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文化的原始记录以诗歌的方式开始.诗歌贯穿了中国人5000多年的文化生活,诗歌也走进了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语文试卷.  相似文献   

2.
<正>作品简介:随着人工智能生成艺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和机器的合作方式为诗歌相关生成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从大脑分区协作的角度来探讨人类如何理解诗歌,并使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和艺术形式来解读中国传统诗歌文化,使人们能够体验不同于传统阅读的“读”诗方式,从而帮助人们从新的角度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汪晓勤 《科学》2003,55(6):58-60
尽管诗歌与数学在今天看来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但从历史上看,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问题和解答、运算法则以诗歌形式来表达,数学家本人也可能是诗人,数学家用数学方法来分析诗歌,诗人用自己的作品歌颂数学家的业绩,诗歌中融入了数学的概念或意象,等等.自然,第一种情形乃是数学教育史研究中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正她是因诗歌从微信平台突然炸红的名人,她是饱受争议的女性诗人,她是患有疾病与命运抗争的农村女人,她是余秀华,她摇摇晃晃地穿过人间……《摇摇晃晃的人间》是生活赋予余秀华的磨难,是一名脑瘫患者日常生活状态最真实的写照。先天患病诗歌成了生活的寄托2015年,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歌红遍中国,伴随着公众的刷屏,作者余秀华从湖北省钟祥市石排镇横店村走进了全民的视线。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与诗歌和传说距离很近的地方,这也是一个必须以“石头”作为文化与生存注脚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大家都认为中国古代的诗歌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但是有人说一些诗歌含有科学道理你可能就有些吃惊,是吗?会有这样的事情?其实,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在观察自然,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发现、揭示自然本质,艺术家则通过不同手法表现自然,但在观察自然的时候也能够发现自然的本质.中国古代的一些诗词中就包含着一些科学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古诗与气象     
中国诗歌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内容涉及气象知识的为数不少,其中借气象景观表达纯真爱情的最为亮丽,或气势磅礴、热情奔放、直抒胸臆,或诙谐、俏皮,有浓郁的生活色彩。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海洋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正海 《自然杂志》2005,27(2):99-102
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广大沿海地区自先秦以来有着越来越发达的农业经济区,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世代与海打交道,靠海、吃海、用海,创造了中国古代灿烂的海洋文化.中国海洋文化不仅地域很大,而且内涵十分丰富.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受到黄河文化的深刻影响和制约,有着明显的农业性.如果把西方海洋文化称为海洋商业文化,那末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可称为海洋农业文化,两者均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9.
一段时间以来,在媒体上的文化新闻中,看到和听到最多的是"恶搞"的新闻,一会儿是"四大名著遭恶搞",一会儿是"红色影片遭恶搞",一会儿是"伟大诗人屈原被恶搞",一会儿是"古代诗歌遭恶搞",一会儿是"孔子遭恶搞"……一时间,恶搞几乎充满了人们的视听空间。  相似文献   

10.
毕劲松 《科学之友》2008,(10):106-107
文章分析了先锋派诗歌一味沉溺于形貌修辞学,忽视内容与思想深度的挖掘,超出了新奇求异心理的那个“度”,从而导致流于形式的弊端,为诗歌今后的发展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晋芳 《科学之友》2009,(3):152-153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就要从古典诗词的宝库中汲取丰富的养分,这也正是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此类题型屡试不衰的重要原因。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考试中最头疼的也最难于拿分就是古诗鉴赏题。那么,如何准确领会古典诗词的意蕴?笔者认为首先要掌握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周奕旻 《科学之友》2009,(7):124-125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灵魂,和谐的语文生活是构筑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要抓住机遇和挑战,积极规范语言文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营造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语言文字生活为目标,全面推行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语言文字观,全社会合力构筑和谐的语文生活。  相似文献   

13.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灵魂.和谐的语文生活是构筑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我们要抓住机遇和挑战.积极规范语言文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营造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语言文字生活为目标,全面推行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语言文字观,全社会合力构筑和谐的语文生活.  相似文献   

14.
中国陶艺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但十几年的发展已同世界陶艺主流相结合。文章通过对现代陶艺的介绍,将之与传统陶艺相比较,深入分析现代陶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从而证实中国陶瓷文化艺术有着最纯真、最本体的袁达方式和语言,中国现代陶艺的风貌既是崭新的,又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是科技和文化交融发展的结果。中国现代陶艺从感觉泥性.到超越泥性,到演绎泥性,逐渐走向成熟,而且中国文化有着强盛的生命力。百年来数代艺术家都曾面对的中西文化交流和碰撞问题,将在一种新的文化语境、新的历史高度上展开。  相似文献   

15.
沈春生 《科学之友》2009,(12):138-139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英汉两种语言存在于两种文化之中,因此它们有着各自的历史、社会、生活环境、生活经历、习俗和宗教等。而这一切就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相同的词汇具有不同的联想意义,即文化负载词。文章主要讨论文化、语言和文化负载词或短语的关系,并把联想意义分为3种类型,接着探讨了与之相应的翻译,并提出了几种翻译技巧以达到流畅翻译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宁建庚 《科学之友》2008,(4):116-117
文章从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导致英汉动物词语文化意义趋异的因素,并对其分类进而找出相适应的交际方法,揭示出在语际交流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言语假信息的产生是因为交际双方受到语用原则影响的缘故,而为了特殊效果而释放假信息比释放真信息达到的效果好是言语假信息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本文试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分析人们在言语行为中选择使用言语假信息的情况,最后指出它们是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石军 《科学之友》2008,(7):129-130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可以折射出一种语言社团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在不同的语言中,语言的感情色彩变化受民族文化心理的制约。文章主要从民族文化心理的角度来探讨英汉语言的感情色彩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消除语言文化的障碍,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薄利娜 《科学之友》2009,(5):144-146
文章详细解读了影响中美两种广告语言的一些重要文化成分,希望通过解读能建立并加强人们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的文化意识和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