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明代《菽园杂记》和清代《维西见闻》中有关“一妻多夫”制的记载并结合其它史料,对这种婚制的产生条件、作用以及妇女的地位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档案史料是开展晚清外交史研究的基本资料,但其种类繁多、内容庞杂,涉及外交类官书、衙署档案、官员奏议文集、日记笔记等类型。对这些档案史料的整理、出版情况,内容概括、编纂特征、学术价值以及在学术研究参考使用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等进行分门别类的详细分析和评价,有助于促进学术界对晚清外交档案史料的了解,提高史料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清代时期江西清江地区经济地位突出而史料记载又较充分的清江商人为对象,从经营内容、经营区域、经营方式、行业组织与活动等方面对清代的清江商人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为深入探讨其在社会、社区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他们与市镇社会经济的变化等之间的关系提供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4.
明清之际,文字狱肆虐,这是施耐庵史料不见正史却深得野史、笔记青睐的奥秘所在.施耐庵史料不见正史却见于方志则是小说文体地位的变化使然.李详主纂的《民国续修兴化县志》所载施耐庵史料是比较可靠的,先祖陈广德与施埁父子从未联合作伪.民间传说是进一步论证施耐庵史料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清代交食史料的原始文献以及目前对这些史料的整理和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6.
作为清代较早的一部伊、西、庭地区通志,《三州辑略》全面而真实的反映了清代中期伊、西、庭地区的史实,在中国方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方志的编纂也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三州辑略》史料进行梳理,进而探讨《三州辑略》史料的来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清代交食史料的原始文献以及目前对这些史料的整理和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8.
作为清代较早的一部伊、西、庭地区通志,《三州辑略》全面而真实的反映了清代中期伊、西、庭地区的史实,在中国方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方志的编纂也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三州辑略》史料进行梳理,进而探讨《三州辑略》史料的来源,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愧郯录》是南宋学者岳珂的一部考证笔记,书中所记内容都是宋朝自建立起至宁宗时的史实,阐发先贤和朝廷所制定的典章制度。该书考证内容十分广博,涉及职官、舆服、礼仪、宗室、科举等制度,此外还保存了地理、宗教、经济、儒学、科技等方面的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此书征引的文献亦相当丰富,除前代正史、杂史和笔记外,还有宋代官修史书和官方认可的私修史书以及大量私人撰述,有些文献今已散佚,《愧郯录》所记的内容则保存了这些文献的局部面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采矿技术至明清时期已全面发展,有关清代云南采矿的记载较丰富,而涉及其他地区采矿技术的史料较少.郴桂矿厂是清代湖南最大的铜、铅、锌等币材原料产地,梳理现存的一些矿冶技术方面的史料,发现清代郴桂矿厂对矿石有独特的认识,形成了与清代云南不同且独特的矿石分类、命名方法,在找矿、开采、矿井通风、排水、照明等方面采用中国古...  相似文献   

11.
重视儒学教化既是清朝崇儒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朝贯彻其治国方略、实现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清代的儒学教化具有制度化、大众化以及重视典型教育的特点,因而清代的儒学教化扎实有效,对清代地方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地区发生过一次规模宏大成效显著的禁烟运动,无论是社会民间团体还是清朝统治阶层甚至外国侵略势力,参与到禁烟运动中.直隶禁烟运动所以取得不错成绩,与晚清实权人物、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试论清末驻藏大臣对近代西藏政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中央王朝,在治理西藏的过程中,根据西藏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清朝末年,54名驻藏大臣在如何反对外国侵略的问题上,由于清朝中央政府确定的对外“妥协退让”的政治策略,使驻藏大臣在执行中央“妥协退让”政策上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坚决抗英出现了严重裂痕,这不仅给英、俄帝国主义挑拨离间,培养民族分裂势力提供了历史契机,而且也使坚决抵制外国侵略的西藏地方政府一度产生过向外寻求政治依靠的倾向。后来,由于清朝中央政府为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挽救危局,让驻藏大臣在西藏推行了一系列近代化改革,这种改革又影响和威胁到达赖喇嘛的统治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驻藏大臣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反对民族分裂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清朝末期帝国主义入侵的角度入手,分析和阐述清末驻藏大臣对近代西藏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广西玉林为例,通过对乡村寺庙现存碑刻和实地调查资料的分析与研究,着重探讨清代乡村寺庙在弥合不同族姓群体关系、提升女性群体地位、丰富乡村社会文化生活、推动选人、管理制度革新等方面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在宪政方面实行了一些改革。尽管这些改革最后失败了,但它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传统人治权威的弱化和近代法治权威的加强,促进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地方自治运动的发展,打破了“庶人不议”的政治参与格局,事实上成为我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赵执信是清中叶山左著名诗人,也是“清初六大家”之一,历来为诗评家所关注。文章立足于郭绍虞等先生编辑的《万首论诗绝句》,从中稽查到评论赵执信的论诗绝句39首,代表了清人对赵执信诗歌及诗论的看法。因目前学界只重视各种诗话及序跋中对赵氏的评论,而对清人论诗诗资料鲜有涉及,文章特援引论诗绝句中的有关评说,以为学界参照。  相似文献   

17.
清代前中期,会馆、公所等行会组织广泛介入城市的经济、社会保障和市政建设等领域,成为城市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清代前中期城市行会等民间机构之所以承担了大量的城市管理职能,既是清代前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国家有意为之。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剪辫运动风行全国,从表面上看,这场旷日持久的剪辫运动是近代中国风俗改良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由于发辫在有清一代的特殊功用,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里,剪辫运动记录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进步过程,也反映了国民心理的近代转变。  相似文献   

19.
《桃花扇》中的几个时间都是经过精心设定的,表明孔尚任既有对历史的沉思,又有对现实的关怀。清初官方断明亡于崇祯朝,是亡于闯贼、亡于权奸、亡于门户,承认明朝及崇祯的正统地位,并祭祀明陵、礼葬崇祯、褒奖殉难诸臣,不承认弘光朝,而《桃花扇》的观点与官方一致,所以剧中祭崇祯及殉难诸臣并不意味着反清。“入道”即避乱,是暂时的,最后的结局是老赞礼下山颂圣。因此,应认为《桃花扇》是一部忠清之作。  相似文献   

20.
清代晚期的《品花宝鉴》是我国古代唯一一部全面形象地反映梨园辛酸的白话小说。鲁迅认为它是狭邪小说的始作俑者,并指出其"自谓伶人有邪正,狎客亦有雅正"这一鲜明的对比。从美丑对比、雅俗对比、善恶对比、真假对比四个方面对这一艺术手法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