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晚清时期中国科学技术传播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清时期,近代西方科学技术通过传教士、学堂教育、留学生、译书出版等在中国广泛传播,而新式医院的开设扩大了科学传播的受众,近代企业的兴办为科学技术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学制的确立从制度上确保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模式与它在西方的传播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十九世纪下半叶,近代西方光学知识主要以译著的方式在中国传播。本文根据这些译著的内容和传播特点将这段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译著中不但包括近代西方光学的理论知识,还有许多关于例如如何正确使用光学仪器的应用知识。这些译著在中国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光学研究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留美幼童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首次大规模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幼童留美计划虽遭夭折,但在近代中国举步维艰的科技现代化进程中,留美幼童仍然扮演了开路先锋的角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考证了留美幼童回国后的主要去向,系统考察了幼童群体对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贡献及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科学语言”,即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交流时所使用的一套语言。考察中国近代科学语言的形成,既是中国近代科技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又为研究中国近代科技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自西学东渐开启以来,传统汉语不断在语词、符号、语法、文体、标点、文字排列等诸多方面发生着调整和变迁,以适应近代科学向中国的移植和发展。然而,中国近代科学语言的形成不仅应关注语言本身,还须关注创造和使用该语言的群体,以及与该语言的出现密切关联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从科技与社会(STS)的视角,探讨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和语言变迁之间的互动问题,进而从科学技术史的维度阐释近代科学语言在中国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近代数学落后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数学在古代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到近代却落后了。落后的主要原因是:(1)中国作为一个农业社会,已没有多少问题需要数学去解决了,因此就不能再推动数学前进了。(2)中国古代数学的主要动力天文学,到了近代基本上耗竭了。(3)中国数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也变得极其微弱。这三个原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中国近代数学的落后。  相似文献   

6.
1835年,美国首位来华医疗宣教士载着首颗西方医学文明的火种落地广州十三行,并在一所颇具欧式风格的庭院内,开办了中国近代早期的西式医院--眼科医局(后定名为博济医院),这就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  相似文献   

7.
从18世纪起,近代机械首先在英国出现,而后在欧美迅速发展,形成了近代机械工程技术。由于当时清政府推行闭关自守政策,这种先进的技术未及时传入中国。1840年后,西方列强以近代枪炮、船舰为利器,打开中国的大门,中断了中国在封建主义轨道上的独立发展。客观上迫使中国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开始走向技术近代化。本文根据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机械工程研究与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分三个时期概述中国近代机械工程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会会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谢清果副教授新作《中国近代科技传播史》一书是我国首部近代科技传播史,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顾问范岱年先生作序,2011年4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系由郭金彬、徐梦秋任主编,吴文俊、席泽宗任顾问的《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第二辑十部专著之一。该书基于近代科技没有首先在中国产生,然而,中国却跨进了近代科技这一史实,从传播渠道入手系统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中国近代物理教科书发展的脉络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梳理,提出一些可能的研究问题和方法。中国近代物理教科书发端于19世纪中后期,成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近代西方科学知识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与科学教育在中国的确立、汉语科学语言的形成、中国出版业的兴盛等方面密切相关。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某些具体教科书的孤立考察,或从教育史和文化史方面浅显的讨论上。本文认为,关于近代物理教科书的形成、演变、使用及其影响,应该综合科学史、教育史、文化史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0.
1895年,X光被发现后,相关研究与发明迅速展开,并很快传入中国.有关X光的知识在我国传播虽早,但X光设备除了部分外国人在华所建医院和医学院外,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我国传布与使用并不广.其传入中国后,被视为古代中国洞见肺腑的神镜在近代的发明与再现,并被赋予种种社会想象和文化蕴意.研究X光知识与技艺在华的传播过程,可...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世纪初期随着西方近代学的传入,中国学者对许多科学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些问题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在众多的理论问题之中,以“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涉及范围广泛,影响深远。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中国近代地理学研究方向的影响,并试图通过这一研究,分析中国近代地学发展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早期来华的教会女医生是中国近代女西医群体的先驱,她们在展现精湛医术的同时,引领华人本土女子踏上习医之途。经由出国留学、教会医院和医疗学校培养等多种途径,女西医人员日益增多,20世纪初,业已形成一个新的女性职业群体-女西医。她们或服务于医疗机构,或供职于官办医院,或独立执业,或热衷医学教育,塑造了全新的职业形象,赢得了一定的社会尊重。她们的人生履历冲破了传统的妇女观念和社会习俗,标志着旧时代女性的自我觉醒,昭示着中国妇女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焕文和吴冰心分别在1909和1914年发表的关于茯苓和白木耳(银耳)的论文是近代中国学者发表的最早的两篇科学研究真菌的论文,这对于完善中国近代真菌科学史的早期面貌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王焕文的论文长期未能得到真菌学史家的关注,吴冰心的生平活动及其论文的具体内容亦乏梳理与分析。通过将论文的内容置于两者的学术活动背景中考察,可见两者的相关研究都受到了个人科学兴趣和中国本土物产历史文化的双重影响。王焕文的论文之所以受到真菌学史界的忽视,主要是由于学科视野的局限,以及对外文资料和域外文献的关注不够。宏观地看,王、吴两者的研究也是近代科学与中国本土社会的物质生活相结合的两个实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论述了甲午战争之前,中国近代社会心理与近代建筑的相互关系,着重介绍了在西方建筑冲击下中国传统心理的变化,以及变化之下的社会心理对建筑观念的影响。通过论述说明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国内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建筑形式,这些新事物又引起民社会心理的近代化,同时与传统的伦理观念、封建迷信发生了激励的冲突,造成近代初期中国社会复杂的社会心理,在初步的冲突之中,近代建筑与社会心理艰难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蔡海榕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3):34-39,12,110
在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建立过程中,吴越和岭南地区知识分子的地域文化特色对中国近代科学的理想主义与功利主义传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当代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吴越、岭南地域文化传统仍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认真研究中国近代科学发展中的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健全中国当代科学文化,克服过度的功利化倾向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竺可桢,浙江绍兴人。当代著名地理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成就: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我国自然资源综合研究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的特色及地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地理学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被当时地理学者誉为“地理学之极峰”、“地理学的最终目的”的区域地理学更为突出。该文通过中国学者在区域地理学的理论探讨、方法研究,以及专区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分析了中国近代区域地理学 双及在世界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科学团体大量出现,由此形成了有效能的科研群体、加强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科学研究的进展。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基本形成,它标志着中国近代科学研究的真正开始和近代科学在中国的确立。  相似文献   

19.
成立于1932年1月的中央农业实验所,隶属于当时国民政府实业部,为国家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及主管全国农业技术改进的农业最高机关,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农学研究开始走上体制化的发展道路.中央农业实验所与国家权力之间保持彼此依赖和同构互融的关系,这反映了中国近代农学研究体制官办集中的色彩,与此同时,中央农业实验所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国家对其研究给予了较多的尊重.中央农业实验所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活动和交流,在中国近代实验农学发展方面表现卓越,同时它还指导、联络全国农业科研组织,协助筹设各省农业改进机关和农事实验场.上述工作,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的体制化发展.  相似文献   

20.
邹代钧与中国近代地理学的萌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代钧(1854-1908)是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曾随刘瑞芬出使英俄(1886-1889),学习西方测绘理论和方法。1895年在武昌创办了中国地理学的最早组织-舆地学会,该组织出版了大量用西法测绘的高质量的中外地图,这些图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广为流传,影响较大。他还撰写了大量的世界各国地理志和边防地理著作。本文主要介绍他的生平和学术成就,研究他对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