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爱情伦理思想,指出爱情应该是相互之爱、专一纯洁之爱、恒久之爱。爱情只有建立在互爱的基础上才合乎道德。同时,爱情从根本上说具有排他性。它要求感情专一、矢志不渝。恋爱的方式还要求健康纯洁。而且爱情还要经受长期的考验。  相似文献   

2.
池莉以“究竟什么是爱情”置换了“五四”以来“如何获取并发展爱情”的主题,从粉碎浪漫爱情神话和强调婚爱中的生活法则入手,建立起自己的婚爱本质观,并表现出对现代情爱特质的由衷欢呼。  相似文献   

3.
爱情是文学作品经久不衰的主题《。小妇人》的主人公乔独立、坚强、执着,最终如愿成为了名利双收的作家。但是,乔的婚姻选择令万千读者感到费解:一再拒绝和她青梅竹马、年轻又多金的劳里的追求,多年后,选择了半路结识、年长又贫穷的巴尔。用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者的爱情理论重新分析乔的婚姻选择,即从需求认同和爱的力量与被爱的能力两个方面来解读这一选择背后的原因:乔和劳里的需求截然不同,难以从内心深处理解和体谅对方,同时,他俩相遇时不具备爱的力量与被爱的能力。而巴尔和乔需求相似,能够感同身受,而且巴尔出现时,乔已相对成熟,双方拥有了爱的力量与被爱的能力,因此最终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相似文献   

4.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与文学有着密切联系。就艺术创作的主题而言,这一时期的绘画和文学媒介有一个共同的载体,即维纳斯形象。在这一时期,画家波提切利通过《维纳斯的诞生》与《春》,诗人斯宾塞通过《爱情小诗》与《祝婚曲》,阐释了象征神圣与世俗之爱的爱神与美神维纳斯形象所蕴含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比较两部哥特式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和《伤心咖啡馆之歌》中两位南方“淑女”爱米丽和爱密利亚小姐变态畸形的爱情,来展现以福克纳和麦卡勒为代表的现代美国南方作家笔下哥特式的恐怖、荒凉绝望的畸零世界,并揭示美国南方传统社会及其价值观念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的瓦解和人们,尤其是妇女,在冷酷的现代社会中的与世隔绝的孤独状态和变态心理。南方“淑女”的孤独心灵和变态恋情隐喻美国南方及至整个现代化社会的精神危机和困境。  相似文献   

6.
从圣经文化的独特视角,对旧约圣经《路得记》记载的女主人公摩押女子路得这一女性形象进行剖析和解读,指出它内中所表达的婆媳之爱、恋人之爱及邻里之爱,决不是狭隘自私的个人之爱,而是博大利他的无私之爱,是一种跨越民族、宗教、血统或外貌的真正的人类大爱,这一不朽佳作所蕴含的一曲曲爱的赞歌,在构筑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关注心灵深度的作家,科埃略的作品对于生命意义、梦想、爱情、自我实现等主题的阐述有助于填补现代人的心灵空虚。他在《炼金术士》一书中将注意力放在人对自我认知的探寻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终极追问之上。通过"爱与意志"的结合这个"试金石",作者展现出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向往与追问。本文在罗洛·梅的理论观照下,论述小说主人公通过结合"爱与意志",经历友爱、情爱、自爱、神爱四个层次,最终达成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八月之光》在双线对照的叙事策略下,提出了爱与恨的母题,揭示了只有人伦之爱才能让人获得宁静和幸福。  相似文献   

9.
特里斯丹(Tristant)和伊瑟(Iseult)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十二世纪时流传着众多的版本,其最古老的版本——即行吟诗人贝鲁尔和托马斯根据传说的重要片段谱写的诗篇,后由二十世纪初法国研究中世纪文学的著名学者约瑟夫·贝迪耶整理并出版了完整的版本。对其中的男女主人公的角色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爱情的性质进行了讨论和分折。展示了特里斯丹"反英雄"的一面,伊瑟"女英雄"的行为,阐述了他们的爱情不能称为"风雅之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张连义 《菏泽学院学报》2007,29(3):29-31,37
路遥笔下的爱情悲剧体现出作家传统的婚爱观念:对传统爱情的留恋与理性告别,对现代爱情的本能排斥与痛苦接受。其实,作家是想以传统爱情的人情、人性弥补现代爱情的理性、工具性,同时,其悲剧婚爱观念也与作家的个人经历和民间"难婚原型"有关。  相似文献   

11.
詹玉是凤林书院词人群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成员,《名儒草堂诗馀》收录其词九首,他与刘辰翁关系密切。詹玉词作主要是抒写亡国之恨,对南宋王朝的失望和乐于隐居山林之情;其次写凡间男女的性爱之情,凡人的相思之情,神仙的爱情,这部分词占了詹玉词的一半。詹玉写凡间男女性爱之情是非常大胆的。詹玉的词有的语意率真,有的则比较隐晦。  相似文献   

12.
弗洛姆认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的本质是“给予”;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形式,但所有爱的形式都包含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而当代西方的社会结构和西方文化导致了西方社会爱的异化和爱情衰亡。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着重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爱的问题,有其合理因素和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游戏相同 规则不同——徐坤和王朔调侃爱情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神圣爱情遭遇消解的潮流中 ,徐坤和王朔都对爱情采取过调侃游戏态度 ,但两人在看似相同的表象下却潜藏着根本性的差异 :王朔的调侃和贬损对象多指向女性 ,有着明显的男权中心文化痕迹 ;徐坤则以近乎中性的视角 ,显示出爱情赤裸裸的滑稽、荒唐 ,还爱情以“世俗”本相  相似文献   

14.
《呼啸山庄》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杰作 ,本文主要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分析作品女主人公凯瑟琳人格的三个层面 ,揭示凯瑟琳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分析凯瑟琳与希思克厉夫超人间的爱情和凯瑟琳与林顿的人间的爱情的两种模式 ,指出不论是理性的世俗的人间爱 ,还是非理性的脱俗的超人间的爱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从而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显示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林白小说中主动——被动型和相互吸引、两厢情愿型两种不同模式的女性之爱,以及其女性之爱很少涉及“性”的描写、大多是悲剧结局,主人公往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者.小说所表现的女性意识揭示作家书写女性同性之爱这一题材的深层意蕴和旨归:破除异性恋迷信,挣脱男性叙事桎梏;对抗父权社会,获得女性自身解放;寻找女性的精神憩园,构建女性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神曲>对"爱"的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曲》以爱为主题,作品中,但丁在理性和信仰的引导下游历“三界”,由此生发出对“爱”的思考:人类的爱应该由世俗的情爱上升为神圣的至爱,即人类必须由爱引导,灵魂才能得到净化和升华;人类理性的情爱应升华为信仰的至爱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创作中构筑理念宫殿,同时将学术批评生成为自我强劲的创造,作家兼学者路文彬正是始终生活在这一丰富的双重实践中。而在文体转换的操练中,想象力与思想共同蓄力并以回返的形式互为促进。以知识分子主体的身份认知作为根祗,路文彬的伦理追寻与文学创作交汇于通往自由之路、返回之反抗和关怀弱者的爱之哲思这三方面。他既在小说创作中呈现个体对自由生命状态的追寻,也在学术论著中建构本真的自由伦理;同时阐发了反抗之回归的本质与终极目的,而小说随笔中反抗精神也早已内化;路文彬始终在伦理学意义中追索爱的真谛,并传达着对被遮蔽弱者的关怀,其小说随笔里,也流溢着丰富的爱的情感。不受制于学科的界限区隔,路文彬以杜绝陈见的勇气,漫游并创造着自己的语言,并深切关注着人的生存。  相似文献   

18.
历来人们很少将爱情与《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凤姐相联系,甚而曲解了她的爱情生活。殊不知,作为一个女人,凤姐同样渴望拥有温馨而执着的爱情生活。她爱丈夫贾琏,并将一生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为了维护这份爱情和她亲手营造的小家庭,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她的聚敛钱财,插手行政等举动,她的“妒”,从某个角度说,都是“爱”的表现。而她对丈夫的这份爱心只是换来了“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局。这便是凤姐的爱情悲剧。而凤姐的爱情苦衷又有几人能理解和同情呢?  相似文献   

19.
印第安人作为北美最早的居民,创造了辉煌的印第安文学传统。当代美国印第安女作家路易丝·厄德里奇的《爱之药》探讨了回归印第安文化传统、追寻族裔文化身份的主题,这也是贯穿当代美国印第安作家作品的主题。《爱之药》分析了深受主流社会影响的当代印第安人困顿混乱的生活状态,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印第安种族指出生存的必由之路,即维护族裔文化,回归部落传统,正视社会现实,融入多元文化。从印第安文学的复兴及其发展现状来看,美国印第安文学必将成为多元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爱”是教育的灵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智”是教育行为的内在动因。爱与爱智从教育的本质属性上构成了教育最根本之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