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诗意的栖居者——生态美学视角下的陶渊明及其田园诗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雷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9(2)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当代生态美学观的生成及其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陶渊明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其人、其诗处处彰显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平衡关系,其存在实现了"诗意地栖居"。所以,在生态美学的视角下对陶渊明及其田园诗进行再读有着深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文学写作中,对自然的书写在传统文学基础上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蕴,成为生态视野中承栽着生命、荒野、乡村、田园、乡愁等话语蕴合的意象,为生态表达提供了诗意想象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3.
高校生态德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作为一种生态德育的创新模式,环保社团有助于社团形成团队合作、核心竞争力及和谐文化建构等方面的发展理念,进而实现社团富有特色性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绿原子"环保社团在实践生态德育道路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把握生态德育实践方向、培育社员生态德育立项理念、加强社团团队组织建设、寻求各方面支持等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4.
《生态美学丛书》由《在世纪之交的分界线上》、《文艺生态审美论》、《生态环境美学》、《生态批评》和《生态美学视野中的中外文学》五部著作组成。该丛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基础,不但为当代生态美学与生态文艺学学科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而且还可以看作是我们的哲学理念由传统认识论向当代存在论转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本丛书是我国学者在生态美学领域辛勤劳动的重要实绩,它的问世必将对当代中国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与文艺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推动、借鉴和启发意义,对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Frost1874--1963)的许多诗歌都表现出关注自然、回归自然的主题,倡导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他的诗歌创作是在自然的滋润下完成的,清新而纯朴,给人一种宁静、独立的感受,展现了他浓厚的东方生态智慧,体现了对人类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文章从生态审美的三原则即“自然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交融性原则”入手,探讨弗罗斯特自然诗中浓郁而又朴素的生态审美意蕴,启迪人们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应当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新家园。研究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生态美学意蕴,不仅反映出东方传统生态智慧的普遍价值和现代意义,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威廉·莫里斯的《乌有乡消息》包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这体现在莫里斯批判资本主义为了赢利的虚假需要而生产,主张为人的真正需要而生产;他主张扼制世界市场体系的无限膨胀,让市场回归属人性质;他坦造了健康漂亮快乐的乌有乡人物,构思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美的服饰、建筑。莫里斯的生态美学思想启示我们社会主义生产过程中要设定市场边界,满足人民的真正需要,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尊重自然规律,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追求美。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密切关联,与语言形式流失相伴随的是文化存续岌岌可危的现状。经济活动、语言规划和政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语言生态环境,打破了语言生态的平衡,加大了语言流失的程度和速度。莫言的创作充满乡土味,作品中鲜活、真实、丰富的方言表达呈现了民俗文化,语言和人物、环境、历史间的和谐相融。他的创作启示人们,以方言文学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具有语言生态价值,能在语言生态的维护中起到积极作用,是语言生态改善实践中需要积极推进的领域。 相似文献
8.
针对以往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写作教学观念、内容、方法与训练方式的改进等几方面作了阐述.在新形势下,写作教学观念要更新,教学内容要全方位扩展,教学方法和训练方式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先进手段,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9.
从城市生态空间概念出发,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为例,阐述了城市生态空间对生态环境构建的影响,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的途径,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以空间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以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脆弱性为主要依据,确定研究区域内生态红线范围,为贵安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结果表明,贵安新区生态红线范围总面积584.95 km2,占贵安新区土地总面积的30.87%,主要分布于重要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敏感区域、石漠化程度严重区域以及植被覆盖率较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作为营造高校校园文化的主力军,高校文学社团普遍存在活动影响力不够、物质条件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等问题。现阶段,应从加强社团自身建设、高校积极创建促进社团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等方面来努力,真正发挥文学社团活动应有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四川省西昌市土地利用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西昌市人均生态足迹为0.695541,按12%生物多样性扣除后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10628,人均生态赤字为0.08491;西昌市人均资源利用水平远低于中国人均资源利用率。从生态足迹的组分来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足迹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耕地、化石能源用地、水域、建筑用地、草地、林地;西昌市目前的发展模式主要以消耗自然资源存量为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哈萨克民族文化现代转型进程的推进,当代哈萨克族生态文学也呈现出现代性.从朱玛拜·比拉勒的小说看哈萨克族生态文学的现代转型,可以发现其中不仅有传统生态文学关注的游牧民族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和崇拜自然的话题,同时也开始理性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探索人类生态伦理的构建,表现出当代哈萨克族族作家深沉的生态意识和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4.
在简要介绍了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成分法对苏州科技学院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并通过盈亏分析,揭示苏州科技学院的生态水平,提出了苏州科技学院的降低生态足迹需求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相关度较高。地方高校要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底蕴,凝炼地域人文精神,为地域文化发展作出贡献。高校社团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活跃因素,地域文化对高校社团发展有促进作用。高校社团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可通过如下途径实现:社团刊物开辟地域文化特色栏目,展示地域文化魅力;参与地方文化活动,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依托社团活动,传播优秀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6.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原生态审美文化探微——以贵州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昌鑫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1-55
以生态美学的视野来探究贵州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从中会发现潜藏在民族文化下的诸多生态智慧及审美理念,这可通过苗侗民族的节日、服饰、歌舞及丧葬等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态无不渗透着独特的生态美,正是这些生态美构成了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的基质,而这些生态美又是以和谐为其核心,以苗侗民族原生态审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动态平衡性及自娱乐生性为其表现形态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生态美学进行学理构建时应当对少数民族审美文化有所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自从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们开始关心如何避免在开发利用土地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慢慢的着力于生态系统的修复。不过在这之前,人们必须先了解保护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现状,于是就有了生态脆弱性评价。本文以赤壁市为例,基于MapGIS平台,简要的介绍了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技术过程。 相似文献
18.
李真瑜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8,(4):7-11
文学世家与女性文学是明清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其一,文学世家孕育了女性作家。其二,文学世家间的联姻更进一步成就了女性文学。这些也是文学世家区别于文学流派而明显具有家族文化的特征之所在。其三,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是文学世家与女性文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表现为文学创作和理论关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玮炜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16(6):94-97,118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和中国20世纪初期都处于一个解体的时代,解体时代中的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对英国诗歌史的考察都体现出文学的自然演化思想,文学自然演化思想是用自然循环的周期来看待文学的演变的一种观念。20世纪初的胡适和闻一多也通过文学的自然演化思想来为新文学,尤其是新诗的合法性辩护,他们的文学自然演化思想是中国文史“通变”观和达尔文的演化论合力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