而进行;而在较高的锌液冲蚀速度下,Fe-B合金的冲蚀率远低于不锈钢,表现出更优异的抗锌液冲蚀性能,此时的传质方式主要是铁、锌原子在界面前沿直接的扩散反应。界面形貌分析表明,Fe-B合金良好的抗锌液冲蚀性能得益于冲蚀初期基体快速腐蚀所产生的界面前沿裸露、密集Fe2B抗蚀骨架对流动锌液良好的隔离、阻挡效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圆盘旋转技术,研究了锌液流速对Fe-B合金耐锌液冲蚀性能和冲蚀界面形貌的影响。在锌液温度和冲蚀角度一定时,随锌液冲蚀速度的增加,与316L不锈钢相比,Fe-3.5B (质量分数,%)合金的冲刷腐蚀率呈现较为缓慢的线性增加趋势,表现出低的锌液冲蚀率。在较低的锌液冲蚀速度下,Fe-B合金的冲蚀率仅为316L不锈钢的1/3,传质过程主要通过锌液在Fe2 B网状间隙中的物理流动而进行;而在较高的锌液冲蚀速度下,Fe-B合金的冲蚀率远低于不锈钢,表现出更优异的抗锌液冲蚀性能,此时的传质方式主要是铁、锌原子在界面前沿直接的扩散反应。界面形貌分析表明,Fe-B合金良好的抗锌液冲蚀性能得益于冲蚀初期基体快速腐蚀所产生的界面前沿裸露、密集Fe2 B抗蚀骨架对流动锌液良好的隔离、阻挡效应。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锌液对热镀锌设备关键部件的冲刷与腐蚀交互作用,设计超强耐锌液腐蚀材料,利用自主研制的锌液腐蚀磨损试验机进行了相应的实验,并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冲刷-腐蚀试样的界面形貌,以研究Fe-3.5B合金在流动锌液中的冲刷与腐蚀交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流动锌液造成的总冲蚀速率和纯腐蚀率随腐蚀时间延长而下降。在相同时间下,总冲蚀速率远高于纯腐蚀速率,而纯冲刷速率则变化较小;流动锌液的冲刷加速了界面产物的移除,同时腐蚀粗化了界面并强烈促进冲刷,使冲刷与腐蚀产生交互作用;在冲刷-腐蚀初期,剧烈的腐蚀促进冲刷,但随冲刷-腐蚀时间的延长,界面前沿的Fe2B对流动锌液的阻挡导致腐蚀强度下降,使交互作用减弱。  相似文献   

4.
不锈钢与高碳钢的冲刷腐蚀磨损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自行研制的液固两相流冲刷腐蚀磨损试验机,对具有良好耐腐蚀性能的1Cr18Ni9Ti(18-8)不锈钢及耐磨性较好的高碳钢(T8)的耐冲刷腐蚀磨损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试验机配有电化学测试系统,可有效分离液固两相流冲刷腐蚀磨损工况下的各损伤分量,如纯磨损分量、纯腐蚀分量以及腐蚀与磨损的交互作用,便于深入研究冲刷腐蚀磨损工况下材料的损伤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此试验条件下,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居主导地位,改变冲刷腐蚀条件尽管使各损伤分量的相对比例有所改变,但耐蚀性较好的18 8不锈钢总具有较低的损伤;18-8不锈钢和T8钢的冲刷腐蚀磨损率在冲蚀角度为45°时均出现极大值,主要原因为材料在此角度下的磨损达到最大值,并且由此产生的交互作用也达到最大值,因此在这一角度使用的材料应注重提高其耐磨性.  相似文献   

5.
水轮机过流部件材料的冲蚀磨损腐蚀及其交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含沙水域水电站水轮机过流部件的4种典型材料(55钢、20SiMn、1Cr18Ni9Ti和0Cr13Ni5Mo)在冲蚀磨损过程中的电化学腐蚀及冲蚀磨损性能研究,区分出纯磨损、纯腐蚀、磨损对腐蚀的促进分量及腐蚀对磨损的促进分量在材料失效过程中各自所占的比例,考查了试验材料的冲蚀磨损特性以及磨损与腐蚀间的交互作用,分析了失效机制,结果表明:材料的冲蚀磨损质量损失率随冲蚀速度和浆料含沙量的增加而增大;冲蚀角在0°~45°范围内变化时,冲蚀磨损质量损失率随冲蚀角增大而增大,当冲蚀角超过45°后,质量损失率随冲蚀角增大而减小;在多泥沙冲蚀磨损条件下,材料纯磨损的质量损失占总质量损失的62%~92%,是材料破坏的主要方式,腐蚀是次要的;磨损对腐蚀的促进作用随冲蚀强度的增大而加强,其对材料流失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6.
对自制的一种新型高锰奥氏体耐液锌腐蚀合金在490 ℃的熔融纯锌液中的腐蚀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探讨了其耐液锌腐蚀机理. 结果表明,与316 L不锈钢相比,新型高锰奥氏体合金具有更好的耐液锌蚀能力,其腐蚀速率为6.42×10-4 g·cm-2·h-1,而316 L不锈钢的腐蚀速率为1.54×10-3 g·cm-2·h-1. 新型高锰奥氏体合金在锌液中的最终腐蚀产物为Γ相+δ相+ζ相,而316 L不锈钢的腐蚀产物几乎全是ζ相. 新型高锰奥氏体合金的腐蚀产物中δ相固溶了质量分数在8.5%左右的Cr,Cr的存在使得δ相稳定性增加,致密的富含Cr的δ相的存在减缓了铁、锌反应速率,提高了新型高锰奥氏体合金的耐液锌腐蚀能力. 因此,以锰代镍来制取低成本的新型高锰奥氏体耐液锌腐蚀合金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水电工程中不锈钢材料冲蚀磨损与腐蚀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轮机目前应用较多的不锈钢材料在冲蚀磨损过程中电化学腐蚀及抗冲蚀磨损性能的研究,区分出了纯磨损、纯腐蚀、磨损对腐蚀的促进分量,及其腐蚀对磨损的促进分量等在材料失效过程中各占的比例。考察了试验材料的抗冲蚀磨损特性及其磨损与腐蚀间的交互作用,并对其失效机制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冲蚀速度下,0Cr13Ni5Mo不锈钢的冲蚀磨损失重率小于1Cr18Ni9Ti不锈钢材料;试验材料在冲蚀磨损总失重率中,纯磨损率是占主要的;随着冲蚀速度的增加,磨损对腐蚀的促进作用也增加,同时也加强了腐蚀对磨损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固体粒子冲蚀试验,对比研究了不同攻角下TC4合金的冲蚀行为。试验结果表明,TC4合金在小攻角(30°)冲蚀状态下的冲蚀率要明显高于其大攻角(90°)状态下的冲蚀率。在小攻角冲蚀状态下,TC4合金的冲蚀机制主要以切削冲蚀和犁沟冲蚀为主,而其在大攻角下的冲蚀机制则以多冲型疲劳破坏为主。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速冲蚀试验系统,模拟叶轮实际工作情况,对离心压缩机叶片材料FV520B进行增量冲蚀试验,以研究材料冲蚀率、表面形貌、金相组织及应力状态随冲蚀磨损过程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冲击角度下,FV520B靶材的冲蚀过程均存在过渡期和稳定期。在24°和90°冲击角度下,冲蚀率在过渡期先上升后降低,然后趋于平稳进入稳定期;而在12°和60°冲击角下,冲蚀率在过渡期逐渐降低,然后趋于平稳进入稳定期。随冲蚀的进行,在12°冲击角度下,冲蚀表面粗糙度逐渐降低,在90°冲击角度下,冲蚀表面粗糙度变化较小;而在24°和60°冲击角下,冲蚀表面粗糙度先降低后升高,且深度冲蚀后表面形成横向冲蚀条纹,冲蚀角度产生分化。冲蚀后试样亚表层金相组织无变化,仍为索氏体组织,但试样表面原有应力状态发生很大变化,在12°,24°和60°冲击角度下,冲蚀表面形成较高的残余拉应力;在90°冲击下,表面形成残余压应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降低碳含量及添加适量合金等措施,设计研制了一种韧性好的28CrNiVRe高铬铸铁新材料,并以0Cr13Ni5Mo不锈钢为对比材料,进行了冲蚀磨损性能及腐蚀与磨损间交互作用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磨损是材料失去的主要形式,而腐蚀及其磨损与腐蚀间的交互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新材料的抗冲蚀磨损性比0Cr13Ni5Mo不锈钢优越,且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制的旋转冲刷腐蚀失重装置,研究了湿法磷酸中固体颗粒的性质,如固含量,粒径等环境参数对不锈钢316L和904L冲刷腐蚀速率的影响,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不锈钢腐蚀的形貌,试验结果表明,CaSO4结晶颗粒固含量质量分数由10%增加到50%时,冲刷腐蚀速率有所增大,316L不锈钢主要以腐蚀为主,且表现为晶间腐蚀,当浆体中含有SiO2固体颗粒时,液相腐蚀性得到降低,虽然不锈钢904L耐液相腐蚀性能优良,但耐冲刷(磨损)性能较差,尤其当SiO2粒径增大时,冲刷腐蚀速率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2.
颗粒增强不锈钢基复合材料冲蚀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MMG-200高温氧化-冲刷腐蚀磨损试验机上,考察了Al  相似文献   

13.
采用等离子表面合金化技术在316L不锈钢表面进行渗钛处理,对渗层的结构及其晶间腐蚀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000℃、保温时间为3.5h的渗钛条件下形成了表面改性合金层。在不锈钢10%草酸浸蚀试验中,316L不锈钢基体呈现七类凹坑组织Ⅱ晶间腐蚀;而渗钛合金层几乎没有发生晶间腐蚀,显著提高了316L不锈钢的耐晶间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4.
耐热钢高温抗冲蚀磨损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自行设计的气流喷砂式高温冲蚀磨损试验机对304和310s耐热钢进行了高温冲蚀磨损试验。对比了2种材料的抗冲蚀性能及其磨损机制。比较分析了温度、冲蚀角度和试样表面氧化膜等因素对冲蚀磨损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310s钢的耐冲蚀磨损性能优于304钢,试样表面氧化膜在400℃时抑制了磨粒对试样表面的冲蚀,磨粒对试样表面的微切削是2种材料冲蚀磨损质量损失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This work investigated the flow-accelerated corrosion (FAC) behavior of 13Cr in a wet CO2-containing environment at different flowing gas velocities and impinging angles, with the natural-gas pipeline environment simulated by a self-assembled impingement jet system. Surface morphology determination,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 and hydromechanics numerical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FAC behavior.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itting corrosion was the primary mode of corrosion in 13Cr stainless steel. High-flow-rate gas destroyed the passive film and decreased the pitting potential, resulting in more serious corrosion. The corrosion degree with various impact angles showed the following order: 90° > 60° > 45°. The shear force and the electrolyte from the flowing gas were concluded to be the determinant factors of FAC, whereas the shear force was the main factor responsible for destroying the passive film.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化学测试、SEM分析等方法,研究了316 L不锈钢在质量分数为30%的浓硝酸溶液及98%硫酸+20 g/L硝酸钾混合液两种钝化剂预处理后的特性,以及在ClO2漂液中的电化学抗腐蚀性能。结果表明,316 L不锈钢在25℃、30%硝酸介质中处理30 min时抗点蚀能力ΔE可达到773 mV,钝化效果较好。EIS图谱表明:316 L不锈钢在ClO2漂液中具有双容抗弧特征,钝化处理容抗弧半径较未钝化的增大,处理后的316 L不锈钢在60℃出现了Warburg阻抗;钝化膜的外层电阻和内层电阻均比未钝化的大。经钝化处理后的316 L不锈钢在ClO2漂液中的受腐蚀速率较未钝化的降低近一半,与钛材相比耐蚀性较差,但能在一定条件下起到减缓腐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自制的激波驱动气-固两相流冲蚀磨损试验装置,选取SiO2、Al2O3和SiC颗粒,对煤化工常用材料1Cr9Mo钢进行高速气-固两相流冲蚀磨损试验研究.结合试件表面冲蚀磨损形貌,分析冲击速度、冲击角度、颗粒硬度、颗粒粒径、试件温度等因素对材料的冲蚀磨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 ℃和400℃下,1Cr9Mo钢的最大冲蚀磨损率均出现在15°~25°的冲蚀角之间,体现出典型塑性材料的冲蚀磨损特征;低角度冲蚀时磨损机理以颗粒的切削作用为主,高角度冲蚀时颗粒垂直撞击材料表面产生凹坑并致使凹坑周围的片状物碎屑从材料表面剥离;试件冲击速度指数在2.3 ~3.2范围内,磨损率受颗粒硬度影响较大;在相同冲蚀条件下,硬度较高的Al2O3和SiC颗粒对试件的磨损率比SiO2颗粒高一个数量级;磨损率随颗粒粒径的增大呈现先递增后下降的趋势;在400℃时SiO2颗粒对试件的冲蚀磨损率明显提高,磨损率最大值约为20℃时的3倍.  相似文献   

18.
通过腐蚀重量法实验及电化学测试,研究了Fe-Mn-Si-Cr形状记忆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并与Fe-Mn-Si形状记忆合金及18-8铬镍不锈钢的耐腐蚀性能作了比较。结果表明,Fe-Mn-Si-Cr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明显高于Fe-Mn-Si合金,在Fe-Mn-Si-Cr合金中随着铬含量的增加,其耐腐蚀性能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研究经成分优化后的Si-Cr合金铸铁热浸镀铝合金锅体的高温耐镀浴腐蚀性能,并与不锈钢、A3钢及镀铝用白口铸铁镀锅的腐蚀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合金铸铁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可作为铝合金镀浴的锅体材料。结合扩散方程及该合金铸铁与铝合金度浴的扩散特点,对立了合金铸铁腐蚀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及腐蚀量的一般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数据给出了一个简单的镀锅寿命预测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