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PICl6F877单片机为核心研制的,为自动化仪表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调校、检修、维护提供各种标准信号的智能仪表测试仪。它能测量和发出4~20m A DC电流信号,0~10V DC,0~200m V DC电压信号,5种常用热电偶信号(mV,℃),3种常用热电阻信号(Ω,℃)及24V DC电源。其独到之处是可发出无源热电阻信号(Ω?A,℃)。  相似文献   

2.
基于牛血清白蛋白(BSA)对强力霉素(DC)的增敏效应,建立了一种简单、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信号增强型荧光分析新方法以检测DC含量。由于增敏效应,BSA的存在显著增强了DC的荧光信号。这可能是由于DC分子进入BSA的疏水空腔结构中,DC分子的运动受到限制,导致DC的荧光信号显著增强。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DC检测的线性范围为20 nmol/L~40μmol/L,检出限为5 nmol/L(RSN=3)。此外,该方法已经被用于牛奶样品中DC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热电阻温度测量精度,用径向基(RBF)神经网络建立了Pt100热电阻温度测量模型并与BP网络模型进行了比较.用分度表数据训练神经网络,研究了模型的分布密度范围,讨论了热电阻检定方法.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精度高、稳定性好;470~560℃范围内,样本数据分度间隔为1℃时,适宜的分布密度范围在0.3~1.0.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利用镍金属的优良特性,通过特定的工艺处理和控制,研制出了性能价格比高的薄膜温度传感器,其使用温区为-50~250℃;TCR 可达5900(10~(-6) /℃);线性度为±2. 13%;响应时间≤0. 2秒;电阻值为100~150Ω并可调整。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白光LED(Light Emitting Devices)光源高效稳定的直流偏置电源问题, 设计并研制了一种Buck型双DC/DC(Direst Cunent)并联供电系统。该系统采用ARM7(LPC2148)作为主控制器, 利用电压反馈调整两个DC/DC 模块的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实现稳压, 利用两个PMOS (P-channel Metal-Oxide-Semiconductor)电子开关分别控制两个DC/DC支路实现均流。实验结果表明, 电源实际输出电压与设定值的误差小于2%, 两个支路电流的偏差小于1%, 电源供电效率可达75%~80%。在电源开启和关断瞬间的瞬时测试结果显示, 驱动电压无尖峰现象, 电压从0上升至1.6 V的时间约为20 s, 关电降至0 的时间约为65 s。两个DC/DC模块交替工作, 延长了供电系统的使用寿命。该供电系统在LED照明和可见光通信设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为设计多DC/DC模块的高效均流并联供电系统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介绍一种高性能的微温差测量仪表 ,测温精度 0 .0 1℃ ,分辨率 0 .0 0 1℃ ,测温范围 2 0℃ /档 ,可广泛用于配热电阻的各型式的工业二次自动化仪表 ,及实验室精密温差测试 ,使用方便 ,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7.
高精度热电阻温度传感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影响热电阻作为感温器件的温度传感器(以下把热电阻和转换器的整体统称传感器)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办法,采用本文方法生产的水温度传感器,性能指标如下:测温范围:0-100℃;环境温度:-20-85℃;相对湿度:95%;温度测量精度:0.01%;一致性:0.01℃;分辨率:0.01℃。[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针对一阶温度补偿的基准电压源仍有较高的温度系数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分段补偿的设计方法,以降低基准电压源输出电压随温度的漂移。利用带负电阻放大器的增益对温度敏感的特性产生一个随温度变化的电压信号,用该电压信号驱动一个PMOS管在3个温度段内对基准电路注入或抽取电流的方式进行分段补偿。仿真结果表明:当温度在-40~125℃范围内变化时,基准电压仅变化0.311mV,温度系数为1.89×10-6℃~(-1),电源抑制比在低频时为-90dB。该带隙基准源在温度为-15℃、34℃、76℃时,基准电压对温度的函数曲线的的曲率为0,在标准工艺下温漂系数较低。该研究可为ADC、线性稳压器、DC/DC转换器等电路提供高精度的基准电压。  相似文献   

9.
本防盗报警门铃采用了专用模拟声响的软包装集成电路,即CMOS电路。当门铃部分受到触发时,内存模拟声信号即被读出,发出一种清脆的“叮咚”声;防盗部分被触发时,则发出一种悦耳的报警声。 主要性能:DC4.5~6V;静态电流≤10mA;动态电流≥150mA;音压级≥60dB。  相似文献   

10.
在无线电教学中常常涉及到调幅波功率的计算问題。可是,一些专著和教材在计算调幅波的功率时都是在载波角频率ω_0大大于调制信号角频率Ω的条件下进行的,此时调制信号中sinΩt在高频振荡周期内可以认为是一个不变的常数。这样计算的功率,P_调=p_0(1 m~2/2)。但是在有些情况下载波角频率ω_0并非大大于调制信号角频率Ω。如在彩色电视中为了传送彩色信号并与黑白兼容,在PAL制中采用彩色付载波为4.43361875MHZ,而彩色调制信号最高为1.5MHZ左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调制信  相似文献   

11.
程序测试无疑是保证程序质量的关键步骤。提出新的程序测试类型:在编码过程中测试、系统性测试、自动化测试、测试台测试、目的性测试,并附以实例说明每种类型适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面向对象软件测试是面向对象软件开发的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保证软件质量,提高软件可靠性的关键.但目前的研究现状与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技术以及程序设计语言的研究相比尚显薄弱.本在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对软件测试影响的基础上,讨论了面向对象软件测试的测试策略及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13.
听力测试是语言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个体语言行为的一种重要手段。数十年来,分离式听力测试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英语考试中。然而,近年来有很多学者对分离式测试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现行的英语听力理解考试不能真正体现受测者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交际法听力测试随着交际法理论的发展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两种测试各有利弊,不能只是简单舍弃,而应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Web系统开发过程在按照网络生命周期划分的各个阶段中所进行的主动测试内容.  相似文献   

15.
Web应用软件测试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Web软件具有的异构、分布、开发平台无关的特性,提出了一种web软件测试过程模型,将测试流程划分为Web测试准备过程模型和执行过程模型两类活动对其进行建模,分析并讨论了软件测试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测试方法和工具。可帮助软件开发人员提高测试效率,提高web软件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软件测试技术及其支持工具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软件测试的概念、方法、基本过程和软件测试自动化的基本理论,详细说明了软件测试及其自动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如何正确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各种测试方法、技术和工具,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以期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软件测试的重要性.最后介绍了Parasoft公司3个很有特色的软件测试支持工具.  相似文献   

17.
民航英语测试是专门用途英语测试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测试内容和形式与民航英语专业性和真实性的特点紧密相连。通过对民航英语测试进行界定,并以交际语言测试理论为基础,从民航英语测试目的、测试任务、测试情境及测试参与者四个维度探讨民航测试的设计原则,旨在深化专门用途英语测试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可达性测试的效率、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一种并行程序可靠组合测试策略.首先确定并行程序同步串中竞争接收项的向量时钟关系;然后构造初始竞争表(RT);接着根据横向增长规则和纵向增长规则对RT进行增长,直至并行程序同步串所有的竞争接收项均包含在RT中;最后根据竞争表RT产生竞争变体并进行可达性测试.该策略能保证每个竞争接收项的发送项均发生改变,同时减少竞争接收项的发送项改变次数和运行错误同步串的次数,硬件资源要求不高.实验证明该策略能减少测试同步串和竞争变体的数量,并提高测试的效率、可靠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在介绍软件测试的基础上,阐述了如何建立企事业单位软件测试体系。  相似文献   

20.
Forms enhance both the dynamic and interactive abilities of Web applications and the system complexity. And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test forms completely and thoroughly.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arry out the form testing by different methods in the related testing phases. Namely, at first, automatically abstracting forms in the Web pages by parsing the HTML documents; then, ohtai ning the testing data with a certain strategies, such as by requirement specifications, by mining users' hefore input informarion or by recording meehanism; and next executing the testing actions automatically due to the well formed test cases; finally, a case study is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convenient and effective of these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