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贫油预混燃烧室出口的强旋流和温度不均匀特征向下游迁移,直接影响了下游涡轮静叶栅端壁的气动性能,进而改变了气膜冷却端壁的传热冷却特性。设计了具有典型速度和温度出口特征的燃烧室,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了设计的燃烧室出口具有典型的旋流和温度分布特征。采用数值求解三维雷诺平均N-S方程和剪切应力传输湍流模型SST k-ω研究了燃烧室出口旋流对静叶栅端壁流动型态和传热冷却特性的影响。对比分析了燃烧室出口旋流核心与静叶栅沿栅距5个相对位置时气膜冷却端壁的流场型态和传热冷却特性。研究表明:当燃烧室出口旋流中心正对静叶片1时,马蹄涡压力面分支横向迁移被削弱造成滞止点向下游移动,端壁传热恶化,第3排气膜冷却射流被带离端壁,绝热气膜有效度降低;旋流中心正对静叶片2时,马蹄涡压力面分支裹挟第2排气膜冷却射流冲击吸力面,二次冷却效果提升的同时端壁面平均气膜有效度提高,最大值为0.148,无量纲面平均热通量减小了0.055 5。该研究揭示了燃烧室出口旋流对下游静叶栅端壁流场型态和传热冷却特性的影响机制,为端壁气膜冷却布局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透平动叶栅二次流涡系演变及气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控制容积积分法和协调一致的求解压力耦合方程的半隐算法,数值求解了三维稳态时均N-S方程组,并应用可实现k-ε湍流模型,计算 低展弦比透平叶栅二次流涡系的演变特点及叶栅气动特性。计算结果与现有的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所用的数值方法及湍流模型适用于模拟存在复杂涡系的叶栅流动,计算结果表明,与静叶栅相比较,由于动叶栅的折转角较大,且气流膨胀加速程度较小,通道内横向压力梯度对涡系的发展及叶栅的气动特性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使得马蹄涡压力面分支在叶栅流道进口区域即与端壁上的横向流动相融合,并很快发展成强度较大的通道涡,马蹄涡吸力面分支也会较早地受到通道涡的卷吸而消失,以致叶栅的能量损失显著增大,出口气流角沿高度方向分布也很不均匀。  相似文献   

3.
汽轮机静叶出气边附近水相运动规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自行研制的模拟汽轮机湿蒸汽级静叶栅试验台上,利用高速摄影和光散射等测试技术开展了尾迹区水相运动特性等项的试验研究,并结合两相流动数值模拟方法对水相运动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高速气流作用下静叶吸力面上的水膜流动是溪状的;水相在静叶出气边附近的撕裂、运动受尾迹涡影响明显,且呈周期性现象,给出了不同气流流速下粗大水滴二次雾化的位置等信息,在试验工况条件下,粗大水滴完成二次雾化的位置距离静叶栅出口边最长约15mm,二次雾化后的水滴直径为5.8~62μm,其Sauter平均直径约为8~10μm,提出了结合低能流体抽吸技术在静叶尾缘开缝抽吸去湿以降低流动损失,以及依据试验结果合理确定动静叶栅轴向间隙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轴流泵叶轮内部流动的数值模拟与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Navier-Stokes方程组和标准k-ε模型,采用SIMPLEC算法对轴流泵叶轮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将计算出口叶轮根部位置的速度流线分布和PIV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较吻合,由此证明了数值计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而分析了在不同流量工况下叶轮出口的流动结构及造成其效率降低的原因;研究了轴流泵间隙流动对轴向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轴向弦长位置产生轴向逆流,并沿轴向下游影响稍有减弱;在50%轴向弦长处初步形成通道涡,并沿下游通道涡心向压力面靠近,通道涡在出口处已得到较大程度减弱.  相似文献   

5.
透平动叶顶部间隙流的端壁二次流结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不同动叶顶部间隙的Aachen一级半轴流透平内部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以二次速度矢量和周向平均气流角的分布为依据,分析了间隙流、间隙涡与动叶顶部通道涡掺混的方式及其对二次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的间隙尺寸导致间隙涡较早产生;间隙涡在向下游发展的过程中强度减弱,但范围有所增加;较小的间隙或者在接近叶栅前缘区域,间隙流仅将通道涡整体推移,不破坏通道涡的完整性;间隙较大或在叶栅的高加载区域,间隙流将通道涡拆分成2个独立的涡区,并将这2个涡区分别向压力面和中叶展推移,而间隙涡本身则占据动叶顶部较大的区域.最后,给出了不同间隙下2种不同的端壁二次流结构.  相似文献   

6.
叶片全表面换热系数和冷却效率的实验测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瞬态液晶技术测量了涡轮导叶叶片全表面的换热系数和冷却效率.实验叶片前缘区域有5排复合角度圆柱形气膜孔,压力面有10排圆柱形孔,吸力面有2排圆柱形孔和2排扇形孔,气膜孔排由2个供气腔供气.实验叶栅由3个直叶片构成,叶栅进口雷诺数是1.1×105,前腔二次流与主流的质量流量比为5.87%,后腔为1.06%.实验测量获得了叶片表面换热系数和冷却效率的二维分布云图,结果表明:气膜孔下游的换热系数和冷却效率都较高;扇形孔下游的冷却效率比圆柱形孔的高;受叶栅通道涡的影响,吸力面气膜覆盖区域收缩,压力面气膜覆盖区域扩张;吸力面换热系数分布受气流分离和通道涡影响.  相似文献   

7.
缝隙吹扫对静叶出口二次水滴直径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缝隙热气流吹扫条件下,利用Malvern粒度分析仪对空心静叶尾迹区的二次水滴直径及直径分布进行了测量.实验参数如下:进口空气湿度为7.94%,出口气流速度为170 m/s,缝隙宽度为1.0 mm,缝隙角度为45°,吹扫气流温度比主气流温度高50℃,缝隙位置分别位于静叶的内弧和背弧.试验结果表明:缝隙吹扫可以使静叶尾迹区的二次水滴的最小直径和最大直径都有所减小,Sauter平均直径减小33.4%,且水滴直径分布范围变窄;吹扫压差越大,二次水滴的直径就越小,直径分布也越窄,有利于减轻或防止动叶的水蚀;静叶背弧上缝隙吹扫的去水效果优于内弧上缝隙吹扫的去水效果.  相似文献   

8.
以某一高压涡轮导叶扇形叶栅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和实验方法研究非轴对称端壁造型对涡轮叶栅内二次流的控制机制,分析出口马赫数增加对二次流损失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出口马赫数下,非轴对称端壁造型可有效降低总压损失,抑制周向二次流,削弱通道涡强度.出口总压损失系数和涡量随出口马赫数的变化而变化;出口马赫数为0.85时,改善效果最好,出口总压损失系数减小10.81%.  相似文献   

9.
运用有限体积法,对串列放置的双圆柱二维不可压缩流动进行了直接数值计算.在分析Strouhal数及升阻力系数等积分量的基础上,本文从流动多尺度层面研究了流场分布及涡结构.通过对速度场的流动显示和频谱分析,确定了涡脱落的多个频率,以及分别受上游圆柱和下游圆柱边界层扰动形成的多尺度涡的相互作用,并且发现由于多尺度涡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更小尺度涡的过程及机理.最后,进一步将这些涡结构与流场模态对应起来,使得流场结构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对10组ЦИАМ的叶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了原始ЦИАМ损失模型所预测的和实验所得的损失数据.在此基础上,从临界速度系数、尾迹损失、马赫数、二次流损失沿叶高分布等方面对ЦИAM模型进行了修正.通过对某四级涡轮S2正问题计算结果分析可知,修正后的损失模型预测叶型损失误差相对于实验结果从37.56%下降到了22.59%,而总损失的误差从38.31%下降到了30.95%,且其S2优化所得叶片沿叶高扭曲规律与基于原始模型的优化结果有较大差别,总体上说,大部分叶栅出口气流角的根部大顶部小趋势比原型更加强烈,但个别叶栅则呈现根部和顶部大而中间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对前向多翼式离心风机建立了性能及流场测试台位 性能试验及流场测试表明,性能试验重复性良好,曲线符合理论性能曲线.用粒子图像速度场仪技术对叶片尾迹区及蜗壳出口横截面上的二次流做了详细的变工况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尾迹区脉动强度达20%~70%;在设计工况附近叶片尾迹影响区域小,在非设计工况下叶片尾迹影响区域大,尾迹区域占到蜗壳径向宽度的15%~25%,约是叶片弦高的2~3倍;在蜗壳横截面上明显存在二次流旋涡;沿着蜗壳旋出方向二次流对称分布,但是到达出口时,小流量下两侧旋涡结合成一个旋涡,大流量下两侧旋涡一直保持到蜗壳出口.  相似文献   

12.
贯流泵装置出水流道进口区压力及速度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贯流泵装置出水流道进口区流场的非定常特性,在考虑水泵与流道的水力相互作用基础上,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对贯流泵装置进行全流道的非定常数值计算。通过非定常求解预测的贯流泵装置能量性能数据与物理模型试验值进行对比,验证数值计算方法的可信度,分析出水流道进口区非定常压力及速度场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a)贯流泵装置数值预测的扬程系数与模型试验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为3.15%,效率的最大相对误差为3.07%。(b)出水流道进口区轴面速度场的波谷数与导叶体的叶片数相同。(c)随着流量系数的减小,出水流道进口区的轴面速度场的波峰特征越趋明显,轴面速度的尾迹特征逐步增强。(d)水流经出水流道扩散,速度逐步减小而压力逐渐增大,出水流道进口区的脉动主频受叶轮旋转的影响很小,压力波动主要受导叶体进口流态和导叶体结构的双重影响。(e)不同工况时各监测点的主频及次主频均为低频脉动。  相似文献   

13.
发动机中存在上下游干涉作用,上游叶片的尾迹流会引起下游叶片发生强迫振动。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采用神经网络模型的方法辨识尾流激励下的叶片气动力。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获得时域尾流压力波及其叶片气动力作为训练信号和测试信号,分别用BP神经网络和NARX神经网络建立尾流激励下的叶片气动力辨识模型,对测试信号的叶片气动力进行辨识,并与CFD结果进行比较,探究这两种辨识模型的计算精度。算例结果表明基于NARX神经网络的叶片气动力辨识模型较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叶片气动力辨识模型计算精度更高,泛化能力更强。基于NARX神经网络的尾流激励叶片气动力辨识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辨识不同振幅的随机尾流激励和周期尾流激励下的叶片气动力。  相似文献   

14.
湿蒸气透平静叶栅的端壁抽吸槽常用来抽除沉积水膜以防止动叶片水蚀,但它也有可能同时用来抽除端壁上边界层以抑制二次流的发展.作者采用有限体积差分法求解了三维稳态时均NS方程组,分析了在叶栅前缘附近进行端壁边界层抽吸对透平静叶栅二次流流场、气流偏转角及总压损失系数等气动特性参数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前缘附近抽吸端壁边界层可以抑制马蹄涡的发展,减弱通道涡的强度,从而减小二次流损失并提高出口气流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5.
采用边界层抽吸方法提高透平通流部分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采用边界层抽吸提高透平通流部分效率的方法,给出了叶栅部次流损失与来流边界导位移厚度间的定量关系,通过边界层计算和透平级通流计算,确定合理的抽吸流量和相关的透平级通流部分主要结构尺寸,分析对透平极效率及热力特性的影响,对200MW汽轮机高压缸的计算表明,主要抽吸技术,可使缸效率提高0.4%左右。  相似文献   

16.
静叶时序对高压涡轮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红丽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7):4221-4225
现代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要求不断地提高航空发动机的性能。涡轮作为航空发动机三大核心部件之一,其气动性能的改善对整个航空发动机的性能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背景,通过对某1+1/2级静/动/静布局的涡轮叶片进行数值模拟,改变第二级静叶周向位置,研究时序效应对涡轮性能的影响。发现时序效应对涡轮上游流场影响微乎其微,对涡轮进口流量和落压比的影响不大,主要影响到涡轮效率。从而说明,在叶片设计初级阶段,可以通过时序效应,调整叶片周向位置,改善涡轮性能。  相似文献   

17.
A more accurate calibra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 with a single wire velocity measuring instrument is used to study the unsteady velocity between the rotors of a counter-rotating axial fan, and some special concluding remarks of unsteady effects were obtained. The unsteady potential influence of the downstream rotor is a dominant factor; the wake disturbance of the upstream rotor is less important. The radial velocity i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vortex strength of the secondary flow at the upstream blade tip and hub region.These results are important for elucidating the mechanism of unsteady flow in a counter-rotating axial compress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加高效地利用超低水头水力资源,设计了一种采用虹吸式出水流道的轴流式水轮机。针对这一形式的水轮机,在设计水头和额定转速下采用CFD进行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各过流部件的水力损失,研究水轮机的水力性能。通过改变转轮叶片出水边翼形,对比分析转轮出口水流流态与虹吸式出水流道水头损失的关系,研究不同叶片对虹吸式水轮机水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头、转速和导叶开度相同的情况下,各修改方案中叶片3使得出水流道水头损失较小,其对应的平均涡角为13.26°,出水流道水头损失为0.135 m,水轮机的效率也较高(为89.33%)。此外,选取效率较高的叶片,改变叶片数量,分析其对虹吸式水轮机水力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高温、高速加速冲蚀试验结果所建立的叶栅材料冲蚀率模型和粒子反弹模型的基础上,利用三维数值计算法模拟、分析了静叶斜置对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汽轮机再热后第一级叶栅冲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热后第一级静叶斜置角度为30°时,静叶压力面最大冲蚀失重减小了约30%,吸力面尾缘的冲蚀破坏明显减轻,级效率仅下降0.1%;进一步增大斜置角度,再热后第一级叶栅抗磨性能提升并不明显,级效率下降了1%;减小斜置角度会使静叶压力面最大冲蚀失重增加23%,叶栅抗磨性能显著降低.该研究结果可为减轻再热后第一级叶栅的冲蚀破坏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常规叶轮机非定常数值模拟的高耗时问题,本文引入谐波平衡方法并发展了对应的隐式迭代算法,实现了高效的叶轮机非定常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之上,以某对转风扇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谐波平衡方法在叶轮机非定常数值模拟中的应用。通过与常规的时域非定常计算结果对比,发现谐波平衡法精确的捕捉到了对转风扇的排间干扰信息,能够很好的刻画出上游尾迹在下游叶片通道中的传播过程,且采用3个谐波数即可满足大多数的工程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