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伦理学界通常认为道德非认知主义有两大理论吸引力:一是能解释道德判断与动机为何有着紧密联系,二是保持本体论上简洁。论证表明这两条都不成立。情绪表达与动机之间没有概念必然性,虽然情绪主义可以主张情绪与动机在心理学上存在紧密性,规范-表达主义可以主张有条件的概念必然性,但都难以将道德判断从非道德判断中鉴别出来。比约翰松与麦克弗森试图给出一个自然化解释:类别直觉有助于促进社会协作。论证表明道德判断的个体化不依赖判断的社会功能,比约翰松与麦克弗森的方案不成立。  相似文献   

2.
认知的本质就是计算是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核心,却一直遭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责难和攻击.本文运用科学哲学中关于理论评价的增殖力标准,论证了认知计算主义是一个很有力量和前途的研究纲领,同时指出计算与其物理实现可分离的预设是它的软肋,最后分析了为消除这一软肋认知计算主义正在发生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3.
符号主义是认识人工智能的一种重要而且有一定影响力的方式,主张使用物理符号系统模拟表征智能,甚至被认为是认识人工智能的最重要的“范式”。德雷福斯从海德格尔现象学哲学出发,对人工智能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智能是此在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的智识能力,是人在生存过程中对环境局势的经验性认知和熟练应对(skillful coping),需要由实践性和体会性知识汇合而成,不仅仅是符号主义人工智能所理解的逻辑推理、符号抽象等可以被表征的能力。德雷福斯对符号主义智能观的批判,可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1)理性主义传统智能观;(2)知识表达形式和知识组织结构;(3)智能等级的划分。对此,根据德雷福斯的批判,符号主义远不能澄清智能的本质,无法突破以往理性主义计算思维智能探索的局限,也不能指导未来制造智能的方向,不足以构成一个“范式”。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领域出现了反思转向,与之相对应,在道德哲学领域出现了实践转向。无论是一般伦理学还是应用伦理学,就道德方法论而言主要有对立的两派,一派是道德一般论者,一派是道德特殊论者。道德一般论者提出的工程模式倡导理论立场,而道德特殊论者则反对这样的立场。这两种立场都是比较极端的。广泛反思平衡方法是第三种道德方法论。它既可以克服一般主义工程模式的缺陷,也可以弥补特殊主义和反理论的不足,这正是其平衡一词体现出来的内在哲学意蕴。在从事计算机伦理学的研究中,计算机伦理学家或是道德哲学家们也要贯彻广泛反思平衡这一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计算机伦理学的研究获得真正的辩护。  相似文献   

5.
知识论析取主义是当代知识论的新思潮。该理论汲取了知识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元素,并且以此为基础尝试解决知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新恶魔论题是外在主义理论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因此该论题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知识论析取主义要面对的问题。基于行动哲学中对行动理由的讨论,在知识论领域也可区分出辩护性认知理由、动机性认知理由和解释性认知理由。在此基础上,知识论析取主义者获得了回应新恶魔论题的一种方法。在回应怀疑论攻击的过程中,认知行为与认知结果之间的规范性关系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最早独立于宗教来探索世界和自身的是古希腊人。他们把这种探索称做“philosophy”(哲学),它由希腊词philos(意为“爱好……的人”)和sophia(意为“智慧”、“知识”)构成。他们在探索,正是因为他们酷爱智慧和知识。自古至今最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曾向自己提出过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正义?”这属于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的范畴。“moral”(道德)一词,源出于拉丁词mores,意为“方式”。因此,道德哲学研究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探索也引伸到了其他一切方面,它可以涉及自然界中大至宇宙小到草芥的任何事物。…  相似文献   

7.
早期情绪主义者提出了道德与审美的经典类比,即人们做出道德评价的过程,与审美经验具有高度相似性。近些年来,认知科学研究表明,道德与审美系统的确具有重要的相似性,分别是共情的力量、情境的影响和普遍语法的制约。但是,与道德情绪主义的核心主张不同,人们形成道德评价和审美经验的机制并不仅仅是情绪与感觉反应,也涉及大量复杂的认知处理与加工。  相似文献   

8.
休谟主义和康德主义被认为对我们的实践理性或者理性能动性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乃至不相容的解释:休谟主义被认为不仅得出了一种关于实践理性的怀疑论,而且也对道德原则或道德要求的绝对地位造成威胁,相比较而论,康德主义则被认为维护了实践理性的"自主"地位和道德要求的"绝对"地位。本文旨在表明,一旦我们澄清了休谟主义的两个构成要素——它对行动的理由和动机的说明以及它对工具合理性原则的基础地位的强调——的本质和地位,并给予康德伦理学以一种适度的"自然主义"解释,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意义地缓解在这两种观点之间被认为存在的张力。本文也试图表明,放弃对实践理性的一种康德式的、基础主义的探讨,转而采纳一种以实践承诺为核心的语境主义探讨,或许是值得向往的。  相似文献   

9.
生成主义已然取代计算主义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主导范式,但是它的历史根源,特别是其控制论根源,往往在认知科学的历史分析中被忽略。然而,正是这一外在于认知科学的控制论根源最终导致了生成主义的诞生。生成主义统一了认知研究的两大科学传统,一个是外在于认知科学的控制论传统,一个是内在于认知科学的人工智能传统。认知科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认知主义、联结主义、具身动力主义和生成主义。相应地,控制论的发展也经历了一阶控制论、阿什比控制论、二阶控制论和认知生物学,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也同样经历了老式的AI(即Good Old-Fashioned AI,GOFAI)、联结主义AI、具身-嵌入AI(embodied-embedded AI,EEAI)和生成AI(enactive AI)。梳理控制论传统和AI传统的发展脉络,挖掘生成主义的控制论根源,以便更好地理解生成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莱布尼茨、丘奇和图灵等人所奠定的计算的数理理论的基础上,数字计算机诞生,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将其命名为人工智能。受逻辑与数学的影响,这一时期人工智能主要遵循计算主义的建构方法将认知看作符号计算,但这一做法遭到了强烈的哲学批判,随着日本第五代计算机计划的幻灭,计算主义彻底陷入低谷。事实上,计算主义以其符号表征和符号操纵的方式已然实现了对人的计算智能的建模。由于计算智能是人类智能的重要部分,因此构建强人工智能离不开计算主义。不过这些批判也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即经典计算主义需要新方向、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的证伪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蔡仲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11):7-10,17
证伪主义近年来一直是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了证伪主义在经济学方法论中的起因及其发展的历史线索。本文认为经济学研究方法中的困难:如经济学理论的证实性差,经济学理论的抽象化,实证性的趋势的加强等是证伪主义的起因。但经济学家在赞扬证伪主义的同时,并没有在自己的实际研究工作中采用证伪主义,造成了布劳格所称之为的“无关痛痒的证伪主义”的尴尬局面,本文认为这是西方经济学家仅注意波普科学哲学中证伪主义的部分,而忽略其批判理性主义和科学知识进化论所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论和解释方式的讨论,可以大体上划分为自主论和还原论(或称之为"分支论"),两种观点在对"突现"的理解、解释方式的看法是相互对立的;而对于"突现"问题和解释方式的讨论,最终可以归结到对进化现象的解释.对进化过程给予公理化解释和动力学演化过程的计算描述是还原论的观点,但是,这种计算解释遭受到即使不是无限也是巨大的复杂性的困境.强大运算能力的计算机和计算机仿真实验成为解决计算困境的突破口,以康韦(J.Conway)证明了细胞自动机与图灵机完全等价为契机,导致了对生命过程的计算主义理解的兴起并产生了计算主义生命本质观.计算主义生命本质观带有还原论的色彩,但是,并非完全地支持还原论,实际上弱化了还原论,因为主张从部分到整体的突现过程的可计算性与可预言性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斯特雷文斯提出的解释的关键环节表述(Kairetic Account)①,是当今最新的科学解释理论。此理论主张:从因果影响之中,挑选出解释相关于我们所要理解的现象。虽然与以往的解释的物理主义不同,但此理论仍然是一种解释的物理主义。然而,根据本文研究,斯特雷文斯的解释的物理主义仍然是站不住脚的;突现现象的出现、因果闭合性的不合理性,都对他的解释还原和解释物理主义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生成主义是认知生态学奉行的认知研究纲领,它超越了传统的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哲学观,它在方法论上超越了传统的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它自身蕴涵了以欧陆现象学和东方佛学静心修持传统为代表的第一人称方法,以生物学方法和动力学方法为代表的第三人称方法,以及基于一三人称整合的、以丹尼特的异类现象学和瓦雷拉的神经现象学为代表的第二人称方法,这是它特有的三种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具身心智的物理主义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心智和理性是具身的。从维果茨基活动理论传统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典型例子以及西伦和史密斯的动力认知案例的分析,对认知语言学中发展起来的两种具身认知主张进行了批判。论证了具身的认知观并没有能够推翻认知是一个在认识上独立存在的客观属性的过程这样一种物理主义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具身的认知观所面临的物理主义困境。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类认知在根本上是明晰的还是隐默的”这一问题,认识论隐含着“隐默主义”和“明晰主义”两种路径。波兰尼认为,明晰知识是一种幻象,精确知识必然包含着不能被清晰阐明的个人化的隐默认知因素;而布兰顿认为,隐默认知可以被表达和阐明,我们的知识最终是明晰的。两位哲学家关于认知的划界、明晰认知与隐默认知的关系、认知的社会维度、认知的对象等共同议题提出了异中有同的观点,这两种哲学立场的会通将构建更为圆融的认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西方科学解释理论的困境或疑难,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语义学与语用学的对立,哲学前提上表现为逻辑主义与历史主义的对立,哲学本质上则表现出抽象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基础上,吸收哲学解释学的理论成果,走向批判的历史的理性主义,是科学解释哲学研究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正>解数学题的过程是计算过程,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也是计算过程,但生命的过程、思维的过程乃至整个宇宙的运行过程是计算过程么?一种被称为计算主义的思想认为后者是肯定的——宇宙看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计算机,而其中的物质运动过程则是自然的计算过程。计算主义伴随着20世纪的计算和信息革命而出现,并在与其相互影响中发展成为了一种世界观。李建会教授在《计算主义——一种新的世界观》(以下简称《计算》)一书中追踪了计算主义的兴起、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把计算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或过程:智能和心灵的计  相似文献   

19.
克莱因教授最近提出的无限主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无限主义是这样一种辩护理论,它主张辩护的理由的结构是无限且不重复的,克莱因认为这是知识论的无穷后退问题所蕴含的要求,因而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途径。克莱因通过精细的分析告诉我们,无限主义能对最有认知价值的推理知识给出很好的说明,能经受住各种反对意见,是一种有前途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现象意识表征主义(或意向主义)指意识或经验的现象特征等同于或随附于意识的表征内容,该立场蕴含了没有表征内容之间的区别就没有现象意识之间的区别。哲学研究者利用一些模糊图形提出反例,指出同一图形会产生不同的现象经验,以此质疑表征主义特别是非概念性表征主义的合理性。本文将建议一个策略以应对麦克弗(F. Macpherson)森提出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模糊图像反例。同时提出一种新的模糊图像反例,非概念表征主义仍然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