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宫课堂     
2013年6月20日上午10时,浩瀚太空中,我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在距离地面约300公里的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进行了一次太空授课,这使她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这是全球第二次太空授课,第一次是2007年,美国女航天员芭芭拉·摩根(Barbara Morgan)在国际空间站上通过视频给地面上的学生们上了25分钟课,主要是展示航天员在太空怎样运动、如何喝水等情景。而此次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着重通过实验演示了失重环境下的一些物理现象。地面课堂设在人大附中,来自北京16所学校的335名学生参加了太空授课,  相似文献   

2.
追风人物     
正神州十三号航天员将在太空"出差"六个月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按照预定时间精准点火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此次飞行任务中,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同时,航天员乘组将在太空"出差"六个月,"刷新"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相似文献   

3.
匀诸 《广东科技》2003,(12):47-47
吃饭、喝水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是一件最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在失重环境下的太空生活,航天员的饮食就变得十分复杂而且特别奇妙。可以说,航天员的营养需求、食品制备、供给和他们的进食方式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他们在地面生活的饮食有着很大的不同。 早期的太空食品主要是糊状食品、复水食品和“一口吃”食品,由于口感不好、不易软化、碎屑多,基本被淘汰。如今航天员的菜单上已有80多种可口的食品和  相似文献   

4.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22,(9):78-79
<正>“太空出差三人组”凯旋2022年4月16日,在历经183天太空生涯后,太空“出差”三人组顺利凯旋,平安降落在内蒙古东风着陆场。2021年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他们也创下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在轨期间,三名航天员在地面科技人员支持下,圆满完成了两次出舱活动、两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活动,与20余项在轨科学实验,为后续建造空间站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  相似文献   

5.
曹立新 《科技潮》2005,(11):54-55
太空生活总是令人向往的,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环境,与地面的生活环境炯然不同,在与外界隔绝的飞船密闭舱居住,生活是怎样一种情形呢?是饶有趣味还是充满惊险刺激,航天员在太空中吃些什幺?他们怎样睡觉?怎样行走?他们可以洗噪吗?让我们来一一解开这些谜团。  相似文献   

6.
李淑芳 《奇闻怪事》2012,(11):12-13
我国"神九"飞天在即,据介绍,飞船将搭载3名航天员发射升空,其中包括我国的首位女航天员。我国古代神话"嫦娥奔月"可以说就是一位女性的太空旅行。然而在现实中,因为生理差异,女性进入太空将要克服更多的困难,面临更多的挑战。全球迄今为止的数百名航天员中,只有56名女航天员  相似文献   

7.
正加紧建设中的“希望号”实验舱是日本为国际空间站建造的,预定在2009年完成。无论组建还是使用这个实验舱,都需要平时生活在地面的航天员到那里去工作。航天员长期逗留在太空,他们的身体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保证他们的健康,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就是“太空医学”。前不久,甚至已经研制出了专门供航天员使用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少儿科技》2012,(8):8-8
三名航天员,三个“第一” 这次“神九”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三名航天员都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刘洋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景海鹏是第一位两进太空的航天员,刘旺是第一位真正操控飞船的人。  相似文献   

9.
正最近,中国空间站举世瞩目瞩目,航天员在"太空家园"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的心。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情况吧下他们的情况吧!农家出身的航天员都很帅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指令长聂海胜,是从湖北枣阳一个普通农家走出的航天英雄,这次已经是他第3次执行神舟飞船载人飞行任务。他是首位进入太空的将军航天员,被誉为"飞将军"。如今,年近60岁的聂海胜再次出征。为此,他特意染黑了鬓角的白发。  相似文献   

10.
正航天员英姿飒爽,是我们心中的英雄!你和我一样好奇他们穿的衣服吗?我国航天员的服装主要分为在轨系列、地面系列和服装配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轨系列航天服啦!在轨系列航天服是保护航天员在太空不受低温、射线等侵害,并提供人类生存所需的氧气和气压的个人装备。根据使用环境的不同,在轨系列航天服分为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  相似文献   

11.
《奇闻怪事》2011,(11):36-38
无论从远古的历史记载,还是从现代的目击报告中,都能找到UFO的踪影。它们不仅出现在陆地和天空,还经常出没于海洋和太空中。曾参加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的25名航天员和苏联航天员都遭遇过这种不速之客。  相似文献   

12.
尹怀勤 《天津科技》2011,38(2):26-29
2011年2月24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腾空,8分半钟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有6名航天员随机升空,其任务是向国际空间站送去一个永久性多功能舱、一些补给和设备,包括机器人航天员2号,航天员还要进行两次太空行走。在完成上述使命后,"发现"号己于3月9日安全返回地面。这是"发现"号的第39次飞行,也是它服役27年来最后一次执行太空任务。  相似文献   

13.
<正>A:我们使用的光学望远镜绝大多数建设在地面,因此在观测来自太空的星光时,会受到大气的干扰。大气的流动与密度的不均匀分布都会使望远镜观测到的图像发生扭曲。以前天文学家只能选择将天文台建设在寒冷的高山上或是发射到太空(如哈勃空间望远镜)来减弱这个影响。但即使在高山,大气的影响依然是很难完全消除的;而发射到太空的大型望远镜造价极其高昂,维修非常麻烦。因此,最近十几年来,天文学家采用了"自适应光学"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人类不断超越的自然极限莫过于上天入地,从飞天、奔月的古老传说到近日神舟十号顺利升空,人类古老的愿望一步一步成为现实。在这里让我们一同揭秘真实版的"天庭"太空生活北京时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13日16时17分,神舟十号航天员成功开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舱门,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以漂浮姿态进入天宫一号。入驻"新家"后,航天员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活动,开始了他们为期15天的太空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别看宇航员们离开了地球,可他们毕竟不是神仙,吃喝拉撒睡依然是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5.
正成功发射升空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被称为是天宫一号的升级版,这个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重达8.6吨的人造太空器在太空中虽然只是一个难以分辨的"小不点",但他却是能供航天员居住的"太空之家"。那这个太空之家又有什么新看点、新科技,科普君将带你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6.
正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冲上天空。大约573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当日15时54分,飞船和绕地飞行的天和核心舱对接。当日18时48分,3名航天员打开两道舱门,进入天和核心舱。我们的"太空家园"迎来首批"居民"啦!  相似文献   

17.
读书     
《中国神舟——从载人飞天到太空漫步》杨利伟成功翱翔太空两年后,又有两位航天员乘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飞上太空,3年后,又有3位航天员乘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并由一人实现太空行走。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正不断创造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奇云 《科技潮》2011,(10):60-63
近年来,中国航天大戏不断上演,从"嫦娥奔月"到航天员太空漫步,载人航天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大跨越。2011年9月29日,随着"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冲天而起,举世瞩目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被顺利地送入太空轨道,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向载人空间站时代迈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建设》2013,(6):F0003-F0003
从1957年和1961年前苏联相继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和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载人宇宙飞船升空,经过了50多年航天科技的迅速发展,人类探索太空的手段日新月异,而无线电波在航天中的作用也愈加重要和显著。航天器与地面的所有通信、遥测遥控都依赖无线电。  相似文献   

20.
同桐 《青年科学》2008,(11):5-5
第一步:选择窗口飞船进入太空后,航天员通常需要两天左右的时间,来适应太空飞行过程中的微重力环境,之后就可以根据舱外的太空环境,选择太空行走的"窗口"(太空行走的最佳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