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观察力竭运动对大鼠丘脑腹外侧核(VL)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影响,探讨丘脑腹外侧核在运动疲劳中枢调控过程中的作用.选取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疲劳组.采用跑台递增负荷运动方案,建立运动疲劳模型.采用玻璃微电极的体电生理学技术,观察丘脑腹外侧核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并对其放电模式、放电频率、锋电位间隔直方图进行线下分析.得到了FG大鼠丘脑腹外侧核单簇发混合放电和规则单发放电神经元比例明显低于CG(P0.01),爆发式放电神经元比例明显高于CG(P0.01).FG大鼠丘脑腹外侧核神经元总放电频率显著低于CG(P0.05),规则单发放电频率有所升高,单簇发混合放电频率有所降低,但与CG相比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可以看出大鼠丘脑腹外侧核神经元参与了运动性疲劳的中枢调控.丘脑腹外侧核在运动疲劳引起间接通路与直接通路的调节功能失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胚后端脑原始大脑皮层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进行在体胞外记录,探讨其胚后端脑原始大脑皮层神经元自发电活的电生理学特性的发育变化。结果表明原始大脑皮层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有5种形式。胚后发育的早期为4种放电类型,以簇状放电和连续放电为主;胚后发育的后期为5种放电类型,以簇状和连续簇状放电为主。随着原始大脑皮层的发育,单个放电的动作电位时程缩短,连续单个放电和连续簇状放电频率降低,连续放电、簇状放电和连续簇状放电的持续时间延长。随着端脑原始大脑皮层的发育,神经元的兴奋性逐步提高,神经元电活动形式逐渐呈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探讨东北小鲵松果体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胚后发育变化。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对东北小鲵松果体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进行在体胞外记录。结果表明,松果体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有4种形式:单个放电、连续单个放电、簇状放电和连续簇状放电。后肢芽期有3种放电形式,没有记录到连续簇状放电。各发育时期都以单个放电和连续放电为主,但所占比例有所不同。单个放电和连续放电幅度随发育的进行呈下降的趋势,其均值变化更为明显。随着发育的进行,单个放电和连续簇状放电频率均随之增加,在变态期达最大。变态期和成体期簇状放电无明显变化,连续放电在成体期则降低。结论:神经元电活动形式随着松果体的发育逐渐多样化,放电幅度和频率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外侧缰核(LHb)中谷氨酸能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及其对5-羟色胺2C(5-HT_(2C))受体刺激的反应,阐明LHb和5-HT_(2C)受体在PD神经生物学机制中发挥的作用,通过6-羟多巴胺(6-OHDA)损毁单侧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c)建立PD模型,采用细胞外记录的方法,观察假手术组与单侧SNc损毁组大鼠LHb中谷氨酸能神经元的电活动。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损毁组大鼠LHb中谷氨酸能神经元的电活动增强,表现为爆发式放电活动增强(P0.05);LHb中局部注射5-HT_(2C)受体激动剂Ro60-0175后,两组大鼠的神经元放电频率虽均升高(P0.05),但损毁组大鼠LHb中谷氨酸能神经元放电频率升高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假手术组,且给药前后神经元的放电形式更趋向于爆发式活动(P0.05),变异系数明显升高(P0.05)。结果提示单侧SNc损毁使LHb中谷氨酸能神经元爆发式电活动增强,可能与PD相关抑郁行为发生有关,5-HT_(2C)受体参与了对LHb中谷氨酸能神经元电活动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神经系统由大量神经元组成,改进后的磁通神经元模型用来描述考虑电磁感应的神经元电活动的动力学行为.通过改变参数或选取适当的外加刺激电流以及电磁辐射下,检测到神经元电活动的多种放电模式.此外,对引入磁通量的神经元模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如Hopf分岔分析;通过相图和分岔图讨论了神经元的放电行为.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呈现多种放电模式(静息态、尖锋放电、簇放电)以及不同模式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电生理学方法,以大鼠丘脑束旁核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PIN)的电活动变化为才旨标,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与电针镇痛和电针耐受机理的关系.结果表明:电针大鼠“足三里”穴位可抑制PEN和兴奋PIN的电活动,产生镇痛效应;脑室注射CCK-8可取消电针对PEN和PIN放电的影响;而无硫CCK-8对呈现电针效应的PEN和PIN的电活动无影响.长时间电针(六小时)可使PEN和PIN的放电对再次电针无明显变化,亦即产生对电针镇痛的耐受效应.推测,内源性CCK-8可能参与电针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利用水蛭心脏细胞的神经元膜电位的动力学方程,讨论外界刺激电流对簇状放电中锋电位数目的影响,发现外界刺激电流和非失活钾离子通道激活电位具有相同的作用,神经元的活动状态随着外界刺激电流的变化,可以在簇状放电、持续放电和无放电三种状态之间转换.神经元簇状放电时,刺激电流导致神经元膜电位的去极化程度越高,在一次簇状放电过程中产生的锋电位数也越多.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不同温度下中华蟾蜍松果体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探讨松果体在中华蟾蜍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记录了不同温度下(5、10、15、20、25和30℃)中华蟾蜍松果体神经元的电活动。结果表明,中华蟾蜍松果体神经元有5种放电形式(单个放电、连续放电、簇状放电、连续簇状放电、不规则放电),在不同温度下,其各种形式放电单位所占比例不同。随着温度的升高,松果体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逐渐升高,在30℃时达到最大;放电幅度在25℃时最高,30℃时略有降低,证明松果体参与了中华蟾蜍的体温调节,可能与热敏神经元的活动有关,但热敏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9.
利用离体脑片技术,在51例家鸽顶盖脑片上用玻璃微电极胞外记录了家鸽顶盖Ⅱa-f亚层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根据家鸽顶盖Ⅱa-f 层神经元自发放电活动的特征,将Ⅱa-f亚层神经元自发放电分为3种类型:慢而不规则型、快连续型和周期性簇状放电型。天冬氨酸(Asp)对不同形式放电单位的作用均以兴奋为主,这种兴奋作用能被N-甲基-D-天冬氨酸(NMOA)增强,D-α-氨基-己二酸(D-α-AA)能阻断ASP的  相似文献   

10.
柞蚕幼虫在体胸神经节自发放电活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柞蚕五龄幼虫为材料,运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以胞外记录的方法,记录了柞蚕虫在体胸神经节的自发放电活动.结果,柞蚕幼虫胸神经节胞外自发放电有三种形式慢节律单个放电、簇状放电及连续放电.  相似文献   

11.
探究了多晶硅样品的酸溶消解法.优化了氢氟酸、硝酸建立的酸解体系,并针对多晶硅粉末状样品给出了最优消解V(H2O)〖KG-1.5mm〗∶〖KG-1mm〗V(HF)〖KG-1.5mm〗∶〖KG-1mm〗V(HNO3)约为20〖KG-0.7mm〗∶〖KG-1mm〗28〖KG-1mm〗∶〖KG-1mm〗10.比较了室温密闭消解、超声辅助消解、水浴加热辅助消解和微波消解对消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多晶硅粉末样品室温密闭消解1 h为最简便有效的消解方式.  相似文献   

12.
利用反复迭代的思想方法,讨论了一类高阶变系数函数方程x(g(t))=p(t)x(t)+〖DD(〗m〖〗i=1〖DD)〗Q_i(t)〖DD(〗s〖〗j=1〖DD)〗〖JB(|〗x(gk_j+i(t))〖JB)|〗a_jsgnx(gk_j+i(t))解的振动性,给出了这类函数方程一切解振动的几个充分条件:如果存在整数n0,使得lim〖DD(X〗t〖DD)〗sup〖DD(〗m〖〗i=1〖DD)〗Qi(t)〖DD(〗s〖〗j=1〖DD)〗〖JB2*[〗〖DD(〗kj+i-1〖〗k=1〖DD)〗p(gk(t))〖JB2*]〗aj1〖KG1.5mm〗(t〖XC152HSW1.TIF;%85%85,JZ〗I),则上述方程的一切解振动;如果存在一个整数n0,使得lim〖DD(X〗t〖DD)〗sup〖JB2*[〗p(g(t))〖DD(〗m〖〗i=1〖DD)〗Qi(t)〖DD(〗s〖〗j=1〖DD)〗〖JB2*[〗〖DD(〗kj+i-2〖〗k=1〖DD)〗pn(gk(t))〖JB2*]〗j+〖DD(〗m〖〗i=1〖DD)〗Qi(g(t))〖DD(〗s〖〗j=1〖DD)〗〖JB2*[〗〖DD(〗kj+i〖〗k=2〖DD)〗pn(gk(t))〖JB2*]〗j〖JB2*]〗1〖KG1.5mm〗(t〖XC152HSW1.TIF;%85%85,JZ〗I),则上述方程的一切解也振动. 并且给出了该方程在差分方程中的若干应用.  相似文献   

13.
环境友好型阻燃剂——含多羟基取代的六氯环三磷腈衍生物经IR及31P NMR结构表征,确定六氯环三磷腈(HCCP)与季戊四醇(PER)发生了取代反应.研究了原料配比、溶剂以及反应时间对阻燃剂产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物质的量比n(HCCP)∶n(PER)=1∶5,以四氢呋喃为溶剂反应24 h,产率达76.45%.采用垂直燃烧法测试了该阻燃剂的阻燃性能.结果显示,阻燃剂浓度达到30%以上可实现续燃时间及阴燃时间均为0 s、残炭率40%的良好阻燃效果.为提高此阻燃剂在纺织品上的附着力,将制备的环境友好型阻燃剂作为磷氮系阻燃剂与硅丙乳液乳液共混,应用于棉织物的阻燃整理,并研究了共混后阻燃剂含量对棉布耐搓洗性和阻燃性的影响,确定了阻燃剂的最佳含量为30%.  相似文献   

14.
 在优化了载体膜种类、引发剂与交联剂用量以及载体膜在预聚合溶液中的浸泡时间基础上,以聚偏氟乙烯(PDVF)为载体膜,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固定模板、单体及交联剂的加入量比为1∶〖KG-*2〗4∶〖KG-*2〗8,在乙腈中用AIBN引发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种对香豆素具有较高吸附容量(0.1518mmol/g)和理想印迹因子(2.09)的香豆素分子印迹复合膜.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表征了膜的结构与形貌,探讨了膜的传质机制及其渗透选择性.结果表明,在浓度差驱动下,该膜通过溶解-扩散机理进行传质,并在有干扰物存在时,对香豆素具有良好的分离选择性,从桂枝甲醇粗提液中提取分离香豆素的回收率达到了89.6%.  相似文献   

15.
考虑含对流项的渗流方程〖SX(〗u〖〗t〖SX)〗=um+x〖WTBX〗〖DK〗SymbolQCpuq的径向自相似解的存在性,其中,qm1, x〖WTBX〗〖XC152HSW1.TIF;%85%85,JZ〗〖KG1mm〗〖KX(〗R〖KX)〗〖KG-0.8mm〗N.注意到该方程具有伸缩不变性,故可考虑形如u(x,t)=t-(t-|x|)的相似解问题.对该方程建立了相似解的存在性理论,首先确立一个临界指标q*〖KG-0.5mm〗=m+2/N, 当对流项的指标qq*时,对任意初值A0,都存在一个单调递减的整体解.而对于m  相似文献   

16.
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模拟未来气候变暖的方法,研究崇明东滩湿地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快速生长期光合特征对模拟增温的响应,并探究其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增温使芦苇的净光合速(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分别降低了11.9%、22.5%和21.7%,但是对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没有明显影响;此外,非线性拟合芦苇叶片光合响应曲线的结果显示,两种处理下芦苇的光合响应曲线均表现为先迅速增加后渐平缓的趋势,OTC内芦苇的光合响应曲线始终位于对照的下方;同时,增温显著地降低了芦苇的表观量子效率(AQY)和光饱和点(LSP),分别降低了12.1%和22.0%;而芦苇的暗呼吸速率(Rd)和光补偿点(LCP)却显著增加,分别为16.5%和14.9%,但对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无明显影响.增温条件下,芦苇的叶氮含量(Nmass)显著减少,比叶重(LMA)显著增加,但光合氮素利用效率(PNUE)未产生显著的变化.另外,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LMA与Pmax、PNUE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与Nmass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Nmass与PNUE之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二者均与Pmax显著正相关,其中Nmass与Pmax的相关性则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总之,模拟增温效应对芦苇的光合特征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m3+掺杂的TiO2粉体,并表征了其性能.结果表明溶胶凝胶法制得粉体为锐钛矿和金红石的混相TiO2.在335 nm波长光的激发下,有较强的橙红色发射,发射峰值分别位于582、611、662和725 nm,属于Sm3+离子的4G_5/26H_J/2〖KG0.4mm〗(J=5,7,9,11)跃迁,最强峰位于611 nm;在611 nm波长的光激发下,激发峰位于335和407 nm.  相似文献   

18.
利用亚纯函数的Nevanlinna值分布理论和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研究了差分方程a1(z)f(z+1)+a0(z)f(z)=0的有穷级亚纯解f(z)与任一亚纯函数g(z)分担0, 1, CM时的唯一性问题, 得到f(z)g(z)或者f(z)g(z)1, 其中a1(z)和a0(z)是非零多项式且满足a1(z)+a0(z)0.  相似文献   

19.
运用昆虫蛋白表达体系成功表达纯化得到高纯度的内质网单次跨膜蛋白肌醇需求酶1(IRE1)细胞质区域段,并建立基于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TRF,Homogeneous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原理的激酶活性检测体系,优化激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该模型Z’因子等于0.58,CV值等于7.5%,符合高通量筛选要求,表明高通量筛选模型建立成功.本工作为进一步发现IRE1激酶抑制剂及其后续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 C-18反相柱色谱和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多种层析方法分离、 纯化刺五加根茎乙酸乙酯层中的降糖活性成分, 得到10个化合物, 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 核磁共振碳谱(13C-NMR)、 无畸变极化转换技术(DEPT)、 质谱(MS)等方法分析各化合物的光谱数据, 并与相关文献比较, 确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 对其进行活性测试. 结果表明: 化合物1~5为贝壳杉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化合物6~8为松脂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化合物9,10为木脂素类化合物; 化合物1,5,7,8对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抑制活性, 化合物2,4,9对蛋白磷酸酶(PP1)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化合物9,10对牛痘H1相关磷酸酶(VHR)的抑制活性作用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