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政府投资效应研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财政)投资政策是国家财政政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面对通货紧缩政府将继续实施以扩张性宏观政策为主导的财政政策;在投资支出即定的情况下选择能够做大投资乘数,鼓励引导企业和民间投资的措施。本为有效发挥财政投资的政策导向功能和作用,推动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通过对我国目前政府投资现状的效应性分析,就我国今后政府投资政策取向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自1998年起国内外经济环境日益严峻,我国政府从客观实际出发,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国债规模,调整部分税收政策等措施,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本身具有局限性,因此,实行这一政策要适时适度。  相似文献   

3.
结合上海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状况,应用定量分析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上海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论证;并使用一个总投资模型,利用上海外商直接投资的长期挤入挤出效应系数深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地区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采用构建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模型),基于我国1985—2019年度经济发展相关数据的研究发现,政府支出冲击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实际产出和私人消费水平,对经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支出冲击会对私人投资造成短期挤出效应和长期挤入效应;从长期来看,政府收入冲击会导致实际产出水平的下降,政府收入冲击会造成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的剧烈波动。增强政策的正向效应,需要明确宏观调控中财政政策的目标,重视政府支出的度以及政府收入对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的影响,严格把控财政政策效应的滞后期。  相似文献   

5.
张澜 《当代地方科技》2012,(20):86-86,88
我国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扩大政府公共投资支出,对刺激内需、拉动私人投资和促进国民经济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作用。但我国国债规模的扩张,债务规模急剧增加会不会给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是否挤出私人投资,损害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能力等。本文主要运用对政府发行国债与私人投资等指标之间的建立回归方程,通过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国债发行与私人投资的t值检验都是显著的,说明中国发行国债对私人投资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转型时期中国政府主导型经济的现实,采用中国1981——2013年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政府投资支出、政府保障支出、城乡收入差异、金融发展程度等数据,建立VAR模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剖析了居民消费受到政府支出结构的影响幅度。实证检验发现,政府消费支出、政府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引致效应,政府投资支出在一定的时滞后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本文认为,政府财政政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居民消费,但居民消费不能依赖政府刺激,政府资本性质的支出应退出一般竞争性和经营性领域,仅发挥公共支出的乘数效应和正外部性,努力促进居民消费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 1.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转型的税收政策 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刺激需求的作用相比,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有效,同时反周期的效应更大。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再次成为刺激需求的主要角色。我国近年来财政收支良好的状况以及较轻的政府债务负担,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和基础。就目前我国的财政政策来看,其结构性的扩张空间还很大,但需要循序渐进。财政政策的扩张深度、结构调整需要与区域投资调整相联系。为了防止投资增速继续下滑,财政支出己在结构方面做出较大调整,与此同时,国务院提出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后,  相似文献   

8.
世界经济在2009年面临的萧条类同于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资产负债表式萧条。从资产负债表式萧条的特点出发,提出克服经济危机应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即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建立坏账银行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4—2014年的统计数据,首先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其次将我国就业人口分为青年、中年、老年3组,通过对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来验证老年人对中年、青年劳动力就业是否存在挤出效应.结果显示:延迟退休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带动就业岗位增加,但在劳动供给有一定弹性的条件下,延迟退休年龄会对部分潜在的劳动者产生挤出效应;短期内,延迟退休对青年组就业存在某种程度的挤出效应,但影响效果并不明显,延迟退休对中年组就业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总体来看延迟退休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我国经济存在一定滞涨的隐患,表现为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另一方面通货膨胀持续。本文认为我国经济滞涨的隐患主要源于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偏紧的货币政策、欧美等国经济衰退的影响以及输入型通胀。因此,应当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继续扩张性财政政策,尽快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滞涨的隐患。  相似文献   

11.
选择城镇投资环比增长率、财政支出累计增长率、财政支出与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比值这3个变量并收集到相关数据,建立GARCH、TGARCH模型,重点研究财政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市场情绪波动对投资行为产生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分析在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财政政策的实施对私人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但挤出的空间有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时实施,产生协同作用,如果加大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反而刺激了投资的增加.政策实施过程中,市场情绪对投资行为的波动影响是持久的,这种影响的效果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对未来的预测有重要参考意义.当不利消息影响市场情绪时,财政政策的实施使这种负面因素对投资波动的冲击变小;经济步入新常态以后,由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投资者的行为趋于谨慎.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了财政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了财政政策与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发现财政政策以财政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为主,财政支出政策、公债政策、税收政策与预算政策有一定的相互抑制作用。并且,扩张性财政政策行为所体现的总体增长率增加1单位,可使宏观经济发展总体增长率增加0.765单位。这些结论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政策效应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空间差异性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结果发现:财政支出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果要远远大于财政收入政策效果;从城乡差异来看,财政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效果较大,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效果较小,这种特点特别表现在财政支出效果上;从区域差异上,财政支出政策对东部地区居民消费表现出更强的凯恩斯效应,对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则呈现更强的非凯恩斯效应,这种特征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源于区域消费特征的差异;扩张财政政策在东中部效应显著,在西部紧缩性政策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高级别直销商对低级别经销商的“挤出效应” 1.从上向下挤出笔者提到过累计级差制的“格雷欣法则”——在累计级差制下,容易出现寄生的高级别直销商“挤掉”有能力的下属高级别直销商,让下属成熟部门直接归自己所有,从而一夜之间多出好几个成熟下级部门,使自己级别猛然上升的逆选择现象——“寄生挤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1999年以来,我国采取扩大内需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积极增加政府主导下的投资,以便拉动经济发展。这种公共型投资,有其正面的影响但极易产生“挤出效应”,加之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和没有配套有效的政策应对,使得投资乘数效应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且产生了一些非经济效果。而回流民工创业,从投资主体的形成和创业的效果来看,都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公共型投资产生的弊端。它符合和满足了乘数作用的机理及其基本约束条件,从而大大提高了投资的乘数效应。  相似文献   

16.
200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继续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仅不利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甚至易于形成逆向调节;不仅不利于减缓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且易于加剧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程度,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应当适时转向。  相似文献   

17.
支持科技创新财政政策体系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政策体系中,无论是财政直接的科技投入、政府采购还是政府风险投资以及科技税收优惠政策,都对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支持与推进作用,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我国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这些政策的积极效应充分显现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关键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央财政可以通过增发国债来增加财政支出,国债发行产生两种效应,从中国20多年来国债发行结果看,国债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所以在经济衰退时期配合积极财政政策增加国债发行扩大政府开支以促进经济增长是可行的,但是随着国债发行量的增加,中国国债管理也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在国债规模和结构两个方面我们都应拿出积极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自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经济成功地摆脱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并且为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积极财政政策出台背景、实施成效、经济存在问题、潜在的财政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我国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必要性,提出坚持创新,完善中国式积极财政政策的取向。  相似文献   

20.
运用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就1983—2007年间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内投资产生的影响做了实证分析。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短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存在滞后一期的负影响。有关政府部门要对当前的外资利用政策做一定程度的调整,从而削弱挤出效应,不断提高外资利用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