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近年来,在国外底吹氧气转炉有所发展,它是炼钢工业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之一。据了解,国外采用底吹氧气转炉炼钢与顶吹氧气转炉比较,在钢的质量相同的条件下,还具有多用废钢百分之二十、金属收得率高、烟尘少等优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采用底吹氧气转炉对于现有的平炉、底吹空气转炉和侧吹转炉的技术改造有着现实意义。底吹氧气转炉的厂房不象顶吹氧气转炉那样高,利用原有的平炉或底吹空气转炉的厂房、吊车等,很容易改为底吹氧气转炉,大大地节约了投资。  相似文献   

2.
本文略论转炉炼钢的氧气底吹和顶底复合吹炼工艺的概况、产量、质量、建设投资、钢渣烟气、冷却剂、耐火材料,以及炼钢法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炉令是衡量转炉炼钢生产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向炉令要钢”,这就是说,转炉炼钢要高产、优质、低消耗,就必须做到炉令高。今年年初,我国工人阶级首创的氧气侧吹转炉炼钢法的炉令,连续创造了1043、1077和1257炉的新成绩,超过了国外首先投入生产的氧气底吹转炉的炉令的最高记录和氧气顶吹转炉炉令的最好水平,为我国氧气侧吹转炉炼钢法谱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描述复吹转炉熔池内流体流动的数学模型,采用PHOENICS(Parabolic Hyperbolic or Elliptic Numerical Integration Codes Series)商用软件模拟计算.根据模拟计算结果分析了底吹、顶吹、顶底复吹等不同工况下熔池内不同截面流体的流动状况和速度分布,得出各喷枪正常工作情况下,熔池内的流动是以转炉中心轴对称的三维流动,底吹、顶吹搅拌流动的动力主区和流动迟缓的旋涡区,提出在实际生产中应设法减少或消除的流动“死区”,转炉采取顶底复吹工艺时,底吹喷枪的合理布置位置应在熔池直径的(0.5~0.7)倍圆周上.  相似文献   

5.
顶底复吹转炉底吹CO2—N2的冶金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0kg顶底复吹转炉上进行了底吹CO_2、N_2、CO_2+N_2、CO_2+Ar_4种气体的实验,通过比较不同底吹气体的实验结果,对复吹转炉底吹不同性质气体的冶金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讨论了底吹不同性质气体对熔池氧化性、脱碳反应和钢中氮的行为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氧气转炉炼钢法(包括顶吹、底吹、侧吹)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各国都在致力于大幅度提高炉衬寿命——炉龄的工作。氧气转炉炼钢法的特点之一,是冶炼时间短、反应速度快,使炉衬处于高温和十分苛刻的环境下工作。对炉衬寿命的影响又是多因素的,但总的来看,可包括耐火材料的质量和冶炼工艺操作(特别是造渣制度)两个大的方面。因而提高炉衬制品质量和合理控制熔渣的研究,便成为冶金界普遍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炼钢温度下CO2与熔池元素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相关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利用30 t转炉进行顶底复吹CO2气体的炼钢工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顶底复吹CO2试验炉次烟尘量减少了11.15%,烟尘TFe降低了12.98%,炉渣铁损降低了3.10%,试验终点钢液中[N]、[P]含量分别降低了50%和23.33%.转炉顶底复吹CO2气体炼钢工艺是完全可行的,为转炉炼钢节能降耗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转炉的局域搅拌和混匀效果,以55 t转炉为原型,建立转炉水模型,在不同喷吹条件下,通过多点测量的方式,对转炉进行水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纯底吹条件下,底部中心处的混匀时间较短;顶吹条件下,底部中心处搅拌最弱;顶底复吹条件下,随着枪位的升高,熔池内4个测量点的混匀时间均先变小后增大,并找到平均混匀时间最短的底吹方式,在此底吹布置方式下的枪位为0.16 m时,侧壁面的上部和下部以及环流中心附近混匀效果较好,枪位为0.20 m时,底部中心处的混匀时间最短。进一步比较底吹对称布置和非对称布置下的搅拌和混匀效果可知,底吹喷嘴的非对称且集中布置更有利于改善转炉内流场,减少搅拌弱区。  相似文献   

9.
根据复吹转炉冶炼中磷铁水的试验数据,对磷氧化过程进行了分析计算,揭示了顶底吹氧并以天然气为底枪冷却介质的复吹转炉中,磷的氧化特性,从理论上阐述上此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水模型实验研究了复吹转炉中顶吹、底吹及熔池产生的CO气流对熔池的搅拌作用。按正交实验设计法,由实验得出吹炼中期和后期影响熔池内传质的主要因素及合适的顶吹和底吹气量。在高速脱碳期,顶吹和底吹气流的搅拌作用与CO气流的相比可忽略不计;在脱碳后期,底吹气流对熔池的搅拌起主要作用。在吹炼后期,底吹气量为5Nm~3/h时可达到最佳的搅拌效果。根据水模型实验结果,回归整理出混匀时间和容量传质系数的准数方程。  相似文献   

11.
根据底吹氧气炼钢供氧的特点,用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得到了描述底吹氧气流股的决定性准数和流股穿透长度的实验公式。与某些实际上来自顶吹模型计算顶吹流服穿透深度而用于计算底吹流股对熔池穿透长度的公式相比,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氧气顶吹转炉炼钢的冶金过程与氧枪设计以及供氧制度(供氧压力和氧枪高度)有很大关系。要达到预期的冶金效果,除了有一支设计合理的氧枪外还取决于氧枪的使用是否合理。为了给二炼钢转炉操作制订供氧制度提供参考数据,我们以二炼钢转炉的炉型及氧枪设计作为原型进行了水力学模型试验。根据相似原理,在供氧制度与熔池吹透深度、搅拌强度和喷溅强度之间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测定,得到了定量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提出了制订供氧制度时的参考意见。由于模型与原型的相似性是近似的,所以由模型实验所得的结论还须在实践中加以校  相似文献   

13.
《广东科技》2006,(12):28-28
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韶钢)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十五”科技发展规划,在淘汰技术装备落后的小转炉,实施120吨大转炉的建设过程中,进行了转炉顶底复吹与溅渣护炉技术、转炉煤气与蒸汽回收技术、钢水炉外精炼技术、宽板坯连铸生产技术等多项先进工艺技术的研究与优化集成,建成了具有韶钢特色的现代转炉冶金新技术生产线。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计算三炼钢氧气顶吹转炉的废钢比,从理论上推导了计算最大废钢用量的公式。根据现在三炼钢转炉的操作和原料条件,计算表明,转炉废钢比可以达到13.6~14.9%,与目前实际情况相比,还有约2%的潜力可挖。文中着重分析和讨论了影响废钢比的因素及目前废钢比低的原因,并提出了立足挖潜、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废钢比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转炉炼钢静态控制是转炉计算机的基本控制方式,副枪动态控制以静态控制为基础。针对转炉炼钢过程中复杂因素的影响,通过数学方法研究开发出一套转炉炼钢数学模型。静态模型包括终点控制模型、供氧模型、造渣模型、底吹模型;动态模型包括脱碳速度模型、钢水升温模型和冷却剂加入量模型。  相似文献   

16.
针对唐钢二炼钢50t复吹转炉溅渣护炉工艺进行水力学模型实验.通过测定炉衬不同位置处的溅渣量及均匀性,分别对枪型、顶吹流量、留渣量和熔渣黏度对溅渣量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四孔氧枪相比,四孔变角氧枪溅渣能力相对较弱,但不影响溅渣效果;四孔变角氧枪枪位控制在90~110 mm(实际枪位1~1.15 m),项吹流量控制在54 Nm3/h(实际吹顶吹流量14000 Nm3/h),底吹流量控制在1.72 Nm3/h(实际流量为320 Nm3/h),对炉衬各处的溅渣量能够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7.
渣钢间传质速度决定了熔池元素的反应速度(尤其是脱碳和脱磷反应速度),并直接影响元素在渣钢间分配.本文以邯钢250 t转炉为研究对象,利用相似比1﹕9建立水模型,考虑供气流量、枪位和底吹位置因素研究转炉内传质能力.结果表明:加大顶吹供气强度和底吹供气强度能够大大提高熔池元素在渣钢间的分配;渣钢间传质系数随底吹气体流量降低而明显降低,建议底吹气体流量不低于0.06 m3·t-1·min-1;底吹孔数越多,渣钢间传质系数越大;底吹流量分配方案优于流量平均分配方案,建议采用.  相似文献   

18.
2010—2016年间,共举办七次全国冶金类高职院校"转炉炼钢工"职业技能大赛。根据大赛考核内容作为指导,该文主要对《转炉炼钢生产》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内容大体分9个部分:转炉炼钢工作主要工作内容、转炉炼钢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责、转炉炼钢原料、转炉炼钢基本任务、转炉炼钢工艺制度、炉衬维护、Q235B钢物料平衡与热平衡计算、转炉炼钢仿真模拟操作、常见钢种冶炼标准:Q235B钢、Q195钢、16Mn钢的冶炼标准。以此指导冶金技术专业《转炉炼钢生产》课程"教与学"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鞍钢炼钢生产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发展,必须不断提高转炉炉龄,实现转炉三吹二以至阶段性三吹三作业,把转炉炉龄稳定在1000次以上,以便使转炉稳产、高产,保证炼钢生产技术向高水平迈进。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把大型转炉炉龄攻关列为主要  相似文献   

20.
转炉顶底复合吹炼技术本钢120吨LD转炉采用复吹技术(N。、Ar搅拌)可提高金属收得率0.5%~1.0%,节省铁合金2%,提高钢的纯净度和炉龄50~100炉。攀钢l~3号转炉应用复吹技术提高金属收得率0.5%,提高合金收得率2%,降低石灰消耗7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