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人教育是培养完全人格、和谐人格的教育。中学阶段是全人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学历史教学对于全人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数理化等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在教学情境、教学资源、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注重学思结合,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知行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全人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论述了批评及设计批评,然后重点从设计批评的功能、实现途径和批判尺度与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逐步说明设计批评在设计活动中的重要性。本文对设计批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引证设计批评在当代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是中国当代设计的需要,也是我们历史的抉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生物学特性、传统习惯、历史史实等方面,对凉山彝族吸食的兰花烟进行考证和研究,并对立山彝族传统文化中不健康的烟文化内容,结合现代思想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有着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但在行为上又较为幼稚,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需要教师的批评指正。批评一直被人们称为“逆耳忠言”和“苦口良药”,但我认为讲究批评艺术的教师能够施良药而不苦口,把批评的话语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良言,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同时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批评。那么,怎样做到良药不苦口呢?  相似文献   

5.
论尊重学生     
刘欣 《科技信息》2010,(16):361-361
尊重学生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学校必须尊重学生。在应试教育条件下,我们未能做到尊重学生,存在着很多弊端。在素质教育条件下,我们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和个性等等。  相似文献   

6.
爱德华·赛义德被认为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的开创者,他的理论思想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批判色彩。赛义德的东方学研究带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西方对东方错误再现塑造出的东方学只是西方的东方学,并不代表东方。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消除界线划分,共同参与多元文化的共建。  相似文献   

7.
全人教育是充分发展个人潜能以培养完整个体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全人”意指智力和人格真正全面协调发展的完善的人.20世纪90年代,全人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适应这种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力度最大的新课程改革,构建了以走向全人教育为终极目标的新的课程理念.为了使课程改革顺利推进,必须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整合课程改革中全人教育的内涵,才能实现马克思所倡导的个人以及社会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李长之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杰出批评家,以人格论批评著称于世。他以西方美学与文学批评理论为参照,对中国古代人格论进行创造性转化,建构了现代个体人格论,对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鲁迅等伟大作家的人格进行了深入体察和阐释。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的意义在于他不仅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批评方法,更在于通过对伟大作家人格的追寻,探寻现代理想人格建构的方式,重振民族精神。可以说,李长之人格论批评的过程就是他追寻理想人格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9.
《单刀会》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依据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创作的一部历史剧。关汉卿在尊重单刀赴会这一史实情节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会面的地点以及关鲁二人就荆州问题争论的焦点等细节部分进行了想像虚构的艺术化处理,使得史实产生一定的变异。关汉卿以史写心,借助变异的史实和人物形象,间接传达其在元代蒙古贵族统治下对英雄的渴望及作家的汉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0.
编辑职业道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原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际工作中,由于人情因素、编辑主体意识因素、利益因素等原因造成不尊重读者、不尊重作者、不尊重自我人格的现象时有发生。杜绝此类现象唯有完善自律和他律机制,严格法纪惩处。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劳动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把学生视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社会意义上的人。在以“礼”、“仁”为核心的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师生关系大多属于比较典型的主仆型关系,唯师独尊,而学生最基本的人格却得不到尊重。当前,不尊重学生人格的现象相当普遍,其实质也是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忽视与权力的侵犯。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现代师生关系也就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12.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不宜割裂全人;在衡量全人对还应注意到功过出现的先后,以定全人的最终评价。  相似文献   

13.
荀子因应战国后期思想界话语环境的变化,展开了批判先秦诸子之历史活动和思想主张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辟枉、解蔽、批儒等方面内容。荀子期望藉此彰显绍述孔子学统,尊孔隆礼,“净化”儒家理想人格,廓清儒学发展的道路和儒家门户。这种学术批评实践,排除了其他学派对儒学可能造成的非理性渗透和侵蚀,对秦以后儒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厘清方向的作用,并使其避免了其他先秦诸子之学的命运——退向边缘或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14.
人格与人格权的历史发展,不仅表明了人格从不平等到平等的观念转变,而且反映出人格的多重含义。对人格的理解经历了以身份为基础的人格、作为主体资格的平等人格、以人自身人格为内容的人格权演变。近现代民法充分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积极保障人的独立人格,推动着人格权制度独立地成为民法典体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和评论界历来对叶绍钧笔下的潘先生的人格看不上眼 ,认为他自私、虚伪、投机、苟且等等。其实 ,从作品实际出发 ,考虑到潘先生生活的时代和他的社会地位 ,他的全部行为都是出于无奈 ,合情合理的。我们主张评价潘先生时既要看到他人格不高尚的一面 ,又要体谅他被逼无奈的一面。他是一个应当批评但完全可以理解的良民。我们对他不妨增加一点理解与宽容 ,减少一点苛刻责备。  相似文献   

16.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关联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外,还有再认再现历史概念、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等。这就告诉我们,绝不能把基本史实当作孤立分散的知识点,而要抓住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由基础知识、阶段特征、基本线索构成的多层次的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同时要求我们,改变传统中学历史教学中重史实、轻理论,重结论、轻分析,重记忆、轻理解的状况,对教学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竹林七贤以不相同的出身、经历和爱好兴趣,因为追求个性的自由而走在了一起。他们的人格和行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思考,促使我们淡化功名利禄追求和张扬个性;促使我们忘却形式追求真实的情感;促使我们抛弃求同的幻想尊重每个人的天性。只有这样,才有助于解决我们的个人利益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人格的论述并没有仅仅局限在人际关系的范畴,在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这种对人格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适用的。儒家提倡"天人合一",企及了人文的理想境界和自然的生命世界融合无间的审美高度;道家柔弱不争的处世态度,体现了它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以及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佛教尊重生命的慈悲佛性、众生平等的生命价值伦理、追求心灵的超然物外等思想,对今天生态人格的塑造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1977-1985年间,中国学界大量译介勃朗特姐妹的生平、创作、作品以及国外相关研究.阐释视野上,前期多援引马克思的评价,探讨作品女性解放、揭露现实等社会意义,观点雷同;后期逐渐聚焦于小说后面情节合理与否,见仁见智.阐释方法以阶级批评主导,但对人物和情节的人性化阐释明显由弱渐强,与阶级批评形成争鸣之势,折射出该时期中国涌动的回归人性、尊重人格、渴望平等的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对现代性的态度经历了从学习型现代性到反省型现代性的转变。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整个80年代,我们仍然处在强烈的现代性追求之中,90年代以后则变为对现代性的批评。中国人对现代性的批判现在有可能转变为内在的批判,它首先是对我们自己的现代文化的批评,是现代性的自我反省。这种反省,当然与对具有高度扩张性的西方现代性的批评,以及对全球化过程的反省构成一种互动的关系,但它更多的应该与当代中国问题和中国经济有着深刻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