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了解河南农村汉族成人体脂发育水平及其年龄变化。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手册》方法,对河南1000名农村汉族成人进行体质测量。结果:得到了河南农村汉族成人6项皮褶(面颊皮褶、肱二头肌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和腓肠肌皮褶)厚度。结论:河南农村汉族女性躯干部、四肢和面部脂肪厚度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男性,躯干部、面部脂肪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而男性相反。  相似文献   

2.
在四川简阳调查了699例(城市男性137例、女性151例,乡村男性205例、女性206例)的6项皮褶(腓肠肌皮褶、髂前上棘皮褶、肩胛下皮褶、肱三头肌皮褶、肱二头肌皮褶与面颊皮褶)厚度值,分析了简阳汉族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研究表明:(1)无论城市或是乡村,女性各皮褶厚度值均比男性高,男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男性皮褶厚度值均比乡村男性高,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市女性皮褶厚度值均比乡村女性高,除面颊皮褶外,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简阳汉族男女皮褶厚度曲线随年龄增长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3.
运用人体测量学方法对四川羌族602例(男299例,女303例)成年人进行7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嵴上、髂前上棘、小腿内侧)厚度的测量,分析该族群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并与我国部分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四川羌族男性和女性的躯干皮褶厚度总体上高于面部和四肢皮褶厚度,后者最低;(2)男性和女性的7项皮褶中,均是髂嵴上皮褶厚度最大,肱二头肌皮褶厚度最小;(3)女性的皮褶厚度和体脂率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的数值,性别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男性和女性各项皮褶、体脂率之间均存在正相关,相关性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5)同西部地区13个族群基于皮褶厚度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羌族男性与甘肃汉族最接近,羌族女性与四川汉族、贵州屯堡人最接近.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体测量法,在四川昭觉测量402例(男197例,女205例)大凉山彝族成人6项皮褶厚度(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小腿内侧皮褶)。研究结果显示:1)男性躯干部脂肪发育优于四肢,女性躯干和上肢后部皮褶发育较好。2)6项皮褶厚度值女性均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显示,男性肩胛下皮褶和髂前上棘皮褶厚度值与年龄呈正相关,但年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女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值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与国内8个族群比较,大凉山彝族男、女性皮褶厚度值接近于西南少数民族的值。可见:大凉山彝族皮褶发育特征具有西南少数民族的遗传特点,身体皮下脂肪相对较薄,体型纤瘦。  相似文献   

5.
中国京族成人皮下脂肪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国京族305例(男160例,女145例)成人的6项皮褶厚度(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厚度)及体脂发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男女同年龄组比较,女性皮褶厚度值和体脂百分含量(%)均高于男性,性别间存在极显著差异.2)男性6条曲线分布较稀疏,面部、上肢和躯干部的皮下脂肪在40-49岁组较厚,在30-39岁组较薄,下肢皮下脂肪发育情况则相反.3)女性除二头肌皮褶外,其余5条曲线分布较密集,面部皮下脂肪随年龄增长持续增厚,四肢和躯干部的皮下脂肪在40-49岁组最丰富.4)京族成人的皮褶厚度发育低于北京汉族,优于贵州布依族和宁夏回族;与达斡尔族相比,京族男性在30-49岁期间其上肢和躯干部的皮下脂肪较薄,而下肢的皮下脂肪较厚;京族女性上肢和背部皮下脂肪较薄,而腹部和下肢的皮下脂肪较丰富.  相似文献   

6.
山东汉族成人皮褶厚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9年6月在山东寿光调查了778例(城市男性156例,城市女性150例,农村男性272例,农村女性200例)山东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厚度.分析了山东汉族成人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男女同年龄组比较,总体来说,女性皮褶厚度高于男性皮褶厚度.(2)6项皮褶指标中,男性以肩胛下皮褶最大,而女性则以三头肌皮褶最大.(3)城乡对比显示,总体来说,城市组皮褶发育优于农村组.(4)与其他4个族群比较,总体来说,山东汉族皮褶发育优于布依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逊于北京汉族.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白马人的脂肪发育特点及族群关系,以四川省平武县233例成年白马人为研究对象,运用人体测量方法调查白马人的7项皮褶(面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髂嵴上、髂前上棘、小腿内侧)厚度和体脂率,并与我国西南地区的15个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白马人男性躯干部分皮褶较厚(其中髂嵴上皮褶厚度最大),四肢皮褶厚度较小(其中肱二头肌的皮褶厚度最小);女性除了肱三头肌皮褶较厚以外,其余部位的皮褶厚度情况与男性相同.同年龄组女性的7项皮褶厚度均大于男性.体脂率结果显示,白马人男性不属于肥胖,白马人女性45岁以上的属于肥胖.基于皮褶厚度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白马人与四川羌族的亲缘关系最近,与四川汉族、贵州屯堡人和甘肃汉族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采用随机整群取样调查法,在福建漳州调查了679例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皮褶)厚度,分析成人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1)女性各项皮褶厚度值均比男性高,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男性皮褶厚度值高于乡村男性,城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皮褶厚度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项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面颊、肩胛下皮褶厚度随年龄增加极显著;(5)与少数民族族群的聚类表明闽南地区汉族的皮褶发育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点,与汉族族群的聚类表明男性接近北方汉族男性,女性则更接近南方汉族女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布朗族成人皮褶厚度值的年龄变化规律及其与其他族群的差异,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604例(男性248例、女性356例)布朗族成人的6项皮褶厚度进行测量,并运用Excel(WPS)和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布朗族男性的髂嵴上皮褶最厚,6项皮褶厚度与年龄不存在相关性(P0.05);布朗族女性的髂嵴上皮褶最厚,各项皮褶厚度基本在40~50岁达到最大,女性的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嵴上皮褶和小腿内侧皮褶厚度均与年龄呈负相关。(2)与国内其他族群比较,布朗族上肢和躯干的皮褶厚度中等,下肢的皮褶厚度偏低。(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布朗族的6项皮褶厚度值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0.
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皮褶厚度及其年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量了310例(男152,女158)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的6项皮褶(腓肠肌位、髂前上棘位、肩胛下位、三头肌位、二头肌位、面颊部)值,分析了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1)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躯干部皮下脂肪厚于四肢部位,以背部最突出;2)6项皮褶厚度性别差异均高度显著(P<0.001),女性的皮褶厚度值均高于男性;3)男女30~岁组前皮褶厚度明显上升,35~岁时下降,之后男女略有不同,男性呈波浪式上升,女性则缓慢上升;4)男女6项皮褶厚度值均呈正相关;5)布里亚特蒙古族皮褶厚度发育总体优于达斡尔、布依、乌孜别克、俄罗斯和云南蒙古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用皮褶厚度、体脂率法评价江淮地区汉族肥胖的标准,于2010年在安徽滁州和江苏淮安调查了1 426例(城市男性309例,乡村男性414例,城市女性312例,乡村女性391例)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通过身高、体重来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通过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来计算体密度,采用Brozek公式计算体脂率.用BMI、皮褶厚度、体脂率分别评价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肥胖率.结果表明:(1)江淮汉族男性BMI值为(24.1±3.6)kg/m2,女性BMI值为(23.8±3.6)kg/m2.用BMI法判断,江淮汉族超重率男性为34.7%,女性为30.7%;肥胖率男性为14.4%,女性为13.2%.(2)随年龄增长,肱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值、BMI、体脂率增大,身高下降.(3)用长岭晋吉皮褶厚度法判断,江淮汉族肥胖率男性为39.8%,女性为30.4%.皮褶厚度法得出的肥胖率远远高于BMI法,两种方法存在较大矛盾.本研究认为用肱三头肌皮褶与肩胛下皮褶之和来判断中国人群肥胖的标准,男性应该在35~45 mm之间,女性应该在45~55 mm之间选取.(4)用长岭晋吉体脂率法作为判断肥胖的标准,肥胖率男性为43.3%,女性为5.3%.用体脂率和BMI法判断江淮汉族成年人的肥胖存在较大矛盾.长岭晋吉体脂率法男性标准定得太低;女性标准定得太高.本研究认为用体脂率来判断江淮地区汉族肥胖,男性以大于24%、女性以大于28%为宜.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0年邵阳市城乡60~64岁和65~69岁两年龄组男女老年人的体质监测结果,对比研究了邵阳市城乡老年人的身体形态指标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邵阳市城市男性老年人体重和克托莱指数明显高于乡村,而腹部皮褶厚度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城市男老年人比乡村男老年人要明显增厚;邵阳市城市女性老年人的体重、克托莱指数、三围、腹部、上臂和肩胛皮褶厚度等身体形态指标均明显高于乡村;邵阳市城市男女老年人的体型均大于乡村,腹部脂肪堆积程度均高于乡村,肥胖趋势也高于乡村,但身高均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针对上述结果,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提高邵阳市老年人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湖南宁乡县乡村汉族体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湖南宁乡县乡村418例(男197例,女221例)汉族成人体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 湖南宁乡县乡村汉族男性平均体型值为3.5-5.3-1.8,属于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女性平均体型值为4.9-4.9-1.4,属于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② 男性以30岁为体型分界点,30岁前男性肌肉较发达而体脂相对菲薄,30岁后随年龄增长皮下脂肪积累量增加但体型变化不大;女性以40岁为体型分界点,40岁前随年龄增长肌肉渐趋发达,身体线性度下降.40岁后肌肉和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但体型变化不明显.③ 湖南宁乡县乡村汉族成人体型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其他群体相比,宁乡县男性平均体型与鄂温克族(SAD=0.36)和山东乡村汉族(SAD=0.37)最为接近,女性平均体型与鄂温克族(SAD=0.59)最接近.  相似文献   

14.
汉族、蒙古族大学生体成分与体质指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82例(男101例,女181例)蒙古族、255例(男128例,女127例)汉族大学生的身高、体重、肱三头肌皮褶与肩胛下皮褶进行测量.用长岭公式和Brozek公式估算体成分,并计算BMI、身高体重指数、Rohrer指数、Broca指数、Livi指数,对各指标进行民族间、城乡间比较.结果表明:(1)城市汉族男生的肱三头皮褶、肩胛下皮褶、体脂含量、Rohrer指数、Broca指数均明显高于城市蒙古族男生:(2)城、乡蒙古族男生的Rohrer指数、Broca指数、BMI指数、Livi指数差异明显,乡村男生各指数均高于城市男生,乡村男生身体的营养和充实程度优于城市男生;(3)男生瘦体重与身高体重指数民族与城乡间的差异均不显著.而女大学生的体成分与体质指数均未见民族间与城乡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5.
 在海南琼海市和万宁市的城市和乡村调查了汉族643例(男为334例,女为309例)成人的22项头面部体质指标,计算了13项头面部体质指数,对海南汉族头面部形态特征的年龄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① 眼内角间宽、眼外角间宽、唇高、红唇厚度这4项指标值与年龄呈负相关.上唇皮肤部高度、容貌耳长、容貌耳宽、面颊皮褶这4项指标值与年龄呈正相关.并且上述指标值在不同年龄组中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② 随年龄增长,口指数值下降,并且在不同年龄组中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海南汉族人头面部测量指标与指数值随年龄增长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应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该地区20~85周岁的城乡671名客家人进行了体型评定,与我国部分省份的群体体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广东省客家人成人体型城乡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性别间差异显著;广东省客家人体型与山东、内蒙古汉族和四川汉族比较接近,与广西汉族最为疏远;与国内其他族群相比,广东省客家人平均体型点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比较接近,与壮族和仡佬族关系最为疏远.广东客家人在体型上接近于我国北亚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